公交家屬院見證公交人生活的地方巨侃

和菸廠家屬院相似,寶雞公交公司家屬院零散分佈在市區的幾個地方。比如最早的經一路137號家屬院,最大的中灘路31號家屬院,已經消失的火車站對面經一路口家屬院和改建後的原勝利巷家屬院。日前,公交公司退休老職工喬師傅結束五年半租房日子,拿著新房鑰匙重返勝利巷故里,看著昔日的磚樓小院已變成一棟棟矗立的高樓,她突然有種結束漂泊停靠港灣的欣喜。這種感觸,只有風裡來、雨裡去、起早貪黑兩頭跑的公交人方能深刻體會。

往事如煙,公交人每天的工作正是從他們生活的家屬院裡開始的——

辛勞的父母把孩子生在了上班路上

公交公司1956年建廠,公交家屬樓也隨之一步步建起。幾乎在每個老公交人的腦海裡,都有一幅從宿舍、平房、“穿堂葫蘆房”到單元樓的遷居圖,今年70歲的退休職工程明娥即是其中一位。

程明娥1975年從外地調到寶雞公交公司工作,丈夫是復轉軍人,在線路上開車。一家三口,起初住單位宿舍,沒住多久,就騰房給一名結婚急需住房的同事,一家子搬到了後勤部冷凍室暫住;後來在漢中路的半坡上尋了個民房租住,在那裡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降生。1978年,火車站對面的家屬樓建好了,程明娥一家四口喜遷新居。那個房子,進門是個過道,往裡走依次是廁所、灶房、小臥室和大臥室,職工家屬形象地叫它“穿堂葫蘆房”,但畢竟住上了福利房,程明娥已經很滿足了。在這裡住了幾年,1985年程明娥調到公交二廠財務部門,一家子又從經一路口搬到了中灘路31號家屬院1號樓,算是住上了單元房。

程明娥剛來公司時在票庫工作,早晨5點就要到班,給跑早班的售票員配發車票。有一天,一名在岳家坡住的售票員,到發車時間還沒來領票,程明娥正納悶時,傳來消息:原來這名女售票員正處妊娠晚期,剛剛把孩子生在了上班路上!

這事過後不久,程明娥自己也差點把孩子生在單位。那時她懷了第二個孩子,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直到臨產那天還在上班配票。“當時突然感覺肚子疼,我心裡說忍一會兒,因為我們的崗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麻煩別人的。正忍著,幸好進來一個同事,聽說後讓我趕緊上醫院,她替我分票。票庫離家不遠,我就趕忙往家走去,準備叫上上晚班的丈夫同去醫院,結果走到漢中路半坡就走不動了,我呼喊丈夫名字,丈夫聞聲從家裡跑出來,把我架到了河灘醫院。醫生檢查後對丈夫說:‘你趕緊辦手續去!’結果沒等丈夫回來我就生下了小孩。”

程明娥說,家裡有人跑車,是最操心的事。她丈夫先後開過16、17、18路郊區車,每次晚歸都讓她提心吊膽。最讓她受驚嚇的一次是跑17路時,郭家崖有個險路,司機每次在那裡拐彎都小心翼翼。那天她丈夫上早班,按說下午兩點應該回家了,可都兩點多了沒見人回來。程明娥忙去打問,還沒進調度室就聽見人喊:“617出事了!”程明娥聽到後雙腿發軟,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為丈夫開的車號就是617呀!進去一問,原來是剛剛接丈夫班的司機出了事,車在郭家崖拐彎時翻進了溝裡。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和路政建設,那段險路已不復存在。

程明娥一家搬進公交二廠1號家屬樓後再沒挪窩,後來這個地方陸續又建了四棟家屬樓,住戶達三百多戶,有託兒所、衛生院、澡堂、食堂和籃球場,逐漸形成公交系統內一個比較大的家屬院落。

今年64歲的高明德也住在這個院裡。他1986年從部隊轉業來公司,最早開4路車,因安全行車和節能降耗曾榮獲省級勞模。他回憶說,由於家在遠郊農村,老婆在家裡帶兩個孩子需要照顧,他每天上下班都要騎自行車兩頭跑,碰到風雨雪天,摔倒了爬起來也要準點趕到單位,起早貪黑,非常辛苦。這種艱苦的日子直到1998年,他從單身宿舍分到了二廠家屬院,把老婆孩子接來住才結束。

快樂的孩子聞慣汽油味的公交子弟

公交公司雙職工多,建廠之初,人員大部分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下鄉知青、復轉軍人和社會各行業熟悉機械操作的人佔絕大多數。因家不在寶雞,公交行業的工作又非常辛苦,這些雙職工的子女,就面臨一個無人照顧的問題。

公交子弟王曦回憶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當售票員的媽媽帶到公交車上跑15路。那時售票員的座位成了他的專座,媽媽為防他哭鬧,給他手裡塞了一本小人書讓他看,自己則在車上來回穿梭賣票。線路很長,王曦很乖。他安安靜靜地看著小人書,把書從頭翻到尾,直到車到了終點站;當車返程時,他又把書再翻看一遍。這樣的時光大約持續了兩三年,結果是:他在車上看了大量的小人書;從此坐車經歷再長再顛簸的路,也不會暈車。

王曦的爸爸,那時在公交公司汽修廠工作,有時爸爸會帶他到汽修廠,這樣能邊上班邊照看他。王曦說,汽修廠到處瀰漫著汽油味,這是他最熟悉甚至是最喜歡聞的氣味。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用王曦的話說,成長較快,獨立性較強,社會經驗也比一般孩子豐富。王曦說他很小的時候就會生火做飯,做飯前要先生爐子“借火”,他用火鉗夾鄰居家燒著的煤塊生火,鄰居們都很樂意幫助他這個懂事的小孩。後來他家添置了煤油爐子,從此生火做飯的燃料改用汽油和煤油,沒想到卻埋下個安全隱患。

王曦說:“那時家裡添了弟弟,我也上小學了,那段坐公交車看小人書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替工作繁忙的父母照看弟弟,成了我的主要任務。有一天中午,父親下班在家休息,母親在外面跑車,我照看弟弟,看著看著我睡著了。弟弟那時有兩三歲吧,一個人在陽臺玩。當時陽臺上放著煤油爐和紙箱等雜物,弟弟就模仿平時大人點火做飯的樣子,竟然用打火機點著了陽臺上的雜物,火苗一下子躥起來。弟弟看闖禍了,也不敢叫大人,就跑進屋裡用刷牙缸舀水撲火。父親躺在床上半睡著,老聽到不停地開關水龍頭的‘撲哧撲哧’的聲音,就起來察看——陽臺著火了!父親連忙用水蘸溼被子,撲滅了火,被子也被燒了一個大窟窿。為這事弟弟捱了一頓打,我也被‘連坐’。”

那時候每逢寒暑假,大孩子帶小孩子,成為家屬院一景。父母一上班,家屬院就成了孩子們的快樂天地。樓下叫人,呼朋引伴。公交子弟“藍色閃電”回憶起他少年時代的快樂時光:他家1978年搬到經一路口“穿堂葫蘆房”時,對院子的印象是一個樓房式大雜院,裡面養雞的、養狗的、養兔子的,幹啥的都有。一個夏天的午後他走出家門,發現院子裡空無一人,他想小朋友們都到哪裡去了?他找啊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夥伴,小夥伴告訴他說:“人家都結隊出去玩了!問去哪裡也不說。”他瞬間有種落單的感覺。小夥伴說:“咱去麵粉廠游泳吧!說不定他們在那裡。”於是他們乘坐2路車到達了終點站麵粉廠。兩人下車來到清姜河邊一看——哈,河裡都是院子裡的小朋友!

孩子們雖快樂了,上班的大人們總不放心。應職工要求,公交公司家委會成立“小工廠”,把幾處家屬院的孩子統統集中到“小工廠”學習,每天車接車送,解決寒暑假期間孩子沒人管的問題。王曦說:“各個院子的大孩小孩終於在‘小工廠’‘會師’了,結果大家玩得更‘嗨’了!”

閒不下的公交人調解鄰里讓院落更和諧

程明娥在公交公司家屬院裡是出名的古道熱腸,直人快語。她2003年退休後擔任二廠家屬院院長,熱心給大家服務;自家屋頂漏水長期沒解決,還去調解別人家因樓房漏水發生的鄰里矛盾。前些年有家媳婦,半夜裡老哭,原來媳婦和婆婆鬧矛盾,婆婆嫌媳婦沒照顧好因病退養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程明娥一瞭解,覺得是婆婆的問題。後來婆媳因經濟問題矛盾升級,婆婆要管兒子的存摺,媳婦不給,鬧到了社區。程明娥進行調解,勸媳婦說,她既然不放心你帶,你就把人和存摺都給她,讓她自己帶,你安心上班。媳婦聽了她的勸,讓婆婆把兒子接回自家住,從此相安無事。還有一次是調解父子關係:樓上有個愛喝酒的,喝完酒撒酒瘋,程明娥一時也拿他沒辦法。有天晚上那個人撒酒瘋時又打罵兒子,他老婆半夜敲門求助,程明娥打110叫來石壩河派出所的警察,讓警察嚇唬一下酒瘋子。警察進門訓斥了一番。酒瘋子嚇醒了,當場寫下保證書。後來兒子傷口經醫院包紮無恙,他也再不敢酗酒了。

這些年,為家屬區亂養狗問題、老樓房上下水管道維護問題、退休黨員職工學習室問題和退休職工加強聯繫問題,程明娥沒少跑路。有人勸她:“你一個退休的人,老往單位跑啥?讓人多嫌你!”程明娥說:“現在福利也好,條件也好,職工待遇也提高了,比以前各方面好多了。我們這些給社會盡過義務的老公交人,只是希望社會能更多地弘揚正能量,讓院子的居住環境和退休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