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工合人心中的明星◎安危

她是美国人,年过古稀;我是译员,三十出头。我们1978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用中文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回答:“我是宝鸡人。”她兴奋得几乎跳起来,立刻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非常震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宝鸡,是我心中的一颗明星!”当时,我对她的“宝鸡情结”一无所知,在后来20年的交往中,每次通信、交流、谈话,她几乎都要谈到“工合”。打开她的著作《中国为民主奠基》,第一句就是:“1938年8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小事件:中国的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在一个遥远的内地小城——宝鸡建立起来了。”

这本书的作者尼姆·威尔斯,就是美国著名作家、中国人民的患难之交海伦·斯诺。上世纪80年代初,海伦·斯诺曾获得两届“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就是因为她对“工合”的贡献。“工合”的创意是她1937年在上海提出来的;她在海内外发表了许多关于“工合”的文章,为“工合”筹措急需的资金,促进了工合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42年,海伦通过宋庆龄,把她的专著《中国为民主奠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故事,推荐给尼赫鲁。尼赫鲁把这本书当作教材,在印度再次出版,并亲自撰写了“前言”,发起了以“合作”为形式的“工业革命”。1972年海伦访问新德里时,印度政府以国宾礼遇接待了她,并授予她“工合之母”的称号。在海伦的一生中,她不仅为中国,而且为所有新兴国家工合运动的发展,一直不惜牺牲“自己的写作”。但她坚信,工业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好出路,是一切新兴国家通向工业化、通向未来的桥梁。海伦·斯诺“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成为埃文斯·卡尔逊指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宗旨,“工合”成为这支部队的“战斗口号”。二战后,“工合”一词被收入英语大辞典。

大约10年前,我自己也结交了一位宝鸡青年。他是张占勤,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文章写得很好。令我惊喜的是,这位年轻人非常勤奋,自学英语,不但能与外国人对话沟通,而且能搞笔头翻译。当我向他谈起工合运动的摇篮——宝鸡时,他非常兴奋。我对他说:“你是宝鸡人,学的是历史专业,能写又能译,是研究工合历史的最佳人选。”我把手头一大批工合原始资料交给他,从此他就爱上了翻译研究、搜集整理工合资料这项工作。在短短几年里,他研究成果颇丰,成为新一代少有的工合研究专家,先后被中国工合研究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

为隆重纪念中国工合运动80周年,张占勤搜集整理了有关宝鸡工合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章40余篇,包括工合运动先驱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卢广绵、乔治·何克等人有关宝鸡工合的重要文献,著名作家茅盾、老舍和当年《西北工合》杂志刊登的有关宝鸡工合支援抗战的文学作品和文史资料,还有一半文章是他多年来研究宝鸡工合的成果。书中收录的历史文献,更是研究宝鸡“工合”历史的珍贵资料。

海伦·斯诺泉下有知,欣闻一位宝鸡的青年——一位热爱历史、能译善写的青年学者在研究她创建的“工合”,一定会兴奋得跳起来,拥抱他!

(安危:翻译家,斯诺研究专家,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省翻译协会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