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生命冊》:背負土地行走

讀書筆記之《生命冊》:揹負土地行走

好久沒寫讀書筆記了。不是沒看書,而是看了書沒有感覺,不想硬寫。昨天,終於把李佩甫的《生命冊》看完了,終於有了寫筆記的衝動。

兩年多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和蘇童《黃雀記》獲獎。《江南三部曲》、《繁花》和《黃雀記》都看過了。於是,從圖書館找來了《生命冊》。

從沒有看過李佩甫的書,看完了《生命冊》卻被驚住了。這是一部近年來少見的具有史詩意義的長篇小說佳作。正如茅盾文學獎評委會頒獎詞所說,《生命冊》以沉雄老到的筆力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快與慢、得與失、故土與他鄉、物質與精神,靈魂的質地在劇烈的顛簸中經受縝密的測試和考驗,他們身上的尖銳矛盾所具有的過渡性特徵,與社會生活的轉型形成了具體而迫切的呼應。

首先敬佩李佩甫塑造人物的深度、厚度和鮮活度。我一直堅持傳統的文學觀念,認為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是文學創作的根本。有人物才有故事,有人物和故事才能讓讀者看下去,這是對一部小說最起碼的要求。《生命冊》裡出現的丟兒、老姑父、駱駝、梁五方、梅村、衛麗麗、小喬、蟲嫂、杜秋月、春才,一個個都那麼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彷彿都是從農村和城市裡走出來的真實人物,而不是小說裡的虛構。尤其是丟兒、老姑父、駱駝和梁五方,既寫出了幾十年來中國鄉村和城市的生動生活細節,又深刻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命運多舛,令人唏噓不已,難以忘懷。李佩甫以都市和鄉村、歷史與現實互證的方式剖析了這些人物的性格,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讀書筆記之《生命冊》:揹負土地行走

其次是敬佩李佩甫的藝術風格。一是濃重的中原文化特色。沒有看過李佩甫的其他作品,但僅從這部《生命冊》中就可以感受到其中濃重的中原文化氣息。就像賈平凹之於秦嶺,莫言之於高密,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有厚重的地域文化根基,不然就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幾十年來,對於河南的評說此起彼伏,而李佩甫則給我們寫出了一個真正具有中原文化靈魂的河南。二是流暢的敘述語言和巧妙的敘述方式。可能是李佩甫當過多年編輯的原因,他的文字非常規範、流暢、口語化,絕無時下不少小說常見的那些故弄玄虛,佶屈聱牙,使讀者的閱讀感非常舒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巧妙的敘述方式。開始看《生命冊》,覺得結構有點散,像一部短篇小說的合集。每一章都是相互關聯的獨立的短篇小說。看到後來,故事與故事,人物與人物,逐漸緊密起來。你才會發現,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大故事。李佩甫對這種“形散神不散”的敘事方式掌握得非常嫻熟,讓讀者不經意間完成閱讀。

作家對史詩都非常偏愛,但並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把握住史詩題材。李佩甫的《生命冊》在這點上做得很好,寫出了這些“揹負土地行走”的人物的歷史悲劇,在寬闊深厚的土地上,誠懇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