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不设定”的人生也可以是“一出好戏”

“浮躁带来的是惶恐和更多的迷茫。”这是黄渤回母校北电做经历分享时说的。

正值毕业季,毕业生们大多相似,稚嫩、迷茫又彷徨。

虽然在学校里面学习了四年系统知识,可毕了业以后,发现标准和规则突然都有些不一样了,学校里老师教你的理论,自己折过头质问自己,为什么用不上了?其实不是用不上了,是你并没有把它顺利地转变过来。

在毕业后的再四年里,仍旧是我们的学习期,这段时间更需要的是沉淀和再学习。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其实前提只有一个,就是你真的喜欢自己选择&从事的职业吗?你真喜欢这个职业,它就能支撑你度过这些彷徨,度过这些手足无措的日子。大家上学的时候,身边应该会有一些男同学,追女生是特别用心思的,往女生宿舍楼下弹吉他,被蚊子咬得一身包也毫无怨言。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喜欢啊。

无论你是什么专业,工作就是这样,喜欢它,才能享受它在最终完成的时候,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种感觉没法描述,只能说是个最美好的东西。如果你不喜欢它,生活会让你觉得是地狱,很难支撑长时间的等待、迷茫和困惑。

要说演戏是天分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黄渤有没有作为一个好演员的天分呢?琢磨一下,凭他的长相,跟电影电视基本是无缘,人家看了他的照片之后,根本就不给他试镜的机会;他尝试去试镜工作人员还以为他是别人的经纪人。

可要说黄渤没有天分,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黄渤作为一个“性价比”高的演员,出演了一个小人物,也正是这部电影,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和这张不帅的脸,从一众配角中跳脱出来,演活了“黑皮”;三年后的《疯狂的赛车》黄渤熬成了主角;同年的《斗牛》又逢伯乐管虎,黄渤贡献了演员生涯最令自己崩溃也最卖力也最被观众认可的表演。作为演员,黄渤完美演绎了自己的“三级跳”,用一尊金马奖证明了自己的天赋与努力。

任何行业接触越久、便会觉得自身缺乏的越多,更别说是演员,紧凭一点点小聪明撑不了太久,需要随时充电。黄渤作为演艺圈厚积薄发的代表,对于“出名要趁早”的看法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出名是观众对于一个演员的专业能力的认可,是一个演员需要的,可时间上趁早还是趁晚,得因人而异。”现在新生代演员快速爆红,黄渤也提出自己对他们的忧虑,他们不上学的时候,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满,当然也感受到出名带来的喜悦,但过早地把自己隔绝起来,会损失很多年轻时候本该享有的自由与安宁,这并不单纯是件好事,要思考并知道其实自己想要什么,社会也是学校,生活带来的磨砺,是演员后续创作的来源和动力,不是要你“见过”和“观察过”生活,重要的是真正参与过生活。

“自己的人生没有设定,如果有,那就是不妥协。”从配音专业的学生,到喜剧演员,再到一个全类型的演员,再到现在的导演,黄渤一直都是那个在低调中暗自努力,厚积“渤”发的人,用他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选择诠释自己电影的精神:“人生处处皆是一出好戏”。

他靠着自己的实力征服了观众,甚至治好了许多人的“颜控癌”,他的粉丝说:他长得真难看,但我们就是喜欢。就这样,黄渤的才华和幽默,还成了国民“坏”叔叔,老少通吃,粉丝无数,还成了“女神收割机”,林志玲、舒淇和徐静蕾都是他的迷妹。

看到黄渤回母校,徐燕老师评价学生的一段有爱视频,我很感动,老师说:“黄渤勤奋,情商高,但最突出的品质是善良,他有大善良。人善良,眼睛看东西的色彩就不一样,就能看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人善良,就能够为别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老师还帮学生解释社会给渤哥的花名——“坏”叔叔,说肯定是加引号的坏,黄渤身上的幽默感,是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确实啊,渤哥每一次幽默的背后,其实都不是什么语言上的天分和聪明,而是做人的善意和谦逊。他被称为国民“坏”叔叔,却总是默默的照顾每一个遇到的人,尊敬前辈,关爱后辈,重友情,讲义气。

他看上去很坏,却很暖。他不是你18岁时会爱好的人,却是你会爱好一辈子的人:高级的诙谐,认真的帅气——时光荏苒,真正可以碾压雅观皮囊的,唯有有趣的灵魂。

愿我们都能对所爱事物都能坚持下来,总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成就自己人生的『一出好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