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蒙牛娃哈哈之后,伊利也要与“微商”结盟了

文丨食品商业观察(FBC)记者 潘瑞冬

近日,伊利与贝店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的“好消息”被公开。重点是说,伊利将在贝店试水社交电商的新模式。

大品牌加持下的风口

“社交电商?”有人反问,伊利也要做微商了?

对此,伊利内部人士对食品商业观察(FBC)记者表示,“的确和贝店展开了合作,并已经上线“伊利品牌日”等活动。产品以婴幼儿配方奶粉金领冠为代表。”至于购买方式,“在贝店中,妈妈们可以通过好友的推荐进行扫码购买。”

继蒙牛娃哈哈之后,伊利也要与“微商”结盟了

对方还说到,“对于新鲜的销售模式,我们的心态是开放的”,但关于具体合作细节,“目前还不方便告知。”

“伊利此举可能是为了扩展其B2C业务。” 乳业专家宋亮指出。但对与贝店合作的未来,“不好说。”

相较于未来,更多人好奇的是贝店。

那,贝店是啥?

公开资料显示,贝店是一款社交电商平台APP,2017年7月底上线。今年4月,创立9个月的贝店凭借月活增长69.14%的优势,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社交电商平台。

与乳业巨头伊利的合作也证明了贝店的成功。贝店总经理顾荣曾判断,社交电商是移动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风口,并且也是最特殊的一个风口。

艾瑞《2017年中国微商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到,随着政策逐渐开放,鼓励微商的健康发展,资本也看好微商这一模式,各大电商品牌也在试水微商。

升级版微商

近几年,社交电商的火爆有目共睹,而且参与社交电商新零售商业模式的也并非只有伊利一家。今年1月份,蒙牛曾携旗下新品慢燃纤维奶昔牛奶进军微商渠道,甚至带来了微商界的狂欢。

仅从公开数据判断,“慢燃”的策略是成功的。有媒体报道称,从1月31日,蒙牛“慢燃”正式启动物流,到3月下旬,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慢燃”奶昔的销售额已突破亿元。

5月初,另一饮品巨头娃哈哈也宣布牵手微商,共享社交流量带来的红利。

但有业内人士对娃哈哈和蒙牛牵手微商的未来并不看好,对蒙牛慢燃的销量甚至直言“是骗人的”。

不愿具名的某社交电商评论主编在接受FBC记者采访时直言,“其实,慢燃唯一的优势是蒙牛背书,因此能快速收割一批代理商。但是,慢燃采取原始微商模式,需要足够的利润来维持从上到下每层代理的运作,基于此,慢燃成本可能很低。另外,货卖到了哪里,需要打一个问号。”

贝店与慢燃的微商渠道并不完全相同。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贝店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成功注册APP后,可以把产品链接发送到朋友圈邀请朋友购买,类似于微商的方式。”

上述艾瑞报告指出,基于朋友间通过第三方链接购买形式的微商,没有采取利益驱动的方式,这种“利己利他”的方式更适合朋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贝店也不完全是“利己利他”的方式。一位贝店店主对记者表示,“分享的链接如果形成购买,可以拿到佣金。”

有利可图的分享,存在的问题是,可能又会回到有“刷屏、骚扰、传销”嫌疑的微商模式。这是微商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么样,“伊利要做社交电商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毕竟,社交化的营销成本低,所取得的传播效果相比传统渠道也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对于伊利牵手贝店,上述社交评论主编补充说。

食品饮料企业进军微商的初衷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未来,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