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1《射雕英雄传》

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射雕英雄传》中的真实历史人物较多

《射雕英雄传》有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对于周伯通,历史记载不多,金庸也只是借用其名而已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2《神雕侠侣》

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神雕侠侣》与历史人物的交集主要就是两次襄阳大战,还有以「正面人物里的反派」形式出场的全真教。

全真教其实并非与朝廷作对

先说全真教。《射雕》里基本只写了全真七子,而且一多半笔墨在丘处机身上,不过,无论王重阳还是全真教,都和史实出入很大。因为王重阳不仅从未抗金,而且还在金国担任过武官;所谓“活死人墓”也不是义军的基地,而是他避世清修时居住的一个洞穴。

全真教并不与朝廷作对。王处一曾入金国皇宫讲道;丘处机西游拜访过成吉思汗后,元朝初期全真教一直受朝廷尊崇,直到后来忽必烈信佛才受到严重打击。

两次襄阳大战:史实与小说大不相同

历史上宋元确实有过两次襄阳大战,却和小说中完全不同。

第一次襄阳大战的统帅根本不是忽必烈,而是窝阔台的三子阔出。忽必烈攻襄阳的剧情是虚构的。

第二次则是将历史上重庆合州的钓鱼城之战移花接木到了襄阳。钓鱼城是蒙古攻南宋最惨烈的一战,蒙古军队在坚城险道和南宋军民一心的抵抗之下损失士兵数以万计、大将无数、最后连先锋主帅甚至大汗蒙哥都命丧城下,只得退兵。

日后由于忽必烈等人争汗位而无暇南侵,宋朝又得保数十年平安——这里的史实是和小说一致的,只是战场改为了襄阳。而且蒙哥的死因在各史书中各有不同,有的说是患病而亡,有的说中了箭伤或被炮火所伤,还有说是中了飞石。金庸选取了最后一种解释,让杨过掷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成了民族英雄。

二十年后,蒙古人再临钓鱼城,血战之下终于迫得守将开城投降。书中郭靖黄蓉力守襄阳最后战死,恐怕是读者不愿接受他们两人投降的命运,而宁愿死得更为轰轰烈烈吧。


3《倚天屠龙记》

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倚天屠龙记》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后期逃走的情节与史实保持一致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中的四位均可见于史书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

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

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吧。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小说中的张三丰较接近《明史》记载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4《天龙八部》

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书中的大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家段氏的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威震天下。真实历史中又是如何呢?

段正明、段正淳、段誉(史载其真名为段和誉,又名段正严)均做过大理皇帝。并且段正淳没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为僧后传位于儿子段和誉。

那么说,历史上的大理比书中还要和平安乐吗?不是的。

书中完美的段氏父子难道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

这里的关键人物是那位武功虽高但出场不多的善阐侯,高升泰。小说里虚构了段延庆欲篡保定帝之位最后失败,现实中高升泰却篡位成功了。他废掉了皇帝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中」。

高升泰为何有如此能耐?因为十余年前大理权臣杨义贞弑皇帝段廉义并自立为帝,剿灭杨义贞叛军的正是高升泰,从此高家权倾朝野,甚至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势力。高升泰死后,为了安定政局,嘱咐儿子还位给段家,也就是段正淳。但高氏一门始终把持着军政大权,此后大理历任相国均出自高家,直至百余年后被元朝吞并。

所以,书中武功绝顶、潇洒风流的段氏父子,其实只是高氏的傀儡……

辽道宗耶律洪基在史书中评价极差

小说里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在算得上雄才大略,将大辽治理得兵精粮足。只是一出场就遭遇叛乱,数十万军马厮杀得惊天动地,最后靠萧峰智勇双全才迅速平叛。

不过这与史实相差实在太远: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四十余年,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昏庸奢靡、重用奸佞。在位期间不仅辽国百姓怨声载道,连治下的少数民族也受尽压迫,起了反叛之心。其中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数十年后亲手把这个庞大帝国送进了坟墓。


5《鹿鼎记》

金庸经典小说中,有几处符合史实的人物和情节?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主角韦小宝穿插其中,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在索尼死后大权独揽,又擅杀苏克萨哈、在朝中跋扈嚣张甚至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最后终于被长大成人的康熙帝亲率一群习武的少年人擒获,这是百分之百的史实。但里面加了个韦小宝,戏剧化与惊险程度大增。

真实的顺治帝其实并未出家

顺治偏宠董鄂妃、在她死后心灰意冷乃至剃度一事也是史实。而且师傅正是那个玉林禅师、连自己的法名都叫行痴——这些都和书中一致。但不同的是玉林深明世务,力劝皇帝虽可以学佛法、但身为天子不能真的出家为僧。顺治只好重新蓄发,但精神支柱垮掉的他不久就驾崩了,并没有跑到五台山去出家。

小说中纳兰明珠、索额图、康亲王等反面角色的塑造实则是为了衬托韦小宝而故意设计

历史上的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中重臣,可不是那个唯唯诺诺、为人圆滑之极的马屁精。力排众议撤三藩、支持施琅的攻台计划都是他的功绩,不过全被揽到了韦小宝头上……

索额图则是扳倒鳌拜的功臣,平定三藩时也出了不少力气,而最大的功劳则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中俄疆界。这些功劳也归了韦小宝,他自己成了远远躲开战场的胆小鬼……

康亲王杰书更是一代名将,在三藩叛乱时临危受命,平定了耿精忠,而后进军福建,收复厦门、金门等地,把郑经赶回了台湾。这回总算没让韦小宝抢走,可他在书中也变成了个整日饮酒作乐的寻常王爷……

历史记载的建宁公主实则是康熙的姑姑而非妹妹

建宁公主嫁吴应熊确有其事,但韦小宝无论如何都没法赶上。因为真正的建宁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岁……她嫁给吴应熊时是顺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既然担任赐婚使一事不存在,那韦小宝在云南的种种见闻也都并不是实情了。日后三藩叛乱、吴三桂称帝后不久死亡等等均是史实,但此时韦小宝被软禁在通吃岛,没法参战,内心甚感遗憾。

陈圆圆到底是谁的女人?李自成?刘宗敏?还是吴三桂?

正史中陈圆圆没有和李自成怎样,因为抢走她的是李手下大将刘宗敏。清兵入关后陈圆圆又被吴三桂抢了回来,并随他一起去了云南。至于结局如何,有人说是病死了,有人说她不愿和吴三桂的其他姬妾争宠而出家了,道号寂静,吴三桂叛乱被平后不知所踪。小说里选了后一种解释,其中她最大的功劳大概就是生了个女儿阿珂,顺便引出了九难师太等一系列剧情。

当然,如果有「百胜刀王」胡逸之时刻随侍在侧,那陈圆圆也能安度晚年了吧。

天地会是清朝真实存在过的组织

天地会是清朝真实存在过的组织,又名洪门。但民间说法不一,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咸丰年间才成立的都有,不过如今研究者大多认为成立于康熙十三年。天地会「五祖」有的说是南少林僧人,有的说是抗清将领。「万云龙」有人说是郑成功,也有人说是乾隆年间某人化名。大部分传说中都有陈近南其人的存在,许多人认为陈近南即陈永华的化名,用于在内地组织抗清复明。

(文章摘自:知乎官方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