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文 蔡金权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作者简介】蔡金权,男,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受聘于《中国报导》杂志记者,黄冈日报浠水县域的广告宣传代理。曾先后在各大新闻媒体发表通讯、报导、报告文学等300余篇,已出版了《疾风劲草》新闻作品集《冷暖人生》散文集。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今年5月24日,我慕名来到了坐落在浠水县关口镇凉亭村郭小敏创办的吉之农农场里。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这里60亩鱼塘水面与全县其他地方蜂拥而起的鱼池不同之处,这里的水面没有腥臭,没有浑浊的死水,而是碧水映着蓝天,白云在水里飘动。水里面还能看到旁边的树木、花草、房屋倒影,随着夏日的和风摇曳。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塘埂树林中成片的白番鸭,一个个地懒懒散散,慢条斯理的无视行人,悠闲慢步,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下水漫游,它们憨态可掬,令人可爱,主人顺手提起一只番鸭的双肢,交我提了一下,足足有10斤重。还有塘埂上一群群野鸭,有的煽动着翅膀互相追逐嬉闹,有的把头藏在翅膀下随风飘荡,有的一个猛子扎进水里觅食鱼虾。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如果说活泼的是鸭子们,更有棚架下面,一只雪花毛的红冠子大公鸡翻起发光放彩的翎毛,哽哽地叫着,远处的一群母鸡拍着翅膀连飞带跑的追了起来,只有那些贵妃鸡总改不了高贵的架子,含羞地、胆怯地尾随后面,与本地土鸡群似乎不那么合伴,见了游人也躲躲闪闪。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这里的今天,农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农场内外山青水秀,鱼跃禽欢,果树滴翠,芳草幽香,空气清纯,好一处修身养性的福地,细品它的来历,才发现这里的主人,过去经历了不平凡的风雨,地貌经历了传奇性的变迁。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郭小敏的特殊经历

郭小敏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母亲怀他时,膝下已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他们村还是集体经济而计划生育又是当时的重大国策,是无法践踏的红线。这年,当地区委会书记住他们村,小敏家是计划生育重点户。当他在娘肚子六个月的时候,地方长官不择一切手段,将他娘送到当地医院,强行上药坠胎,小敏母亲的家庭当时极度贫困,身体缺营养,经九死一生,凤凰磐涅地产下了不足筷子长,又很虚弱的小男孩,就是郭小敏。

地方长官花这大精力实行这家的计划生育,结果还是超生了,且是第四胎,决定停掉他家三年的口粮,且将他父亲每天的十分工降为九分工,母亲每天8分工降为7分工,这样无休止地执行下去,来震慑他人再孕。这种惩罚一执行,使他家的贫穷雪上加霜,这家的四个孩子更加缺乏营养,小敏比同龄孩总要差那么一节。

小敏在地方上完山区小学、中学,再到黄冈职业高中,坠胎药物催生下的他先天总是不足,他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总不如同龄人,在师生间的交流存在重大障碍。职高读到一半时,他辍学了,父母为了他的未来生存,要他跟姐夫学木工,在西安呆了一年半,木工不是他喜爱的职业,时而与师父发生了冲撞,但西安古城他都玩了个遍。后又跟嫂子学缝纫,缝纫职业虽然他不很厌烦,但长期无单可接,大哥带着他在广州一家电子厂,搞游戏机售后服务,因为他大哥是这个厂的副总,小敏的工资也很高,他日积月累,干了数年后,手中有近20万元的积蓄,他在日常工作中,思考了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因电子游戏机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家明令禁止,加上他个人口头表达能力问题,与客户交谈中,难以沟通,制约了他的未来发展。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还是家乡热土,闪耀着他的青春活力

2011年7月,郭小敏回家闲居,看到湾前一大片荒滩。这片沙滩坐落在浠水老河床中间,这里原是九曲十八弯的浠水大河。1973年7月,浠水县组织了3万民兵,成立治河民兵师,在浠河关口长流湾形成7.5公里的大半圆形河道6.5米高的水头落差,进行移河改道,裁弯取直,开挖自长流村藕湖至黄家湾的一段2.4公里新河,搬走33座山头,最高点下挖35米,最低点下挖13米,缩短河道5.1公里。

历经3个冬春,新河开通后,一部分民兵投入上河副坝的填筑和填土抬田。一部分民兵修建发电厂房和栏河闸建电站,老河道内因而新增沙滩改耕地7100亩,将当地四个村民小组划设关口区办农场,耕种这片沙滩耕地。全国实行分田到户以后,这个农场改为关口凉亭村,但沙滩永远是沙滩,不管怎样改造,沙滩作物产量低。后来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出外打工,这里的沙滩田地日渐被抛荒,但时而被当地淘金者所利用,先是被人采黄砂,黄沙枯竭后,形成自然渗水坑,又被人淘洗铁砂,久而久之造成大畈上下两头水土流失,原集体年代修筑的小河水肆意汪洋。荒滩,废水不断扩大,以至受全国保护水土流失的大政策力度加强,这里才被禁采。从此,偌大的沙滩荒地,水坑七零八落,被人送来倾倒的生活垃圾满天飞,臭气熏天,这里可谓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凉。

郭小敏用他在外漂泊多年的经验,看到了这里的未来,承包改造建休闲水产观光农场,他的想法遭到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作为建国初期出生的父亲,他一生生活在这里,见证了这片荒滩的历史,要想凭个人的力量加以改造,谈何容易,更不用说修鱼池。汛期这里一片汪洋,旱季这里干涸冒烟。小敏从这年的七月到次年的二月,父子两人从交心到触牛到交心,老父就是改变不了小儿子的倔强意志,还是默认了儿子的选择。

2012年2月,小敏交巨金与村里签下了承包这片荒滩30年的合同书。早春2月,当同龄人沉浸在浓郁的春节气氛中时,小敏组织来了挖土机、铲土机、拖拉机,放响好多烟花和鞭炮,将沉寂数十年的小山村,闹得一片热火朝天。

这些机械连续作业半个月,初步形成了40多亩的四口大鱼塘和近20亩的平地。小敏的父亲深深的知道,后期的鱼塘去污、防水、灌水、保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小敏为清理数年积下的垃圾,还养鱼一个洁净天然的环境,他每天穿着下水裤,手拿长竹竿,借着竹竿的浮力把水面上的水菇芦,生活垃圾,一次性塑料袋等,从塘中间赶向岸边堆积起来,叫车拉走。这种排污工作,他们进行了近10天。最折磨体力的活就是鱼塘安水泥涵管引水做坝,一根水泥涵管2米长,直径40厘米,足有300斤重,他和他65岁的老爸无法抬得动。他爸根据自己的经验,发挥农家所长,就地取材,用竹竿穿到涵管里,赶牛牵拉,使涵管一根根顺利地安装到位。

再就是做水坝,春天的老河床,水急水深,靠他们的力量不可能做围堰引水,他们用沙袋拦截河流,一袋沙100多斤重,65岁的老爸咬牙帮忙扛,从未干体力活的小敏扛沙袋,肩膀压得痛胀,双腿直打颤,他坚持着,父子二人硬是将100多个沙袋在湍急的河流中码成了一道堤,但一会儿又被咆哮的急流冲毁了。劳累的父子二人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挺起腰杆子的父亲说:“这没什么,下游一个养鱼专业户,一对夫妻为做挡水堤,做了几次,花了几万元才成功”。父亲的一段话鼓起了小敏的士气,他们再次努力,用木桩先打入河水中,再码沙袋,才将挡水坝做成功,将河水引到塘里。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立体养殖,点亮了家乡的秀美

鱼塘成了,正赶上阳春三月,不能错过放鱼苗的最佳时期,小敏一次性投资6000元,向四口鱼塘投放了草鱼和白鲢鱼苗,接着在塘边做起简易房,用于养鹅,初步实施鱼、鹅立体养殖,还要完成与养殖配套的安电、架线、装电脑,在网上寻求更好的养殖办法。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从外地购买了300只刚出壳的鹅苗,将鹅苗放在温床上,每天要4小时不离眼地看管,防止鹅苗扎堆,避免鹅苗压死和鹅苗出汗易感冒死亡。但是,七天后鹅苗仍然死了不少,经厂家解剖,结论是感冒加大肠杆菌,原因是温度没控制好,这时正处梅雨季节,卫生条件也没有跟上来。小敏将剩下的200只鹅苗用箩筐挑到自己住的二楼放养,等他们一天天的脱温长大后,再搬回鹅棚,缓慢地让它们适应野外散养。那些天,他很少合眼,累了只能迷糊一下,清醒点再忙于做事。

就这样,郭小敏一天天熬着,白鹅逐渐长大,鱼也日渐长肥。鹅出栏时,安徽老板一次性买走了150只,小敏留下50只下蛋供游人观光,大白鹅妆点了绿波荡漾的鱼塘,郭小敏把捡到第一只鹅蛋欣喜若狂的感觉献给每一位游人,凡有游人参观,他都要以鹅蛋相赠。

这年,塘的鱼一条条肥大光嫩,初步形成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前来垂钓者络绎不绝,小敏的老父亲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小敏在网络记事中写道“鹅鱼混养获成功,鹅欢鱼肥鸡嬉戏”。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今日,如远地游人要到吉之农,就请你乘坐浠水至蔡河镇的客运车,在蔡河镇下车后,走完蔡河街就到了白莲河西干渠,顺西干渠埂的水泥路向西北直下,沿渠风景如画,一排排农家小楼,似露似藏地躲在青山绿野中。出蔡河街沿渠约2公里处,就是郭家咀中心湾,有100多户人家,顺渠而居,每到西干渠送水的季节,郭家咀家家户户门前渠水如玉带环绕,映着贴了五光十色的农家楼墙砖闪闪发光,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郭家咀靠西就是浠水河老河床大畈,吉之农如龙眼镶嵌在畈中,吉之农鱼塘的西埂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足足有一华里。这是六年前小敏精心插在他的鱼埂上的护堤树,如今这排白杨树分外挺拔,细溜溜的树身沾满白醭,像涂了银粉,亭亭玉立,千百如一。可仔细一看,又觉得每棵树都各有风姿,这棵高耸云天,俊逸挺秀,有如人正当年;那棵也蓬蓬勃勃,昂然直上,树梢翠叶,更是多姿,有时像撑开的绿伞,有时又迎风飘舞,像羽扇轻摇,像风磨转动,像孔雀开屏,阳光穿织在绿裳翠羽间,满树闪着青光碧影。那排白杨林真像一列与鱼塘碧水相舞的绿敞宽裙的一群美少女。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白杨林向西就是一条流水哗哗的清亮小河,小河靠西则是丁字崖群山,有如一群奔跑的骆驼,又像起伏的波涛,又像奔马,又像羊群。它们与小敏的鱼塘一起共同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完美。

郭小敏在他的农场通过几年的摸索,已掌握了比较适合市场变化的健康之路,他的农场周围都是用绿色钢丝网围成,留了很多活动门,便于鹅、鸭、鸡进出到场外的农田,每年当几千亩稻谷收割后的稻田里饵料丰富,有各种野草、昆虫、散落的稻谷,场内成群的鸡、豚、鹅可自由散放,早出晚归,造就了鸡、豚、鹅、鸭的健康活力和原始生态,因而他的禽产品肉质清香,嚼劲足美。

过去他养的是鹅、鸭多,鹅鸭要人工驱赶,不晓得自然回场进棚。后几年他饲养的主要是番鸭(豚)和鸡这两种活禽,它们都知道天黑自然回场进棚,节省了郭小敏人力成本。

鱼塘采取10多种鱼混养,互相吸污,使塘水清澈见底。

今天农场里的番鸭、鸡成群结队地、活跃在鱼塘周边的树林、草丛、塘埂上,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每时与游人翩翩起舞。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近几年,小敏在吉之农20亩空地上盖起了装缮一新的大食堂,搭起了柴火灶专用厨房,大食堂生活设施齐全,建起了凉亭式钓鱼台,到处洁净卫生,明亮宽敞。他能亲手做出20多道美味可口的菜肴,菜的原料都是他从饭堂后一大片菜地里现摘,洗净即炒。我漫步到他的菜园,粗略数了一下,当季时令菜有豇豆、黄瓜、地瓜、南瓜、冬瓜、玉米、西瓜、番茄、辣椒、黄花、苦瓜、丝瓜、葫芦、苋菜20等余种,一片茂盛,枝果饱满。这天中午,虽然我们两人,我看他确实忙不过来,我发挥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做饭烧火的特长,帮助他烧起了柴灶,小敏说:“蔡老师还会烧火”。我说:“你的柴好,灶好”。小敏将备好的菜料,麻利地在一片热油滋滋声中炒了起来,不一会儿,一钵鲜苏叶下土鸡汤,一盘嫩辣椒炒肉,一盘清炒四季豆,一盘红烧土豆片,一盘莴苣炒肉丝排上了桌,俩人在热气腾腾的餐桌上喝起了石花大曲。

小敏的父母这时从畈里赶来了,他父亲见我与他同年代人,谈话很投机,很高兴,热情。我们在互敬酒的同时,他谈起了小敏出身的曲折,创业的艰难。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小敏为了农场的农产品销售,一直日夜忙碌,仍是单身一人,急盼一位合适的伴侣,帮助在家收银,接待各地来宾,同时会网络处理相关事务。至于已婚妇女还是未婚妇女,只要和小敏兴趣相投,我们都不会干预,小敏现在不是小孩了。”

小敏的吉之农,今天成了周边城市微信、QQ、陌陌等户外活动群必游之地,游客们来此,可垂钓,可游泳,可观光,可休闲;玩饿了可到菜园选摘自己喜欢的菜,用农家灶,做自己喜欢吃的农家饭,走时还可选购自己需要的天然农产品。

作客吉之农「纪实文学」

小敏每天经营农场的同时,还当上了郭家咀100多户农家的农产品现销经纪人。他利用微信群、QQ群、陌陌群、K歌群等设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成熟数量信息,根据网上客户的需要,将现产的黑、白芝麻、高粱、黑豆、糯米、玉米洗净炒熟打成三合粉。还有村民们自产的时令水果,桃、李、梨、红枣、板栗、山楂等及时收购,及时送货上门,不论订货多少,他都用三轮摩托或二轮摩托像送外卖那样及时送货上门,他每天很忙,塘里、畈里、饭堂里、农产品加工房里、各农户家里,做事一溜烟,利索快捷。下午收购农产品,晚上根据需要加工包装,有时忙通宵,早上就要骑车风雨无阻地给城乡用户送货,用户很热爱他,他也很尊敬用户,但他无空和用户们说上多余的话,无空享用用户给他的热情招待,他每天如天使、如信鸽在城乡飞跑,市民们从他手中享受了放心的天然食品,农村大爷大妈们,兄弟姐妹们盛产的作物得到了他的及时销售。

小敏用他的青春活力,拉动了城乡经济,活跃了市民的多彩生活,但他无怨无悔,他的拼搏,他的努力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生活的美好。

二O一八年六月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