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這次說的是……

云阳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次说的是……

7月30日

人民日報頭版刊文

雲陽也在其中...

↓↓↓

云阳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次说的是……

全文如下: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護江護岸又增收

重慶庫區漫山綠

7月29日,久違的大雨一掃三峽庫區悶熱。重慶市萬州區,庫區清漂人又開始忙活起來。

長江水進入庫區,流速漸緩,江面漂浮物容易堆積。多的時候,綿延幾百平方米,厚的地方人幾乎可以在上面散步。垃圾威脅航行安全,腐爛後還影響水質。

“萬州如今有四艘全自動機械化清漂船在江上巡邏、作業,多的時候一天能撈起200噸垃圾,打撈量是以往人工的10倍。”萬州區環衛處副主任陳渝介紹。

江面上的垃圾從哪來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副局長羅小勇告訴記者:“以前主要是白色垃圾,現在更多的是枯枝敗葉。”

減少垃圾入江、保持水土,靠什麼?還得靠種樹!應綠盡綠、宜綠則綠。重慶市累計投入三峽後續工作專項資金46億元,完成庫區生態屏障區植樹造林264.5萬畝,其中建成柑橘、脆李、油橄欖、龍眼等特色經濟林100餘萬畝,庫區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7年的51.8%。長江兩岸形成了濱江景觀林帶、中山產業林帶、高山生態林帶的“三帶”景觀,實現了“國土增綠、群眾增收”,森林生態系統汙染攔截、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

漫步雲陽,整個縣城是一個4A級景區,處處美景,有三峽梯城之美譽。約33公里的縣城庫岸,雲陽人正在打造最美濱江綠道,既是生態屏障,又是休閒之區。已經完成的4公里庫岸整治,充滿生態和海綿城市理念:路是用透水混凝土修的,不積水,快速滲透;護岸用的是植草磚,中間有孔,可以長草……

云阳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次说的是……

“應綠盡綠”,最難的是消落區。三峽成庫,水位在145米至175米間漲落,在重慶市境內形成了30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帶。消落帶內,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則會在枯水期乾死。消落區復綠,重慶的科研人員反覆嘗試。

9年前,時任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的任憑在庫區消落帶種下第一株中山杉,中山杉被江水浸泡的四五個月裡,任憑每天數著日子,“希望看到它們吐綠,擔心見到的是乾枯。”

2010年3月底的一天清晨,江水一夜之間退去了一米多,晨曦中,中山杉枝上的新芽隱約可見。如今,任憑和他的團隊在萬州區的新田鎮、瀼渡鎮的消落區內,成功種植總面積超過1500畝的中山杉,守護了45公里的長江兩岸。“治理消落帶,如果能夠找到產業化路徑,不僅不用投錢,還能生錢,就更加可持續。”這是任憑最大的願望。

云阳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次说的是……

江水漲落,影響的不僅是消落帶,更是農民心中的好土地。只剩山地,怎麼發展產業?重慶庫區的選擇很堅定:高山帶堅決退耕還林,建設生態林,打造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在中山帶發展經濟林,庫區人完全可以綠色發展,增綠又增收。

雨後傍晚,一道彩虹斜掛雲陽。走在雲陽縣盤龍街道活龍社區田間,雨滴掛在一株株晚熟柑橘枝頭。以前,活龍社區只要人能站的地方都種了莊稼,可依然不富。如今,雲陽縣庫區海拔500米以下已經形成環庫柑橘帶,每戶年平均增收3000元。雲陽縣果業局局長陳雁介紹,雲陽縣通過選擇晚熟品種、管好品質、打造品牌,不斷提升柑橘產業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返程路上,車輛在江邊盤山公路上疾馳,外地記者直呼頭暈。雲陽縣盤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道吉表示:“要想富,修好路,如今在庫區依然適用。”

夕陽西下,青山掩映,碧水東流。記者走訪庫區,發現從區縣到街道鄉鎮,關注關愛長江生態已成自覺。

長江生態依然脆弱,保護庫區生態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區縣經濟社會發展考核中的綠色發展權重提高到30%以上,重慶正在推動庫區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轉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