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文学界地位如何?

秋风71273448


文化智慧更多的在圣贤原著里

自从一读《红楼梦》,不看人间糟粕书。这里书仅限于文学艺术,否则可看的书实在太多了,孔孟老庄、宋明理学、四库全书、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儒藏、道藏、佛藏等等。中华文明浩浩荡荡五千年,留下多少可以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宝藏啊!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其他作品都显得黯淡无光,准文人的文学作品就更没法看了。对余秋雨的著作很少关心,因两次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就耐着性子把他的系列文章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老子和孔子》等都看了一遍。

当努力寻找文章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时,却总感觉作者在与人捉迷藏,有时偶尔触及某一个点,却总是浅尝辄止不得其要,或许这是准文化作家的特点吧。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比较容易被未进入社会的学生所欢喜,至少在他出名的年代应是如此,因为学生正处于对未来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年龄,而文学表达往往稍微欠缺,文字也常跟不上遐想的脚步,自然在遇到类似意识流作品时,易惊艳于情感也能似记流水账般的用语言描写和表达,易共鸣于说话无须那么多填空判断式的确指的约束。而人之常情的相契往往会让不谙世事的读者得到一种确证自我存在的满足感。作为写作启蒙,他的作品对写作来说还是有些价值的,但仅限于此。

余秋雨现象还有一个更深沉的原因,即以前的教育从来没有告知学生,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更没真正让学生弄明白,中华文明为何那么伟大与不朽;也没有郑重告知学生,大部分的文化成果都被老祖宗记录了下来。以至于当有人稍稍涉猎古人的典籍,天马行空地驾驭文字似梦如幻时,读者轻易地被感染进而认为作者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可正是在这种看似厚重实则浅薄的陶醉下,作者的智慧已摔碎了一地。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部分戏论及自娱的成分。真实性占8分,戏论占2分,也可以算是对历史的个人观点。虽从学术角度看,多少有些严肃不足联想有余,但也没必要过分苛责,毕竟只是准文人的自秀情结,大多数言论对外人也没多少攻击性。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真文人是象文天祥那样具有凛然气节的仁义君子,真实的学问是彻骨彻髓顶天立地的学问!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种文化,仅凭文字就能让人热爱生活,且持久而恒常,那就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封建腐朽的不是儒学,恰恰是侵蚀了儒学的那部分。而余秋雨先生于正统儒学的学问仅停留在训诂层面,于真义可谓零深度,反而对封建腐朽这部分的研究和评论似乎更有所获。这也是让人深思的人文现象。作为文化学者,更多的责任在于深入文化的宝库中探索,而不是在宝库周围转悠摆pose,却始终进不了门槛。

不知不觉说到关键处了,什么是真学问?真学问即实证良知本体,那是一种内在的生命体验,不是空想出来的。没深刻的真实体验,又怎么能写出如圣贤文章那样洞彻真理的文字呢?体会深则文字深,体会浅则文字浅。《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王阳明说:“良知(本体)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李颙(李二曲)也说:“人人具有此良知良能,随感而应,日用不知,遂失其正。骑驴觅驴,是以谓之百姓。学之如何?亦惟求日用之所不知者为知之耳。

儒家把良知分疏为本然良知、现实良知、悟得良知、发用良知。现实良知为常人生活中的良知,有被污染杂妄的一面,也有天良真诚的一面,其真诚的一面时有显现,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等四端,这是从事的后天层面而言。若从

良知本体层面言之,其心体本然真态仍在,只不过较微弱难以显现而已。王龙溪说:“当下本体,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拟议即乖,趋向转背,神机妙用,当体本空。”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 “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二曲对悟得的良知本体景象有较完整的叙述:“虚若太空,明若秋月,寂若夜半,定若山岳。静而虚明寂定,是谓未发之中;动而虚明寂定,是谓中节之和。” 此良知本体超越心与物的意识形态之上,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恐怕还没有相应的名言来比拟,无以名之,暂称之为“超心物的哲学”,以俟大俗大雅君子之教正。

而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真实境界,更是准文化作者未梦见在的,在此引录另一位大儒的话以唤醒梦中人!

王时槐(王塘南):

人在生理中,犹鱼之在水,由中彻外,无之非是。此理塞天地,亘宇宙,无微可间,无时可息,本性空寂,而非冥顽。其中自有这段生生不容已之几,瀰满充周,活泼圆融,孔子所谓“逝者如斯”,《诗》所咏“於穆不已”者是也。须知此理,乃为知性。程子曰“天道运而不已,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水流不息,物生不穷,皆以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儒叹自汉以来,学者未知此义,岂不然哉?

王时槐:嘉靖进士、嘉靖南京兵部主事、万历贵州参政








后 记

为了便于理解,简单解释一下,其实上文已经将完整的过程说的比较清楚了,如果多看几遍,应能领会到更多。比如

发用良知即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是走向“随心所欲不逾矩”或明儒薛瑄所言“此心始觉性天通”的过程。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仁义礼智不是外来的,是每个人固有的。上述“四端”都属显露的端倪,若于此时体认,则属识仁体(即良知本体)之良法。

关键在于体察“四端”显现时的内在心志与感受,那是仁心在生命、心意层面的气化反应,该反应之内在气机变化的真实状态是仁心的状态与感受的根据,敏感的人能感受到这种状体。

对此状态,任持之,扩充之,则能逐渐领悟到“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真实含义,而不仅仅是一种道理。将此所得及于人伦与万物就是儒家以仁经世的精髓!


参考书目(按年代顺序):

1. 《 孟子》 孟轲

2. 《传习录》 王阳明

3. 《王畿集》 王龙溪

4. 《王时槐集》 王塘南

5. 《二曲集》 李颙

6. 《原儒》 熊十力

7. 《李二曲研究》 林继平

8.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甄隐

9. 《传统修身法理》 尹真


新儒哲



余秋雨老先生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借我一生》,三年前我阅读了这本小说和他很著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之后对余秋雨先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确实发现他是一位在文化,文学方面贡献巨大的大哥级人物。他为何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影响力呢?我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人生经历——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他的自传体小说《借我一生》就可以很明了,他从童年开始,就一直在母亲的陪下,在农村生活,从小就开始接触一些写东西,计算等事情,例如为乡村人民写信读信,还学习画画,后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家庭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自己也颠沛流离,尤其是最困难的时候,他一人前往深山老林,生活在一个老图书馆里,学习各种古典文化,阅读书籍,收集资料,通过这样的积累,他完成了手稿关于一本文化方面的书籍,后来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当这段历史结束后,他最终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也出现了好多成就,最后他辞掉工作,开始文化苦旅的旅行写作。这本《借我一生》是后来写的。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故事,坎坷不平,其实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才得以让他有机会学习到那么多知识,有机会在当时条件下脱颖而出。我们都说时代造就人才,所以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很明显的带有历史感,富含文化气息,老练豁达。

二,对中国文化文学贡献

他的著作有《借我一生》,《文化苦旅》,《观众心理学》,《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等。尤其是他在文化艺术方面,对我国戏剧发展有特别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国内算是第一人,并且他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旅行式文学创作的风格,在亲身经历中国外国文化经典,然后进行的连载散文,当时就火爆全国。其实这也是一种最真实的写作手法,只有亲身经历,亲自考察,通过搜集实地资料,得到第一手货源,才能保证文章的最大真实感,才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自然才会有后来那么轰动的火爆场面。


其实现在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个人觉得在读了万卷书以后想要把自己提升一个境界是必须的经历,不然文学功底和内涵绝对无法有新的创造。所以说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旅行式写作手法来创作。



三,顺应时代,唤醒中国文化,唤醒中国人民

因为那个时代在刚刚结束文革不久。人民生活还在处于比较辛苦比较乱的一个状态,在文学文化,文人方面也没有缓过来气,谁会有心思有精力积淀这么多的知识和思想呢。

所以呢,在那个时候,他的著作把中国文化,和戏剧发展不仅推到中国人民眼前,还展现给了世界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到我们文化的繁荣和源远流长。所以也正是这个时候,人民开始明白,开始苏醒。时代开始大发展。


爱读书的穷孩子


余秋雨先生无疑是一位造诣极高、境界极高、贡献巨大的文化学者,对于文化交流、文化比较和文化梳理有着独到高明的见解,在国际世界影响广泛,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学成就则是以其散文著称于世的,并不是大部头小说。他的散文人文情怀十足,思想精深,引人思考,动人心魄,而且文字水平一流,其散文造诣可谓当今超一流的水平,堪称大师!尤其在文化界绝对有其一席之地!


儒心38319176


算得上是个大师级人物,但离泰斗还是有很长距离。在中国内地的知名度还是不错的,但放在全球,这不好评价了。😄文学,应内心就是一个向往与追求。他也一直在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断追溯与思索,中国的文学就应到有自己的骨气与自信。


肖TJ


余秋雨先生在我心里很至高。其文化修养之深,无几人可敌。《文化苦旅》之文字清新雅致流畅,有历史的纵深也有现实的原貌风骨。属于文化大家。

其曾有的争议我一直未弄明白。自古文人相轻,品行优劣常被拿来议论。但就真才华而论,中国文学史上可有一席之地。


吴非这样


余秋雨是四九年后对国学文化精髓最有造诣者之一,然而今之世,有为了批判而批判吹毛求疵的坏毛病,人无完人如孔孟朱子亦如此。现今真正的具有文化人气质底蕴的人太少,或有一二则群起而攻之,废其精力劳其体肤,使黯然销魂矣。秋雨先生应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