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序言 :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

系列专题之第五篇

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作为“上海之根”,山灵水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距今约6000年前,本地先民就在九峰一带劳作生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族群移居于此,与本地原住民创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广富林文化,奠定了上海地区的移民文化基因。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广富林文化遗址

后来,松江在历史上又出现了三波文化浪潮:第一波由西晋“二陆”兴起,即陆机陆云,是为“太康之英”;第二波出现在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黄公望、倪瓒、王蒙、钱惟善、陶宗仪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咸集松江,松江文坛呈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蓬勃景象;第三波出现在明清两代,松江府成为“赋税半天下”的东南一大都会、“衣被天下”的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文化进入了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鼎盛时期。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思鲈园《松江三文敏公书画》照壁

仓城与松江府城一脉相承,特别是明代以来,仓城成为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商贸繁盛,人才汇集,涌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慕名游历而来,或举家迁居于此,或世代生于斯、长于斯,如北宋年间先后任兵、礼、吏三部尚书的朱谔,明代“四铁御史”之称的冯恩,任南北御史的包节、包孝两兄弟,还有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以及清代松江府唯一一名状元戴有祺,官拜刑部尚书的清代书法家张照,有“江南曲圣”之称的现代昆曲名家俞粟庐、俞振飞父子等等。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中山西路费骅宅

本期《仓城拾记》,我们就循着先贤足迹,拂去历史尘埃,重走仓城,史海撷英,聊一聊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孟姜女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之一的女主人公是松江人?

中国民间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说,其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就是松江人,你会不会很诧异?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大仓桥

在仓城的大仓桥畔,灌顶禅院旁边,有一座孟姜亭,相传这里曾是孟姜女的歇脚之地,原有一块大青石,孟姜女从华亭南门步行到大仓桥,准备乘船北上为丈夫送寒衣,因天色已晚,便在关帝庙前的这块大青石上坐下歇息,不知不觉恍惚睡去。时值夏日,河畔蚊虫对孟姜女陡生怜悯,如众星拱月般萦绕四周,却只距石三尺飞,而不去惊扰孟姜女的睡梦。从此,这块大青石便无蚊虫飞近,成为百姓纳凉胜地,取名“孟姜女坐石”。现建有孟姜亭,立于大仓桥头,桥下河水悠悠。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大仓桥旁:孟姜亭

孟姜女夫妇是有正史记载的,夫妻俩都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那么,孟姜女怎么会从山东人变成松江人了呢?这是由于在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中,以及在后世层出不穷的文学戏曲加工演绎中,孟姜女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原型逐渐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如今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版本就有十数个之多。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众多版本之中,以孟姜女为松江府华亭县人、万杞良为苏州府元和县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与苏松一带的文化发达有着重要的关系。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戏曲舞台,到明清时期,江南的说书人和出版商拥有话语权,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销售到全国各地,无形中改变并巩固了全国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记忆。因此,松江府孟姜女的版本愈发深入人心。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松江邱家湾明代古园内曾发现“落扇池”的遗迹,传说是孟姜女和万杞良初会之地。在松江农村,孟姜女山歌也流传甚广,据说新桥镇上曾有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太,虽然牙齿漏风,却能一口气唱200多句《孟姜女》,她的录音磁带现已作为民间艺术珍藏。

冯恩/冯行可/冯时可

仓城冯家墩的冯家父子

何以让海内纷纷称颂?

冯恩,明末著名的“四铁御史”,其长子为冯行可,八子为冯时可。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彦画传》中的冯恩画像

冯恩家住松江跨塘桥西,在古浦塘筑有“冯家墩”。冯恩身世比较可怜,年幼丧父,由母吴氏抚育成人,小时候家徒四壁,除夕夜无米下炊,家里因大雨潮湿,冯恩在床上读书却淡然自若。功夫不负有心人,嘉靖五年(1526年)30岁的冯恩考中了进士,后任南京御史。御史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监察官,负责监督中央及地方官员。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天上出现彗星,嘉靖帝下诏求直言。冯恩以为“天道远,人道迩”,弹劾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右都御史汪鈜(hóng)的奸状。嘉靖帝大怒,认为冯恩的言论并非专对三臣,而是仇君,于是施以重刑,打入死牢。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嘉靖皇帝画像

朝审时,隶卒逼迫他向主审官汪鈜下跪,冯恩立而不屈,并大义叱责。押出长安门后,士民观者如堵,竞相传话:“是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胆、骨皆铁也。”冯恩因此被誉为“四铁御史”。

获罪下狱那年,冯恩的长子冯行可刚刚13岁。儿子上书请求代父就死,皇帝不准;又用刀刺臂,以血书疏,自缚于宫门前,大意是说:我的父亲从小由我祖母一人含辛茹苦养大,现在祖母也已八十有余,“臣父今日死,祖母当以今日死;臣父明日死,祖母即以明日死;臣父死,臣祖母复死,臣茕然一孤,宁得不死?”嘉靖帝为其感动,于是免了冯恩的死刑,改贬至雷州。

冯恩免死消息一出,海内翕然,皆称赞冯恩父死忠、子死孝。冯行可被表彰为孝子,后来考中举人,官拜顺天府通判,人称不愧冯御史儿。

冯恩的第八子冯时可,也是个人才,文学造诣颇高,著述甚丰,为华亭词人之冠。他本是首辅张居正的门生,却不肯附和张居正的权势,一生淡泊名利,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

夏允彝 夏完淳

一代天才神童

何以成了千古英雄?

松江仓城还出过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出诗集,被誉为神童。初高中课本里还选有他的《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两首诗歌作品。

他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14岁随父抗清,16岁以身殉国。像他这样一位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的神童,千年难得一遇。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这位少年英雄,便是家住松江仓城花园浜的夏完淳。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彦画传》中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画像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当了五年的福建长乐县令,干得很不错,被评为当年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

夏完淳13岁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在煤山吊死,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攻破江南,夏允彝和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图谋克复苏州、南京。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松江邦彦画传》中陈子龙画像

兵败,夏允彝选择了自杀殉国。死前他给陈子龙写信交待后事,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

夏允彝的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式的自杀:“自沉于松塘”,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腰身以上,夏允彝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

目睹了全过程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秉持父志,慨然加入抗清的义师,组织水军往来于太湖之上,一度大显神威。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清军的大扫荡之下,义军被瓦解,夏完淳被擒。在被押解往南京的路上,想起三年以来家国骤变,并将就此永别母亲及家乡,夏完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诀别诗《别云间》(松江别称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狱中,他写下了大量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悲壮文字,如千古永诀奇文《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遗夫人书》是写给妻子钱秦篆的诀别诗,“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当时,这对十六七岁的小夫妻结婚才刚三月。

在南京洪承畴亲自审问,诱降不成,遂将夏完淳连同其岳父在内的三十多名抗清义士杀害。其中年纪最小的夏完淳,年仅十六。行刑时傲然挺立,拒不下跪。

夏完淳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 面对父死、母丧、夫亡、子夭的重大打击,肝肠寸断的秦篆削发为尼,遁入空门,青灯古佛,终其一生。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陈毅题)

戴有祺

写得一手好字

被康熙钦定为状元?

戴有祺是清代松江府唯一一位状元,家住仓城钱泾桥西老宅。说到这个状元的得来,跟戴有祺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大有关系。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戴有祺书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戴有祺赴京赶考中了进士。不走运的是当年没有举行殿试,只得过了三年才补行。起初,主考官将戴有祺定为榜眼,也就是第二名,但康熙帝阅卷后对他的书法极为赞赏,认为其“书法尤嘉”,遂将戴有祺定为一甲一名,得中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戴有祺中了状元后,仕途并非顺畅,其性情孤傲,独来独往,又因卷入一桩政治事件,被外放当知县,便以“供养老母”为由向朝廷递了辞呈,回到故乡松江隐居。住在蒋泾桥南的“状元庐”中。后又仿欧阳公建有一坊,吟啸其中。不久,因家贫将蒋泾桥园林变卖,住到钱泾桥老宅,自题为“慵斋”,过着淡泊和清贫的生活。后又在娄县下四图,即今云间第一桥处建造别宅,称“可园”。园内植两棵松树,两树之间建有“双松阁”。园前有小河道通古浦塘,因流经状元花园,故小河称“花园浜”,后花园浜改为地名,沿用至今。

张照

岳阳楼上的雕屏书法

出自松江人之手?

松江是“中国书法城”,近两千年来,留名史书的松江书法家达二百八十三名之多。不但升起了陆机、董其昌、白蕉这样的书法巨星,孕育诞生了宋克、陈璧、沈度、沈粲、张弼、张骏、沈全、张照等百余名书法名人,还吸引了米芾、苏东坡、赵孟頫、杨维桢、陆维钊等大师在此留下芳踪。启功先生也曾倾情赋诗赞道“古来书艺首华亭”。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陆机平复帖

松江仓城也诞生了不少书法家,比如家住松江秀野桥西,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爱的清代书法家张照。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张照彩像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得岳阳楼更加名满天下。岳阳楼上有一块雕屏,刻的就是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那么,雕屏上的书法是谁写的呢?便是出自张照之手。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张照楷书《岳阳楼记》

在明清两代,官方使用的标准字体叫做“馆阁体”(明代称“台阁体”),现在我们在故宫、颐和园里能看到的字迹,多数都是馆阁体。馆阁体的祖师,为明代松江人沈度,而清代馆阁体的代表,也是松江人,即松江仓城的张照。

张照早年摹习董其昌,后又兼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诸家书法,卓然成家。他不仅书艺造诣颇深,而且右手左手都能挥毫,被称为"造化手"。张照的楷书秀媚婉丽,平正圆润,草书笔画转折多变,气势贯通,浑朴雄健。即便是在张照去世多年之后,乾隆依然怀念其写道:“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乾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张照》)

许嘉德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县审官

就住在仓城的秀野桥西面?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在仓城的秀野桥西,即今天中山西路150号的永丰幼儿园内,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建筑“葆素堂”,俗称“许家厅”。相传原宅有十埭九庭心,堂前仪门壮观,甲于一郡。至今,葆素堂仍为松江现存明代最大的厅堂建筑。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葆素堂在清朝时出过一位历史人物,他便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第一审县官——许嘉德,历任浙江镇海、山阴、富阳、平湖县知县。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原型也来源于此,大概案情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被怀疑通奸杀夫,在屈打成招后,身陷死牢,含冤莫雪。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史料记载这件事发生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也就是《申报》创立后的第二年。《申报》全程追踪报道了此案,造成全国轰动,首创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之先河。后来此案发展为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已不再是民间一个小小的普通案子,慈溪太后亲自插手此案,朝廷连下13道谕旨,通过此案慈溪借以打击威胁自己利益的曾国藩一派势力。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案件真相大白后,经手此案的一百多位浙江官员,因贪赃枉法被革去官职,永不叙用。唯独浙江富阳知县松江籍官员许嘉德却未受追究,这是为何呢?原来,许嘉德在详细看过案卷后,既不愿造成冤假错案,又不能得罪审过此案的其他官员,因此想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开审当天,许嘉德突然晕倒在地,师爷顺势大喊“老爷身体抱恙,案子不审了,退堂!”因此案件未审结判决,后来许嘉德也未受到追究和处罚。当时,身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情势已非一县官所能左右,许嘉德这招“金蝉脱壳”也是实属无奈。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沉冤得雪后,杨乃武曾到上海《申报》做事,后回余杭以种桑养蚕度日,于民国三年(1914年)病故,享年74岁。小白菜回到余杭后,出家做了尼姑,法名慧定,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圆寂,享年75岁。

俞粟庐 俞振飞

昆曲界的泰山北斗

与仓城也深有渊源?

昆曲,中国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中国国粹。昆曲的传承谱系,最早要算到清代苏州的叶堂,叶堂再传弟子韩华卿,再下来是俞粟庐,俞粟庐下面有一龙二虎,龙为顾公可,虎为俞振飞、俞锡侯,三人并称为“俞门三大弟子”。

昆曲界有“俞派唱腔”一说,创始人便是俞粟庐。而俞粟庐,就是松江人,家住松江仓城的跨塘桥堍施家弄。昆曲与仓城,竟有如此之渊源。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俞粟庐

俞粟庐出身于武将之家,十余岁就在松江提标营习弓马武艺,后弃武从文,从韩华卿习曲,前后九年,尽得奥秘,开创“俞派唱法”,人称“江南曲圣”。

据俞振飞先生回忆:当年,桂花飘香时节,父亲俞粟庐便邀约各路名家,集聚于仓城秀野桥头,举办“中秋节江浙昆曲名流大会唱”,笙箫悠扬,万人空巷。75岁时,俞粟庐还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与同时代的大画家陆廉夫齐名。

俞粟庐早年因军职调动,移家苏州,其子俞振飞便是在苏州出生。出生于昆曲世家的俞振飞,6岁便从父习曲,14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终于成就了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中一位横跨两界的里程碑式人物,成为了当代享有盛誉的京昆艺术大师。现如今,人们一谈到昆曲,就自然会想到俞振飞,正如一谈到京剧,就立刻会想到梅兰芳一样。

「文化唤醒仓城」仓城拾记之五:重拾仓城的那些名人轶事

俞振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