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爲什麼不被有些人認爲是昏君?

白雲之語v摺紙大全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清承明制”,治國理念和官僚體系都驚人地相似,特別是廢除宰相而實行內閣制,簡直是一模一樣。

  大明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四帝一監國的三十九年,比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長了四十多年。

  筆者不是清粉,更不是明黑,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更不靠譜。

  在整個大明王朝,能稱得上勞動模範的,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和明孝宗朱祐樘,其他那十幾個皇帝,不是煉丹吃藥,就是玩豹子幹木匠活,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更是創下了幾十年不上朝的記錄(不是不管事不幹活)。

  反觀清朝,除了沒有真正掌權的同治、光緒,個個都比較勤政,還出現了像雍正那樣的勞模,嘉慶那樣的仁君,道光那樣的艱苦樸素榜樣。  

  可是大明王朝好幾次眼看著就要破產清盤,卻總能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即使是在半夢半醒之間,教訓倭寇也像大人打孩子,對外戰爭從來就沒輸過。

  而作為大名地方政權兼軍閥(建州衛)的後金、滿清取得政權後,一個個皇帝累死累活,但是卻江河日下,康熙雍正時代還比較強大,打得沙俄沒脾氣,但是到了乾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不但民生日蹙,對外戰爭即使是在乾隆年間也打得很吃力,到了晚清,更是幾乎打一場輸一場,最後連咸豐皇帝和慈禧老太太都被趕出京城避難去了——咸豐假裝去避暑,慈禧老太太更是假扮成村姑飢一頓飽一頓地一路逃到了西安。  

  至於清朝割了多少地、賠了多少款,那得專門找一幫人用算盤才能算得過來,至於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簡直比金錢鼠尾(清朝標準髮型)的頭髮還要多。

  為什麼明朝皇帝那麼不靠譜,清朝皇帝那麼勤政,清朝卻沒有明朝混得滋潤呢?筆者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這個原因即使是在清人抹黑明朝的《明史》和遺老遺少編纂的《清史稿》中也能找到——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

  而造成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的根源,還在於皇帝本身——同樣是封建制度下,但是執行起來卻大相徑庭。

  要說明代大臣們權力有多大,從幾個事例就能看出來。

  即使是殺得滿朝文武大臣每天都心驚肉跳的朱元璋時代,他也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比如有一天他晚上想聽點音樂,就找人到宮裡進行商演,可是那個民間藝術團被巡街御史(類似今天的城管)給堵在了宮門口,即使是朱元璋“承認錯誤取消商演合同”都不行,非得朱老爺子親自穿上制服(龍袍)出來作檢討,並表揚了城管隊長才算罷休。

  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把權力都交給了內閣大臣去處理,自己就向戶部提出申請,要借幾兩銀子給老婆們買幾件首飾,戶部不但沒給錢,反而把他猛批一頓,弄得皇帝好幾天沒臉見老婆。

  嘉靖皇帝更慘,他剛繼位的時候,大臣們連他的親爹都給換了,他只好在朝廷上開辯論會,這才給自己的親爹一個應有的名分。  

  大明朝廷上也總是打成一鍋粥,內廷的太監和朝堂上的文官這對烏眼雞從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開始掐架,一直掐到明思宗朱由檢才分出高下,文官贏了,大明也就亡了。

  不可否認,大明也出奸臣,而且數量還不少,可是除了被清朝保護起來的,沒有一個得善終,死太監王振被武將一錘子砸死了,劉瑾被凌遲三千多刀,魏忠賢上吊自殺;奸臣嚴嵩沿街乞討最後餓死,魏忠賢那些文臣武將乾兒子也是被抓的被抓被殺的被殺。

  而“仁宣之治”的三楊、力抗瓦剌的于謙、扳倒嚴嵩的徐階、變革圖強的高拱張居正,管的事情都曾經比皇帝還多,在他們——甚至可以包括嚴嵩魏忠賢管事的時候,不管你皇帝怎麼不務正業,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都能正常運轉,外敵敢惹事,都是毫不客氣地打到你服為止。  

  大明朝廷還發生一件趣事:韃靼人要向大明稱臣,但是也要讓朝廷允許他們用牛馬換日用品(封貢互市),贊成和反對的大臣吵得臉紅脖子粗,皇帝也沒辦法,只好讓他們投票決定,少數服從多數,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投票表決——封貢票決。

  歸納起來,明朝皇帝的做法就三個特點:全面放權、重用能人、相互制衡。而能做到這三點,並且能夠輕鬆拍滅任何一個權臣,說明皇帝有能力,大臣有正義感,朝臣和太監們也都肯幹點正事,哪怕幹正事要得罪皇帝也不怕。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誰該幹啥就幹啥,誰會幹啥就幹啥,皇帝絕不一把抓。  

  這種情況一直到崇禎才發生了改變,他事必躬親,決不信任任何人,走馬燈般換內閣首輔,弄得大家只知道順從他的意志,結果君臣離心離德,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你當個皇帝定個大政方針就行了,具體的事情就該交給各方面的專家,也就是大臣們去幹,皇帝不可能啥都會啥都懂做啥都對,你以為你是北邊的那個年輕的胖子呢?

  到了大清王朝,情況就反過來了,沒有皇帝排版點頭,什麼事你也別想幹。

  在兩千年的封建史中,清朝的皇帝是權利最大的,不管他說了多麼荒唐的話做了多麼錯誤的事,大臣們都要跪下來扯著嗓子高呼:“皇上聖明!”一旦對臣子表現出一點關懷,比如說賞給一點自己吃剩下的御膳,那簡直就把吃剩飯的一品大員感動得痛哭流涕——那御膳就著鼻涕眼淚吃,估計會很鹹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不像封建制,而像奴隸社會——國家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大臣也是,而且能當奴才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絕大多數朝臣都夢寐以求當奴才而不可得。

  順治把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諡號、黜宗室、籍財產人宮”,康熙把鰲拜囚禁致死,雍正幹掉了年羹堯,乾隆殺了五十多個二品以上大臣,湖廣總督塞楞額就是因為在乾隆老婆死後一百天內剃了頭,就丟了腦袋,清朝前期搞了個“留髮不留頭”,沒想到在乾隆時期亂剃頭也會掉腦袋。  

  到了慈禧掌權前後,什麼顧命八大臣、戊戌六君子,你想幹事或者比較能幹事,一旦觸動皇權,那都是殺無赦還要株連九族。

  在整個清朝,就出了一個滿族狀元,因為“滿不點元漢不掌兵”——滿人即使是文盲也能當內閣大學士(明代進士前幾名並且入選庶吉士是進入內閣的必要條件),而漢人即使孫武吳起再世,也不允許獨自掌握兵權,就連那個已經被“抬籍”成為“名譽滿人”的年羹堯,最後也只有自殺一條路可走。

  說白了,就是清朝皇帝格局小,對漢臣狐疑,對滿臣蔑視(奴才),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權就是禁臠,誰敢伸手觸碰,定斬不饒。  

  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清朝入關之後,就是進入了崇禎時代,之所以沒有幾十年就垮掉,那是因為外國人攝於大明餘威,還比較尊敬“天朝上國”,等到乾隆之後,外國使臣一步步看穿了大清這個紙老虎的真面目,就是頭矮驢子,也敢對著它吼叫幾聲。

  於是清朝滅亡了……


半壺老酒半支菸


有明一代276年的歷史上,符合題主要求的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還出現了中興局面的,應該是爺孫兩個:一個是明世宗朱厚熜,一個是明神宗朱翊鈞。之所以會出現如此“離奇”的現象,主要原因(共性)有三個方面:

第一,內閣制~體制上的“優勢”,強大的文官休系,保證了政令暢通。

朱元璋沒念多少書,可政治智商奇高。他於洪武13年廢除了丞相,逐步形成了“內閣制”,內閣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首輔居中,集體決策”。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正式興起,到明世宗意外撿到這個皇帝時,大明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運作老練的文官制度,且大多是讀書人出身,“民貴君輕”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大明這臺機器不論誰當主人都會正常運轉。

第二,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朝。皇帝通過兩種手段兩種渠道牢牢掌控著局勢。

上朝奏對,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有些人認為:明世宗爺孫倆加起來六七十年不上朝,就多麼多麼昏庸黑暗云云。事實恰恰相反,皇帝通過兩種有效手段牢牢掌控看朝局,皇權一點沒旁落:(1)獨特的用璽制度。六部內閣~大內司禮監~皇帝,是三足鼎立相互制約的,內閣負責起草各種文件,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審看後負責批紅(初步意見),然後呈報皇上御覽,如皇上同意就硃批,然後交由掌印太監用璽蓋印,才算ok,皇上不同意,留中不發。不蓋皇帝玉璽的任何文件還不是廢紙一張?即使皇上下發的許多口頭聖旨(上諭),也是由太監傳於內閣,再由內閣執行。明世宗的常態是“閉關”修道49天,朝廷重大事情還是瞭如指掌。人家這叫抓大放小。至於那個千夫所指的嚴嵩,則是另類。(2)廠衛“特務”制度,公開監視震攝文武百官和百姓。“廠”指東廠西廠,“衛”指錦衣衛。這是皇上的眼睛和耳朵,有明有暗,獨成體系,誰誰幹了什麼壞事、和誰在一起罵了什麼人甚至吃的什麼飯等等,皇上大都知道。那些當官的幹差事的,脊背後總有幾雙無形的眼晴在盯著,想起來兩腿都發麻。在軍隊中,派有監軍,將士的一言一行,皇上清楚地很。

第三,人才輩出,傑出的牛人能人不斷湧現,治世高手忠臣前赴後繼。

任何一個興盛的朝代,都離不開一大批賢臣良將,都是具體的“人”實幹出來的。譬如明世宗一朝:四朝元老楊廷和、為民請命的楊慎、天下義士楊繼盛、清官海瑞、抗擊倭寇戚繼光、一代儒將俞大猷、老謀深算的徐階,連嚴嵩都是“青詞”高手……再比如,明神宗朱翊鈞一朝:大明中興之臣張居正,以及“一條鞭法”的改革;“萬曆三大徵”足以揚我華夏之威,即朝鮮之役、播州之役、寧夏之役。萬曆朝在文化上也耀眼奪目,比如胸襟開闊的三娘子、才名遠揚的湯顯祖、為人耿直的顧完成……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媒體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個完全免費的投票創建平臺,在共享投票平臺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創建跨平臺投票(PC端+手機端),或者是僅微信參與的投票。共享投票平臺的投票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面向組織機構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體的大眾投票、面向內部人員開放的“指定用戶”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請碼”投票,還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這個問題說的應該是明嘉靖帝朱厚熜,自三皇五帝開始到清末,能夠二十多年不上朝卻不至朝廷崩塌,反而開創中興局面的,也就朱厚熜這一個人了。

在歷史的傳言中,嘉靖帝奉行道教,痴心修煉長生之術。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發生幾死於宮女之手的“壬寅宮變”之後,嘉靖帝便移居西苑修道,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7)駕崩於乾清宮,沒有上過一天朝堂。

還是在歷史的傳言中,嘉靖帝雖然不上朝,卻牢牢把控著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不僅常常批閱奏章直至深夜,甚至還自己計算核對戶部、工部的賬冊有無貪汙。除此以外,嘉靖力革前朝弊政,推行新政,軍事、農業、經濟等方面建樹頗豐。

單把這兩個傳言結合在一起,嘉靖帝應該不算昏君吧,雖然第一個傳言裡的他有點奇葩。

其實這兩個歷史傳言中,第一個歷史傳言中有一件事是假的,就是題目中的“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這則消息僅記載於被清人修改過的《明史》,鑑於正德帝朱厚照、萬曆帝朱翊鈞皆被清修《明史》抹黑,那抹黑一個嘉靖,合情合理。嘉靖是喜歡修道,是痴迷修道,但說二十多年沒上朝,反正乾隆修的《四庫全書》,他說啥就是啥咯。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意思,是否是昏君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歷史就是百家之言。單從明面上來說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就是昏君,但凡是個明君他也不會長達即幾十年不上朝。我們要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仍能保持國家正常運轉,是不是昏君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要說的這個皇帝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在位45年,竟然長達30年不上朝,很多官員都沒見到皇帝的真容。也都是聽老臣說起過皇帝的模樣,時間長了一些老臣也都不記得皇帝現在啥樣子了。

說到這裡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皇帝不學無術,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是個昏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以為他是不理朝政,愚蠢透頂的昏君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他不僅不昏庸,還非常聰明。

嘉靖皇帝15歲即位,在位四十多年,在他執政的期間,他的大臣都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從最初的楊廷和,到後來的戚繼光,夏言,李春芳,胡宗憲,俞大猷隨便拿出一個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即使到了崇禎時期也是人才濟濟,崇禎皇帝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像一個勞動模範一樣經營者明朝帝國,但最終還是在他手裡滅亡了,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國家仍能夠正常運轉,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不得不說這就是他的能力,即使不上朝仍然能遊刃有餘指揮國家這部機器正常運轉,你能說他是昏君嗎?他的孫子萬曆皇帝也是如此,但他與萬曆又是不一樣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我是小海,記得關注我哦!


小海說說


首先 此入題便具有一定錯誤 即“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不被有些人認為是昏君” 其中“有些人”是哪些人? 我以度測 所謂有些人 即是不知史輩 往往研習歷史的人或史學家通常會把萬曆帝后期幾十年不上朝定為昏君 然而萬曆究竟有其神武之處 如張居正輔政時期及三大徵時期 至於後來如何墮落 大抵因冊封鄭貴妃與國本之爭故事 故神廟實則半賢半昏

僕拙稿但論神廟“幾十年不上朝之中後期為昏君說”

為昏聵者一 曰留中故事 先是 申時行當國 以神廟之是非為是非 是濟神廟之荒怠 處事以兩不相得罪而行政 比雒於仁上《酒色財氣疏》 神廟震怒 長洲曲解之 弗聽 乃請留中“章奏留中,遂成故事。”(《明通鑑·卷七十九》)遂開門戶之禍耳

為昏聵者二 曰門戶之禍《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六·申時行傳》謂長洲請帝下詔“諸司建言止及所司職掌,聽其長擇而獻之,不得專達。帝甚悅。” 於是“群臣爭言立儲事,章奏累數千百,...帝皆概置不問。由是門戶之禍大起。(《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鄭貴妃傳》) 至票擬不行 批紅不可 國是壅滯 遂有言論龐雜 黨同伐異 門戶大開者 以至於“諸司不問職業,而言門戶。”(《尊拙堂文集·卷二·士風》) 又若二沈相爭故事 而三十七年二月以後 其樹黨相攻尤甚 當是時 道臣鄭繼芳劾科臣王元翰貪贓數十萬 而王元翰嘗劾申時行 王錫爵 沈一貫 並舉顧憲成等罷黜十餘名當用 且白曰:“繼芳北鄙小賊,為王錫爵、申時行吐氣。”(《大明神宗實錄·卷之四百五十五》) 鄭同黨劉文炳 劉國縉等上章奏十數餘 必欲論之去國 且不待神宗詔令而困其家 元翰不堪辱 悉出箱籠以視 慟哭辭去 神廟以故技而兩不相幫(《史本紀》謂“因循牽制”《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 “由是臣僚益相水火,而朋黨之勢成矣。”(《明史·卷二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四·王元翰傳》)似此故事 蓋非神廟造就邪

為昏聵者三 曰怠政而朝廷上下解體 夫神廟怠政肇始於萬曆初 按十八年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可知 當二十年以後 則不視朝與日講 神廟四十年 道臣楊鶴雲:“皇上二十年以後罷朝輟講、齋居決事。...日與宦官宮妾處面不一見士大夫之面。”(《大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四十年十月丙子條)故自萬曆二十年至四十八年 帝怠政有二十八載

當在朝廷上下解體 其內政最甚者當數內閣解體與六部行政之瓦解 自萬曆二十二年起 吏部舉王家屏 帝弗聽 又嫌沈鯉“方鯁”(《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列傳第一百五·沈鯉傳》)卒令之去 而吳道南四十一年九月任命 四十三年五月到任 四十五年丁憂而去 李廷機三十五年十一月入閣僅在任九月 陳於陛二十二年入閣 欲有所為 然“帝拒諫益甚,上下否隔。於陛憂形於色,以不能補救,在直廬數太息視日影。” (《明史·卷二百十七·列傳第一百五·陳於陛傳》)二十四年即病逝 至萬曆末 國事已大壞 神廟又患江陵之跡而“恥為臣下挾制”(《大明神宗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七》)故不下權內閣 亦不放權司禮 閣臣雖肝腦塗地者 但太息而已 當三十四年沈一貫與沈鯉去國 閣中惟朱賡一人 朱賡請補閣臣 不報 其在閣三年 未見天顏一面 三十五年 令葉向高 李廷機 于慎行三人入閣 王錫爵為首輔 然與廷機堅不赴任 十一月于慎行死 明年十一月朱賡死 在閣只葉向高一人 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 葉疏一百餘 請補閣臣 神廟弗聽 至四十一年方從哲 吳道南方入閣 故其時惟葉向高一人主持內閣 故曰:“然以四十一年之間,居此地者二十餘人,而臣以一人獨支七年,則臣之難又可知矣。”(《大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一十一》四十一年八月庚寅條)使內閣若此 他若吏部則甚之“舊制,給事中五十餘員,御史百餘員。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無所屬;十三道止五人,一人領數職。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僅四五人,都御史數年空署,督撫監司亦屢缺不補。文武大選、急選官及四方教職,積數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畫憑,久滯都下,時攀執政輿哀訴。”故謂“職業盡弛,上下解體。”(《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六·方從哲傳》)《葉向高傳》亦大抵如此:“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嘗用一人。”(《明史·卷二百四十·列傳第一百二十八·葉向高傳》)此朝廷上下解體耳 以至於遼左兵端敗壞 當遼事之起 浙 楚 東林彼此用事 士大夫升遷罷黜皆繫於朋黨 亦因門戶之見而紛爭誤事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熊廷弼傳》廷弼可謂一語破的 曰:“今朝堂議論,全不知兵。冬春之際,敵以冰雪稍緩,鬨然言師老財匱,馬上促戰。及軍敗,始愀然不敢復言,比臣收拾甫定,而愀然者又復鬨然責戰矣。”

為昏聵者四 曰礦稅之禍 神廟勇於斂財 視財如命 其初 江陵當國 礦稅得不行 比江陵逝 乃不可收拾矣 自十二年八月史錦請開礦至四十八年帝崩 凡三十餘載 礦稅之監橫徵暴斂 愈演愈烈 其 “四方採榷者,帝實縱之,故貪殘肆虐,民心憤怨。”(《明史·卷三百五·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陳矩傳》)群臣諫言者比比 而 “帝惡言礦稅事,疏入多不視。”(《明史·卷二百一十七·列傳第一百五·沈鯉傳》)尋致高淮激變遼東 梁永激變陝西 陳奉激變江夏 李鳳激變新會 孫隆激變蘇州 楊榮激變雲南 劉成激變常鎮 潘相激變江西雲 按三十六年五月 高淮激變錦州 其恃寵恣橫 徵稅私賦倍之 自疏調度兵將 詡其功伐 總督蹇達劾之 內臣不得豫兵 帝弗聽 會索賄錦州軍戶 軍戶怒而殺其使 激眾千人圍之 吏部左侍郎楊時喬 戎政尚書李化龍乃言:“遼東重困,危在旦夕,皆高淮擾民激變,以資禍患。”(《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五·礦稅之弊》)使遼左常若此 禍有不可知者矣

夫明代政體自丞相之廢 大抵以六部總攬外朝國是 其後內閣 司禮權重 有票擬 批紅之跡 內閣 司禮所以權重者 乃君上不躬親國是 權柄下移 而內臣為天子親臣 日月之左右 故內閣與內臣相傾幾敗 遂養成王振 劉瑾 魏忠賢之權閹 苟若上有賢君 下有循吏 或有可為 一旦君不賢 臣又愚 則四民倒懸矣

以神廟之季荒怠 此廢丞相所以養成耳 按丞相為外廷政府之首腦 有其領導組織 一旦廢罷 國家中樞為之一壞 雖內閣之設 然其為依附皇權之存在 一旦皇帝腐敗 焉有可為 江陵以後 神廟慮大臣植黨 既不重內閣 亦不重司禮 神廟既不重內閣 是票擬不能行 章奏多留中 國是多不能決斷 群臣建言多不聽 以至於有掛冠而去 或杜門不出者 內閣空無一人 或一人而已 故謂在內則上下解體 政治腐敗 在外則遼事日熾矣 若雲遼事之日窘 乃敗於兵戎 不如謂敗於吏治耳 凡上下二十餘載上下解體 門戶大開 礦稅四起 皆神廟所以釀成 卒致亡明 故謂明之亡 亡於萬曆者 確為一定之理耳

故思宗時“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故《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謂:神宗“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張洵美


因為到了後期,大部分明朝皇帝實際上屬於大智若愚,最重要的是明朝中後期形成了極為完善的內閣系統,明朝沒有皇帝,也能處理所有政事。

無論是清流還是濁流,嚴嵩,嚴世蕃,海瑞,張居正,高拱,徐階,胡宗憲等人都是政治能手,甚至司禮監的大太監,處理政務都有一套,而皇帝把自己搞成了象徵,但卻抓著實權,用有汙點的大臣給他做白手套,用完了就換一個,保持了自己的權威還能搜刮利益制衡朝野。

這就導致皇帝只要控制住閹黨和內閣就能掌控國家,嘉靖、隆慶、萬曆、天啟皆是如此。

嘉靖皇帝並不是正統即位,他是前任正德皇帝的堂弟,正統性不高,所以他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遠離世俗的位置,自己修仙一樣的過日子,把大臣和閹黨推到前臺,他自己做最後決斷,百允不如一默,反而提升了自己的權威。

說明亡於嘉靖就是因為嘉靖皇帝開了這個玩弄權術的頭,後面皇帝效仿,在在黨政中找平衡,但是一旦玩翻車了,國家就亡了。。

比如崇禎的朝廷:東林黨是毒瘤,魏忠賢也是毒瘤,但是他們都存在那就還能為維持住一個病態但還能運轉的朝廷,但是崇禎直接殺死魏忠賢卻沒有駕馭文臣武將之能,就只能在煤山上上吊了。而這個病態正是明朝皇帝們對於民生更熱衷於玩弄權術和人心造成的,嘉靖真是個典型,功勞就是上位的,鍋都有大臣揹著,皇帝由國家的主人變成了一個格局只在朝堂而不在天下的既得利益者。

當然這也和崇禎皇帝自己有些剛愎自用有關,有人說崇禎就需要一個愛好,躲深宮裡煉煉丹、做做木匠活兒,明朝都有可能多活十年。

況且上朝只是把明面上的活兒幹完,真正的大謀劃都在幕後完成,皇帝和臣子間幾句話、幾個表情就能決定一項國策,而且據歷史學家研究,萬曆皇帝的腳疾很嚴重,可能無法長時間上朝聽政,這可能也是原因吧。


歷史區的哈士奇


明朝初期基本上開國皇帝朱元璋已經將全國的局勢穩定了下來,朱元璋之後的明朝除了燕王朱棣篡位之外國內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事。而此時我們可以看看周邊各國對明朝是否存在威脅,先看看北方的北元因內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建州女真也還沒有真正的強大起來足以對抗明朝,所以此後百年間明朝的外部威脅幾乎很小。還有一點留給現代人的錯覺就是明朝基本上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基本上都是昏君居多,但是依舊強盛,反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那麼多明君卻衰敗腐朽那麼快。這主要因為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制度就已經相對健全了,很少有大臣篡權等,此外明朝在歷史中也被公認為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與漢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外戚專權,與唐朝相比也沒有藩鎮的割據威脅中央政權,而與宋朝相比明朝對外戰爭一直取得絕對優勢所以沒有像宋一樣委曲求全繳納歲銀歲幣的習慣。明朝也歷史上其它朝代不一樣的是朱棣篡位成功之後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地理位置極其靠近殘留的北元勢力,直到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自盡,所以給後人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美譽。就連取代明朝的清王朝也評論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小閆愛書影



首先說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他幾十年不工作。這還得從明朝所獨創的一種制度內閣制說起。

在廢除丞相制度後,明太祖朱元璋親理政務,但試想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所有政務基於一身怎麼可能忙的過來,於是設立四輔制度來輔佐政事。後來發展到翰林學士幫忙輔佐,這些翰林學士的官職被命為"XX大學士"。這也就是所謂的內閣機構前身。經過數代皇帝的發展,內閣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國家的制度。即全國各地及在京大臣的“奏章”全部送至內閣,內閣大臣討論形成意見後在×呈送皇帝批准。即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閣臣把各省的奏章“票擬”後,再呈送皇帝對票擬的內容認可,因為皇帝是以紅筆“批示”,所以又叫“批紅”,等皇帝“批紅”閱覽後,再返送內閣直接下達部院各省。這樣的“內閣”—“票擬”體制在帝國前期行政效率還算高效正常。到了明中後期時內閣所擬之批答需交宮中司禮太監批紅,即由司禮監之秉筆太監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硃筆楷書批之。以致內閣有票擬權,司禮監有批朱權,是內外相維的雙軌制。雙方權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為轉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們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維相濟,而只能有對權力的激烈爭奪。但最終的決定權卻在皇帝手裡,因此明朝皇帝雖近十年不上朝但不代表沒有工作,相反所有軍國大事均牢牢的掌握在皇帝手裡。

幾十年不上朝的主要有嘉靖和萬曆兩位皇帝,但兩位皇帝統治時期還是作出了很大的功績。例如著名的戚繼光抗倭就發生在嘉靖年間。萬曆皇帝在位時更是發動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擊退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將軍豐臣秀吉,並且很好地震懾了日本和朝鮮,使他們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我們。更是留下了“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豪氣宣言,這次出征以後,著實是傷到了日本的元氣,他們也被明朝軍隊的氣勢威懾到了,一直到19世紀末整整三百年都不敢來犯中國。

兩位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雖然也做出了一定的功績,但幾十年不上朝對國家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兩位皇帝究竟算不算昏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還是讓大家去評說吧。


東東資訊


明朝有兩個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一個是嘉靖,另一個就是萬曆

嘉靖

嘉靖統治後期,由於國家承平日久,逐步喪失進取精神,日益腐化,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從此不再上朝,直至嘉靖四十五年逝世。嘉靖二十一年,爆發了“壬寅宮變”,差點喪命。

嘉靖總計二十五年沒有上朝。

但因此說嘉靖是個昏君,不免有些偏頗。

嘉靖二十多年躲在內宮不上朝,但是並不是不管朝政,而是著重關注朝廷大臣的行事。他白天在潛心修道,晚上卻在改奏章,這是他能控制群臣的關鍵。雖不上朝,卻知道朝廷上的大事,牢牢把握著軍權。

史臣:“(世宗)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

即使後期不上朝期間,北方蒙古犯邊,南方倭寇侵擾,南北夾擊之下,朝廷出現擾亂,但家境巍然不懼,冷靜應對,派出重臣處置。即使出現首輔嚴嵩當政二十餘年,排除異己,殺害忠臣,掏空國庫,使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但嘉靖一道聖旨就使其抄家滅族。

看嘉靖不能只看他罷朝後的事,嘉靖執政前期大刀闊斧推行了改革,政治上集異納諫,勤於政務,打擊權臣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大赦天下,整頓朝綱,總攬內外大政,推行新政,對宦官嚴加管束,中央集權得到復興和加強,使朝政為之一新;經濟上嚴革貪贓枉法,還地於民,鼓勵耕織,體恤民情,治理水災,極大地緩解社會經濟矛盾;軍事上整頓軍隊團營,清除外患,整頓邊防。文化上改革科舉之弊。這期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史稱“嘉靖中興”。

總的來說,嘉靖還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不能稱之為昏君。

萬曆

萬曆即位後,在張居正、馮保、李太后的督促下執政,後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自己的專政生活,不再受到束縛,後因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爭執,萬曆認為皇權受到壓抑,選擇用消極的方式與其對抗,從此開始了

萬曆殆政,從此三十餘年不上朝。

萬曆前十五年,任用張居正為首輔,因年幼對張居正極為信賴。張居正在經濟上行“一條鞭法”,在政治上則整飭吏治,任用賢臣,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抵禦邊寇。在水患上命潘季馴四次治河,成效顯著。國庫存銀存糧富足,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科學巨匠迭出、社會風尚呈現出活潑開放的新鮮氣息,邊患問題解決,“中外乂安,海內殷阜”,史稱“萬曆中興”。

三十年怠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講使得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內政近於崩潰,朝廷官員缺失異常嚴重。黨派林立,互相傾軋,互相爭權奪利,政府職能陷於癱瘓。大興土木,屢次選美,引起百姓不滿,矛盾激化,時有民變發生。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曆並非庸主,前中期勵精圖治使得大明國泰民安,百姓富足。但他對文官集團的報復——怠政,使得明朝由盛轉衰走向滅亡,實是不應該。萬曆的怠政與嘉靖的不上朝是不一樣的,嘉靖即使不上朝也能把握朝政,但萬曆卻是實實在在的放棄朝政,完全無作為。大明從此名存實亡。即使前有中興之舉也不能掩飾其懈怠之行為。

如若有不對之處,還請在評論區之處~

如果喜歡還請大家多多關注和評論~


偉大航路小書生


說起明朝皇帝,能有幾十年不上朝的那麼久只有這一位仁兄了,大明萬曆帝朱翊鈞,萬曆帝為何不上朝呢?說白了就是群臣太強勢,萬曆帝惹不起就躲起來!

萬曆帝即位前10年,朝政大權基本掌握在他老師張居正和大伴馮保與太后手下,前10年,萬曆帝是個乖乖仔,被老師張居正與太后教育的溫良謙讓、仁愛愛民,儼然一副開明賢君的模樣,萬曆帝前期十分節儉,張居正的死去,群臣的彈劾讓小皇帝明白了自己老師雖然教導自己節儉,可他本人卻是那麼的奢靡,萬曆對此非常傷心失望,就狠狠的嚴辦了張居正,把張居正十年改革也給一併否決。

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選了申時行作為首輔,這位是個老油條,為人敦厚不得罪人,時常斡旋萬曆帝與群臣中,是萬曆帝后期非常信任的首輔,君臣合作也是很順暢,只是這時出了一檔子國本之爭,導致群臣與萬曆帝關係變成非常糟糕,而首輔卻無法調和兩者之間的關係,導致了萬曆帝厭倦了群臣的自私嘴臉,惹不起那我就躲起來,萬曆帝性格懦弱,言官時常以諍諫為名謀取政治資本,萬曆鬥不過群臣就只能消極罷工進行冷處理。

雖然皇帝不上朝但是由於明朝政治關係決定了就算皇帝不上朝國事一樣可以運作正常,王朝後期上朝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禮儀,非常複雜,萬曆帝不上朝也是為了躲避這些繁瑣的禮儀。明王朝內閣制度保證了國事可以運作如常,皇帝每每只需要在內閣擬定好的票擬寫上硃批就可以了,有時候皇帝都會讓司禮監代筆。

萬曆年間實現的三大徵全部勝利,就表明了萬曆帝在重要大事上是絕對不馬虎的,這三場戰爭規模巨大,錢糧消耗巨大,不是萬曆帝力排眾議拿出自己私房錢根本不可能打的如此成功,這明顯不是昏君的所做所為。

萬曆帝不上朝也是由於其腿疾的原因,也有其被群臣壓制不得不冷處理來對待,說萬曆是昏君明顯有失公正,畢竟萬曆朝國庫充實,對外戰爭都是全部勝利,豈是昏君可以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