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里的中國建築文化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就是——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我們先來看看甲骨文中“宮”字的形態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看,一個坡屋頂房屋出現了,

還帶兩個窗戶。

一個標準的房屋立面圖。

把這個字看做一個平面圖,

像不像一個院子圍合的兩間房?

不管是大如故宮、寺廟,還是小如民宅,

中國建築從來都不是以單體建築出現的,

這種圍合式的“四合院”佈局,

是中國建築區別於西方建築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這是一個標準的三進四合院佈局圖。

大門入戶,

穿過屏們先到第一進院,也就是外院

穿過二門,或者叫垂花門,來到第二進院,

也就是內院。

左右是東西廂房,最北面是正房,

正房與後罩房之間是第三進院。

古國古代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就是群落式的建築組合,

建築、院落、建築、院落交替出現。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一進、兩進院落算是比較普通的民居,

大戶人家動不動就是三進四進五進,

還帶著花園庭院。

縱深發展的進數越多

主人的身份等級越高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中國傳統四合院,就像一個人

有頭有耳,五臟俱全。

進入這個人體內,就要隨著他的氣息走動。

正房如頭腦,朝向最好,住的是房主人;

抄手遊廊、東西廂房如兩臂,住的是子女;

倒座房如足,住傭人或做為書齋;

中間庭院,使各屋各院氣脈相通暢,

收神斂氣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三進院落平面圖

用一句話形容四合院的生活:

“天棚、魚缸、石榴樹,

老爺、肥狗、胖丫頭。”

用建築佈局規劃住宅功能與舒適性,

使建築參與到家庭禮制中,

像一隻無形的手,

聚攏、拿捏、分散、阻隔,

使整個住宅功能合理,各司其職,長幼有序。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不管是北京的三合院、四合院,

還是雲南的“一顆印”,

或是客家人的圍龍屋土樓

在中國傳統的人居理念中,

圍合式建築佈局都是最理想的居住形態,

簡潔而又安全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一個民居的佈局就有這麼多講究,

那麼一個宮殿建築呢?

我們再來看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

故宮的平面佈局。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故宮的平面佈局最大和最直觀的特點

就是中軸對稱群落式建築組合

最重要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

一個個的建築群落組成整體建築組合。

午門、太和門、前三殿、後三殿等等,

而中軸線左右的武英殿、文華殿以及

東西六宮,

也都是對稱坐落的佈局。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在縱深上,“前朝後寢”是另一個特點,

故宮南半部分集中了幾乎所有

重要的辦公場所,

文華武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都是在“前朝”的部分。

而“後寢”的部分

當然就是供皇帝居住的後三殿、東西六殿,

還有皇后太后門居住的寧壽宮、

慈寧宮等地方。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除了中軸對稱、前朝後寢的特點,

紫禁城還修建了內外金水河

以及神武門北面的萬歲山

人為製造了一個“背山環水”的環境,

使佈局更加舒適合理。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看過了一個宮殿的平面佈局,

我們再來看看古代城市是怎麼規劃的。

說到古代的城市規劃,

不得不提一本書——

春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

這是我國第一個論述城市規劃理念

和功能佈局的專著。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周禮·考工記》中的《匠人營國》一章,

城市規劃有了詳細的論述: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

前朝後市,市朝一夫。”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營國”就是建城

這段話的意思是:

營建都城,九里見方,每邊道門,

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

東南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

前面是朝廷宮室,後面是市場與居民區。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周王城

《周禮·考工記》中對城市的規劃,

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還是“中軸對稱”,

皇城是一定要放在中軸線上的了,

但是放在中軸線的前端、中端或後端,

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做法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唐代的長安城,

皇城和宮城都是在都城的後端

也就是北部。

唐代的宮城,就是太極宮。

在太極宮的北面,

還可以看到後來建的更大的宮城——

大明宮。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春秋時期開始,

中國古代城市逐漸形成一種

特殊的規劃制度——裡坊制

就是將城市中的居住區按照棋盤格的形式,

劃分為一個個獨立的方格,

每一個方格叫做一個“裡”或一個“坊”,

每一個裡坊還會有獨立的名稱。

唐代長安城將買賣東西的西市和東市,

放在了皇城的南面,

和居民區離得比較近,

這也是“東西”這個詞的來歷。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唐長安城的規劃理念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

同時代的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京都),

就是完全模仿了長安城的規劃設計。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到了宋朝,經濟繁榮,

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初期還遵循裡坊制度,

到了北宋中期已經被打破

沿街的圍牆不見了,滿街都是商鋪,

宋朝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裡坊制。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宋代開始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城市

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到,

北宋的東京城,

已經很接近現代城市的規劃佈局了。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就再現了當時繁華的街室店鋪,

沒有了裡坊的圍牆,

人們可以在街邊經營店鋪,做各種買賣。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到了元朝,

對新建城市的佈局規劃更加成熟

建設城市首先就是要進行嚴密的計劃,

並出現了成為明清兩朝都城藍本的

超級都城——元大都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元大都還原了中國傳統的都城規劃思想,

外城每面三門,左祖右社,鐘鼓樓居中,

外城、皇城、宮城層層環套。

初步形成了那條,

充滿魅力的中軸線

最能代表中國建築的一個字——“宮”裡的中國建築文化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向南擴張而來。

元明清三朝都城,

都是在《周禮·考工記》的都城規劃基礎上,

做出了自己最好的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