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紀」邊境線上無小事,見證邊檢通關的「霍爾果斯速度」

北京時間傍晚七時許,地處東經80°的霍爾果斯突然從豔陽高照轉變為狂風驟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此時正值客流高峰期,一時間人群如潮湧至,佔滿了整個合作中心聯檢大廳。

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從18日起,全國陸海空口岸要實現中國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解決大型口岸高峰期中國公民排長隊的問題。合作中心聯檢大廳設有海關和邊檢兩道“關卡”, 面對人流瞬間彙集而成的幾條“長龍”,邊防檢查站的勤務員臉上鎮定自若。

邊境線上無小事 “境內關外”責任重大

霍爾果斯口岸是我國向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千年驛站,百年口岸。曾經,這裡是“駝隊經過的地方”;如今,這裡建起了經濟開發區,成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橋頭堡,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隨著近年來邊貿經濟的繁榮發展,霍爾果斯口岸的邊防檢查範圍也從以前的一個口岸、一條常年通道逐漸擴大到了今天的公路口岸、鐵路客貨運口岸以及合作中心。

其中,合作中心由於實行了“境內關外”的優惠政策,中哈兩國公民和第三國公民無需簽證即可憑護照或出入境通行證等有效證件出入合作中心,實現面對面商貿洽談和商品交易。這為邊境貿易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給邊防檢查帶來了挑戰。

「創新紀」邊境線上無小事,見證邊檢通關的“霍爾果斯速度”

據統計,2016年出入境(園)人員達543萬人次,2017年達到586萬人次,口岸通關量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如何協調“邊檢服務管控內容多”與“可用警力資源少”之間的矛盾?如何在保證通關安全的同時提高通關效率?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勤務機制的革新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從人海戰術到科技強警 十秒即可自助通關

“通關速度挺快的,特別是輸入指紋過關。把護照、指紋驗一下,幾秒鐘就過來了。”合作中心商戶梅高天告訴記者。按照“園區商戶、首次過往、多次過往”幾類區分標準,作為園區商戶的梅高天,在不到十秒的時間裡完成了在自助通道查驗區的通關。

“目前,全國已在70多個口岸建成自助通道1170多條,年內爭取達到1700條,實現全國50%以上的出入境人員自助通關。”邊防管理局參謀長史禎平局在6月14日發佈會上通報說。在這1170條建成的自助通道中,就包括合作中心在去年3月建成的全疆第一批12條自助查驗通道。

「創新紀」邊境線上無小事,見證邊檢通關的“霍爾果斯速度”

霍爾果斯邊檢站黨委書記、政治委員王利軍向記者介紹,自助查驗通道具備了指紋識別、人像自動採集、快速掃描錄入等功能,經邊檢備案的旅客可自由選擇自助查驗通道通行,實現了單個旅客十秒即可通關進入園區。

除此之外,為實時瞭解通關數據,邊檢站建成了立體全視勤務指揮中心,可觀測到限定區域內的各個角落,形成各類圖像,由此對旅客類別進行分析。“此舉對我們實時掌握口岸的通關情況,及時調整勤務方案,精準服務出入境旅客提供了平臺支持。”王利軍表示,一系列創新技術的運用幫助邊檢站實現了從“人海戰術”到“科技強警”的轉變。

創新勤務機制 打通邊檢服務最後一公里

“從早上9時50分開關驗放,入園邊防檢查勤務一直要延續到22時,而出園則要一直工作到24時,單個檢查員一天的平均驗放量達到2000餘人次,遇到高峰期,檢查員連續驗證時間能達到4個小時。”霍爾果斯邊檢站勤務參謀黃修景向記者表示,為協調邊檢服務管控內容多與可用警力資源少之間的矛盾,邊檢站啟用了“彈性用警”機制,根據客流高峰確定通道數量等一系列舉措有效盤活了內外資源。

為打通服務駐地群眾最後一公里,邊檢站也制定了多項服務經濟建設的配套措施。“比如邊檢站開通了超寬超限車輛通道、果蔬車通道,建立了涉外企業和駕駛員誠信等級機制等等,實現與政府部門零時差,與企業零縫隙,與群眾零距離。”王利軍表示。

「創新紀」邊境線上無小事,見證邊檢通關的“霍爾果斯速度”

此外,邊檢站還進一步完善了邊檢應急保障系統,能夠實現在網絡故障、突發停電等情況下,維持正常驗放工作,確保查驗“零遺漏、零延遲、零誤差”。

“2018年1月至6月20日,霍爾果斯邊檢站共查驗出入境人員234.2萬人次,交通運輸工具6.5萬輛列次,均查驗出入境人員1.28萬人次。”王利軍總結道,2012年合作中心封關運營、2013年國際鐵路貨運開通、2017年中哈第二條客運鐵路從霍爾果斯駛過,集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為一體的綜合運輸型口岸正逐漸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