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武人的梦想

中国最早的兵书之一《尉缭子》中《原官》篇有一句话——“官分文武,君之二术。”从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哲学中就有了文武分治的内容。文臣之首为宰相,武将之尊称将军,拜台称将成为历朝历代每个武人的梦想。

没有将军的时代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我是王

夏商时期,人口稀少,生产水平低下,战争规模有限。部落酋长既是行政长官,亦是军事首领。从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到商汤灭夏,再到武王伐纣,具体战役的指挥官都是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这和后世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很像,臣民既是臣民,也是士兵,而首领就是首领,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武王伐纣

周人代商后,生产力和社会组织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标志之一就是官僚体制日益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周人对官职的设置和具体职权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周人治政最基础的理念是家天下,即用管理一个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家长,也是所有军队的最高统帅。周王对国家内所有的人和物拥有主权,包括他分封出去的一个个小家——诸侯国。周王直属的军队是拱卫京师的常备亲卫部队,即宗周六师、殷八师等。战时周王会亲自率领这些近卫军出征,偶尔也会委命亲信卿士统帅。而分封出的诸侯在战时必须成为听从周王调遣,但凡周王亲征,势必浩浩荡荡,威风无匹。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周礼是门大学问

周王朝没有固定的武官,战争前才会临时指派,所谓出将入相说的就是这般光景。周人的管理智慧几乎全排在了官职设定上,后世大部分官职名都已在周朝出现,将军们的上司司马、太尉、大将军、上将军们、柱国等官名全部出自周朝。像司马一职,本是管理军中马匹,就如更加知名的弼马温,后来权限逐渐扩大,甚至位列三公。司马掌管三军全部的后勤,包括所有军政和军赋,但就是不包括行军打仗。要想带兵,还需要要君王授权。

大将军的时代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人屠 武安君白起

当时间迈入春秋时期,战争占据国家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让兼职人员带兵打仗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专职打仗的将军开始出现。周人的原来的最大战斗单元是师,每师二至三千人,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在各诸侯国中开始出现三军的编制,每军包含若干师,每军约一万人,军的常设统帅便称军将,又称将军。“兵者,国之大事也”,负责兵事的将军在大多数诸侯国中都是仅次于君王和相邦的存在。而且将军也越来越专业,如田忌、乐毅、廉颇等,他们已经不同于春秋时期兼章政事的三军统帅,已经成为纯粹的武人。武人的官职品类也变多,出现了统领诸将官的上将军或大将军,秦国还有国尉、中尉,楚国还有柱国等官位。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统率这样一支军队并不容易

在将军的设置上,奉行军国主义的秦国一直特立独行。将军在秦国从不是固定官职,只因事而立,事毕则废。秦人历来更喜欢文武全能的人,像秦国任用的商鞅、公孙衍等大良造都是既能理政又可打仗的能人。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才有了白起、王翦这样的专职武将。秦国向来被视为蛮荒之地,却设立了远比山东六国品目多的军功爵位和武将官职,讲究甚多,对武人也很是优待,但是他们再高也不会高过相邦,这是奉行军国主义的秦人的底限。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反,覆灭暴秦的汉朝将秦人的军国主义作风彻底发扬光大。汉初便把秦始皇虚置的太尉弄实,成为汉初的军功贵族和军队在朝廷上的最高代表。汉朝前期许多将军还得以拜相,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宰相地位最高的时期,掌管军事的太尉都直属丞相管辖,而不是皇帝。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霍骠骑封狼居胥山

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向丞相争权,设立大将军一职剥夺丞相手中的军权,卫青、霍去病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上位。刘彻还为各级的将军定了名称,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等都出自汉武帝的手笔。将军中的最高者还是大将军,大将军的职权日盛,后来又常加大司马之号,更多地参与政事,地位终被拔高到丞相之上。刘彻死后,霍光终将大将军的权势发展到极盛。

中国将军极简史(一)

开启三国乱世的大将军何进

​军政大权集中在一位将军手中,对皇权来说无疑是危险,因此从宣帝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大将军,甚至把它重新置于三公之下。然而大将军多由贵戚担任,威望甚高,一旦再立下军功,没人敢居大将军之上。大多时候大将军就是握有军权的宰相。到了东汉中后期,皇帝为了同大将军争权,已经不能依靠朝臣了,只能信赖身边的宦官。而皇位更迭时皇帝又会任命新的大将军,这是一个死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