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英山县孔家坊中学

题记: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孔坊中学吗?你还记得操场上那棵百年老樟吗?你还记得学校门口那个叫陈细毛的姑娘吗?你还记得我们翻墙出去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吗?

我第一次到孔坊中学是1991年的夏天,小升初考试后的一天,天下着雨。到学校的乡间小路上,一片泥泞,湿滑难行。彼时的孔坊中学是一个大的合院,除一栋陈旧的三联两层教学楼外,其余全是砖瓦房。操场边上有一棵百年老樟树,上面居住着一群白鹭。我当年小考全乡第二,离郝家山距离更近的红山中学的教学楼似乎更宏伟更壮观,我父亲和我几乎都动了要去红山读中学的念头。但那一年小学毕业的小伙伴除一人去红山外,其余的全部到了孔坊,我决定追随大多数,9月1日,父亲用他的永久版自行车,拖着一口木箱子,带着柴米和我,来到了孔坊中学报名了。

我被分在初一(三)班。开学第一天,初二年级同学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欢迎仪式。我们刚进寝室,初二年级一位段同学正在跟另一位同学比武。段同学力大无比,用一个吃饭的碗扣在被殴击的同学脸上,使其动弹不得。此事给我留下了相当大面积的心理阴影,我初一全年,见段必躲,生怕他那鲁提辖一样威猛的拳头会不可理喻地落在我身上。到后来,有了新的玩伴加上随之而来紧张的学习,一切似乎都不在话下。再一二年后,校风严谨,此类情形竟已绝迹。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春游羊角尖

孔坊中学在1993年前是没有通自来水的。经常在晚自习前,学校就会组织各班同学,用自己带的桶去给厨房的水柜储水。学校后方有一口水塘,被我们舀干后,就开始在旁边水井里提水,往往最后泥沙俱下,但水柜仍没有储满。这时我们就不得不走出校园,往旁边村落或后山的小溪水沟里去提水。田埂地角提水的学生鱼贯成一条长龙,蔚为壮观。直到1993年前后,学校在往金盆村的大畈田里打了一口机井,才算解决了吃水问题。等到下了晚自习,值日生就会到水房提水,班上的同学则将杯碗顺序摆放在桌边,按顺序分发开水。初一上学期,因为晚自习课间在教室嬉戏,后退时一脚踩进开水里,小腿肚子因此留下永久的疤痕。因为缺水及没有澡堂,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洗澡换衣服,平时不论寒暑,主要靠忍。

至于吃饭,孔坊中学自有其独有的特色。一个班按总人数,分为5到7个席,席长轮值,职权简单而且粗暴:掌管饭桶及分饭。每到中午或傍晚的用铃声响起,席长就争先恐后地向厨房奔去,找到自己所在席的饭桶,或在花坛边,或者走廊下,站稳脚跟,男同学们就像丐帮开会一样,敲着盆碗钵钵一路哼着小曲包抄过来,五七人一组很快将一桶饭瓜分完毕。相对于男同学的就近开伙,女同学吃饭较斯文一些,男席长一个人抱着一个饭桶还可以小跑一阵,大部分女席长都会招一个同伴,一左一右的提携着饭桶,扭动着小蛮腰,轻轻地走下台阶,向女生寝室走去。至于配菜,住读学生几乎清一色的一罐头瓶腌菜,无非就是腌缸豆、腌萝卜丝等,油厚盐重,还得算计着吃到周末才行。有的同学还未能撑到周末腌菜就变质长毛,这时就得去厨房讨一杯开水,泡开再吃下去。吃完饭后,大家都会集中到厨房边上的水池洗碗。有一年学校放电影《夜盗珍妃墓》,因太过恐怖,而月光下的水池活像一具棺木,造成当时住在池边宿舍的多个寝室的同学晚上不敢上厕所,而导致大面积尿在被窝里。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94届毕业照

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当时清苦的生活,但在当年大家一样贫穷,苦中作乐,还反而不觉得苦了。我初中一年级一学年,只是第一学期开学得了父亲给的五毛二分钱零花钱,以及到王畈村我四姨家认亲,得了打赏的5元,自此再无收入。初中二年级,整个年度没有花一分钱。到了初三,我便以试卷费、资料费的名义,向我父亲冒领费用,而我父亲丝毫没有发觉,但据统计,全年累计总数也不会超过30块钱。而这靠欺骗得来的30块钱,其中一大部分是真的用于各种交费,而贪污掉的零头,无非就是在学校小卖部里吃几口热菜了。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向我父亲投案自首并且偿还,我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在我印象中,胡知权老师家做的米发粑儿和陈涛老师家做的粉丝包子,是这世界上超过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食之王。班里同学,家庭条件好的,在穿回力鞋上学的周金花,穿皮夹克的姜燕,吃奶粉的汪艳玲,冰棒一次买两根一根嗦在嘴里一根涂在手臂上降温的郑小猛等。好在那时我们天真烂漫,不分彼此,都收获到了真诚的友情。

到了1992年,我实现了从儿童到少年的转变。我的成绩不错,也适应了学校的环境,每天吃饭睡觉学习,三点一线有规有矩。那一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是有人造谣,说是学校准备打防疫针,打针的时候针头会抽人脑髓,凡中针者非傻即痴。偏那一天晚上学校停电,教室里昏暗的烛光摇曳,大家人心惶惶,老师又迟迟不到课堂。于是我和同学彭超往班主任住处咨询,老师房间里煤油灯亮着,人却不见。见此情形,我们心里更加没有底气,彭超同学是校外大屋基人,毫不犹豫地从男厕所翻墙头逃走了。第二天上午课间操开全校大会,汪盛才老支书站在高台上,大声辟谣,痛骂造谣者无耻。我一直记得他当时举的例子,说某农夫在田里犁地,犁死一只青蛙,上了岸说是犁死一条蛇,再传到隔壁村说是蛇被犁死之前还说了人话,最后以讹传讹,说是蛇王正欲飞升成龙却不幸身死,蛇群要找人报仇云云。我站在人群中,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老支书面色红润,声如洪钟,义正辞严,加上德高望重,自此谣言很快平息下去,学校重归平静。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九三届联谊会

我不爱运动,出校长跑我总是跑到一半就抄近路返回,如遇大雾,随时就可以折返,校内短跑我总是躲在樟树下少跑一圈。小小少年,离家住校,又地处偏僻少有娱乐,因此最大业余爱好就是阅读,男读金庸女读琼瑶,还得防止被老师抓现行。我当然是读歪书也读正书。夏天天亮得早,就起床到大樟树下读书背单词,冬天的午后,我便跑到学校对面小山岗朝阳的坟地里,在两座坟丘之间,晒着太阳看着闲书,直到上课铃声响起。初二开始我喜欢上了格律诗,一有闲空就寻词捉句,也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征文比赛,并长期雄踞一等奖的位置。那时心灵清澈,爱憎分明,有所思即行于笔下,哪像现在写的劳什子八股文章,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虽然顽劣,但成绩尚好,所以老师们对我又爱又恨。但是骨子里,我还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只不过有点“恃才放旷”而已。随着开设课程的增多,我也开始在思想的海洋里信马由缰,三观开始建模成型。十多岁的我们,开始有了理想,有了抱负,有了胸怀。比如我因为经常被老师收拾,就立志将来要当老师,希望有朝一日老师的子女能落在我手上,让我能有机会报仇雪恨。正是因为这不经意的初心,变成了我们求学向上的动力。高我一届的一位学姐,早生华发,我每见之则心生敬意,因为老师说,看人家是因为认真头发才白的!我和隔壁班的张文迪君小学时就相识,此后就一直相互激励,在国旗杆下击掌盟誓,相约一起考入好的学校,此事以我中考失利作罢。我亦有暗恋的姑娘,巧笑也盼,美目也盼,却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表白,一胆小成千古恨,再回首时,有趣的灵魂已经沾了铜气,好看的皮囊长了皱纹。哈哈,相逢且一笑,往事随风而去吧。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百年老樟,我在树底下长大

三年的初中生涯就像小河流水,平淡无波却无休止地向前奔流。我在孔坊中学求学的三年,正是孔坊中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年。1991年伴随着我进入孔坊中学的,除了全乡10多个村近200多保莘莘学子外,还有十几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正式为人师表的老师们。他们与我们一起,成了流淌在孔坊中学血管里的新鲜血液,为沉寂许久的乡村中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他们的第一任学生,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用三年朝夕相处沉淀下来的情谊,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骨头里,难以割舍。

90年代初,乡村依旧闭塞,这一批阳光大男孩的出现,为我们开启了探索时代和社会的大门。那时我的老师们,个顶个的大帅哥。他们二十出头,正值韶华。年轻的老师们鲜衣怒马,满腹经纶,课堂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课外则兼收并蓄,收放自如。他们不拘泥于成法,引导并鼓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的思维,既便有些观点和当时的主流观点有不一致,也不求全责备,尤其可贵。男生女生几乎都在同时对着某一个老师品头论足。男生评论老师的发型梳得很顺,女生则喜欢在他们打篮球的时候发出尖叫。我只对老师们戴的白天变暗晚上清晰的变色眼镜抱有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若干年后,我也配了一幅同款眼镜。在他们的带领下,孔坊中学开始变得朝气蓬勃,我们建起了英语角,过起了圣诞节,办起了文学社,开设了广播站,办起了各种晚会和运动会,而我由于夸张的演技,也成为各类节目中的常客,这要是放到现在,绝对是要当网红了。

开学的时候,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对同学们说,我今年二十来岁,是你们的哥哥,请你们把我当成哥哥看待。大部分男生都不以为然,而几乎所有女生都会信以为真。但是这种兄友弟恭的好日子始终持续不了太久,差不多才过了不到一个学期,哥哥们就恢复了师道尊严。毕竟对于老师来说,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弟妹再好,成绩不好也不行了。于是原来的一团和气开始变得秋风肃杀,严字当头,先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再说。毕竟在当年,评判一所中学好坏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成绩。也正是那几年前,孔坊中学在教学上开始腾飞,从早一届的闻世书到本届的张文迪到晚一届的张钰到我毕业以后不知道姓名的学弟学妹,几乎一年一个黄高生。孔坊中学声名鹊起,早几年都是孔坊中学的学生往县城、金铺等地转学,后几年都是县城、金铺等地的学生想办法转学到孔坊来,孔坊中学也从“爬过门槛”大变样大翻身,一跃而成为“教改圣地”和“状元之乡”。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孔坊中学新貌

几乎每一位老师,我都能为他们写上上万字的故事。宥于篇幅,我只能略述几位老师的趣事。

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许多同学把家里带到学校上交的大米,拿到孔坊街上换泡果。一斤米换二两泡果,二辆泡果却有接近半袋子,用来当做下晚自习后的宵夜。黄老师对我们这种米换泡果的做法很不以为然,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说,一斤米就炸一斤炮果,你们只拿回了二两,看似一小捧米换了一袋子,实际上是亏了血本。同学们一合计,果不其然。这也许是我在学习物理之前最先掌握的守恒定理了。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闻德才老师,则是我的文学启蒙者,我在他手上学会了写杂文、格律诗,然后雄踞孔坊中学九三九四年度几乎全校所有征文比赛的一等奖。而我模仿他的笔迹亦达到以假乱真之地,我曾经模仿他的笔迹写小纸条命一位与我不睦的某同学到某处领罚,该名同学竟信以为真,吃了个大大的瘪亏。

教英语的叶开颜老师,于我受教最深,获益最大。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每节课的前十分钟,他会不停地向全班同学发问,既复习巩固,又培养语境和锻炼反应能力。有一天隔壁班的胡乾老师因事由叶老师代课,叶老师用在我班的教学方法向同学们发问,全班同学反响一般。下课后正巧我经过隔壁班门口,叶老师就喊我进去,他连珠炮似地发问,我面不改色,对答如流,事后据说隔壁班全体“目瞪口呆”。当然老师也有作狮子吼的时候,一次因为我的冥顽不灵,他除了对我怒斥之外,一个巴掌呼在我的脸上,当时觉得生痛,立马心生怨恨,到了吃饭的点儿,便犟着不去吃饭。僵持一会儿后,叶老师亦无可奈何,只好跑到陈涛老师的小店里给我买了一个面包当午饭。这一把掌打消了我的气焰,却也并没有令我从此在内心里恨他憎他。一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老师是爱你才打你,恨你就不教你了。所以虽然挨了打我还挺感激。二是他彼时已经激起了我学习英语的兴趣,实则是没有时间去计较挨揍的事情。这一把掌也成就了我对老师的终身敬畏以及侍之如父的态度。我的儿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严格地尊称师爹,这辈份可不能乱。

教我政治的刘刚老师,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笑。他也当过我的班主任。那时每年开学典礼,各班都要派代表上台,朗读决心书或挑战书。几乎每个班的决心书都是一篇满纸豪言壮语的檄文,宣读者趾高气扬,誓要把袍泽兄弟干翻在地,最好踩上一脚。那一年我们班的挑战书与众不同,别的班都是煽情的散文,我们班一改常态,一篇决心书由十段对仗工整,格律和谐,抑扬顿锉的骈文写成。按惯例,都是由团支书或班长去宣读,但是他们试读的效果不佳,最好决定由我来试读。不要看我现在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泥土气息,但我上学那阵子,普通话可是跟央视八频道学习的,还是相当标准的。果然,我一遍即过,最后代表全班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决心书全篇朗朗上口,被张贴在校门口出尽风头,其中一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令我记忆犹新,在我后来的成长经历中,每逢遭遇挫折打击,这句话总是给我力量,令我振作。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老师们来黄州小聚

我爱的老师实在太多,在此仅录其二三。我非常庆幸,在我的思想开始定型的关键时刻,能遇到这样一批好老师。他们教知识,教做人,言传身教。有同学没有钱交学费,会有老师帮他们垫上;有同学家庭遇到困境,会有老师帮学生带米带柴带菜;有很多时候,老师们并没有把学生们当成弟妹看待,而是当成了儿女看待。也只因为如此,我们那几届的学生,在毕业二十多年后,在不管哪个领域都牢记教诲,尽心努力,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老师当年的栽培。

1994年,我中考后离开了孔坊中学。期间回过几次母校,但近乡情更怯,加上后来因工作变动,许多熟悉的老师相继调离,因此少有沟通。今天的孔坊中学,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建设,已成为西河名校。每当我从孔坊路过,我都会眺望母校的方向,透过新建的教学楼和操场,去追忆怀念种有一棵百年老樟的老校区。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鸣谢:本文成本过程中,得到叶开颜、刘刚、卫建国、郑伦松、郑金安、黄新柳等老师的指导,及余安平、何龙迎、郑怀玉、郑红玉等学长的帮助。他们有的帮我挖掘素材,有的提供历史图片,有的指正我文中的存在的格式及字词谬误。在此一并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