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許昌高質量發展之七:民生暖政敲開「幸福之門」

聚焦许昌高质量发展之七:民生暖政敲开“幸福之门”

7月30日,在許昌市清泥河沿岸免費開放的乒乓球場內,市民正在健身。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柯楊 盧松

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強烈的嚮往、更高的要求”。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必須奮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到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讓全省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

許昌市把改善民生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更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用一項項惠民暖政,託舉起全市人民“穩穩的幸福”。

擴大就業讓百姓家門口“掙錢”

7月14日,河南森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院內,400名新入職大學生正參加入職前的拓展訓練。

今年從許昌學院畢業的段俊芝就是其中一員。“我是畢業後通過參加市裡舉辦的人才招聘會入職森源的,它是我心儀已久的企業!”段俊芝興奮地說。

許昌市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促進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讓老百姓有活幹、有錢掙。

黨的十八大以來,許昌市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53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7%,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作為一個富有創業創富精神的城市,許昌市高度重視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工作,出臺扶持政策、優化創業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全面激發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熱情。

返鄉農民工徐金歌創辦永恆農業合作社,共流轉土地500多畝,經營食用菌栽培等現代農業。如今合作社發展得紅紅火火,還吸納了3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業。徐金歌說:“家鄉政策這麼好,在家又能照顧老人和小孩,當然選擇回來了。”

許昌市在110個鄉(鎮、辦事處)全部建立了人力資源市場,就近就地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提供政策諮詢、崗位登記和技能培訓等“一條龍”服務。近年來,許昌市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人數呈上升趨勢,目前全市返鄉創業農民工近1.47萬人,創辦企業3180餘家,帶動就業7.9萬餘人。

此外,70萬畝花木苗圃不僅為鄢陵縣繪出了一幅錦繡畫卷,也正成為農民掙錢的“聚寶盆”。

鄢陵縣馬坊鎮袁坡村貧困戶王桂花,在一家花木公司從事插花工作,每天能拿到50元工資。鄢陵縣引導花木企業吸納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已帶動20多萬名像王桂花這樣的群眾實現就業,花木主產區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

共建共享捨得在公共服務上“投錢”

7月23日晚六點半,許都公園廣場內的音樂準時響起,一邊是上百人的廣場舞大軍,隨著節奏扭動;一邊是籃球場內,青春與汗水飛揚。大汗淋淋的趙卓霖說:“家門口、單位附近都有運動場地。經常打打籃球,感覺渾身都是勁兒。”

漫步許昌街頭,像許都公園這樣的健身娛樂場地越來越多。許昌市大力推進“15分鐘健身圈”建設。從市區的任何一處居民小區出來,不出15分鐘,市民都能找到健身休閒的免費場所。

不僅如此,許昌市還一口氣建起130多個社區便利店,打造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新建和改建1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出“15分鐘健康服務圈”;規劃建設了12座“智慧閱讀空間”,形成了“15分鐘智慧閱讀圈”……多個“15分鐘民生圈”,不僅提升了城市品位,更“圈”出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針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焦點,許昌市也堅持高起點謀劃,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打造高品質公共服務——

許昌投入100億元實施基礎教育提升三年攻堅,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去年以來新增學位6.1萬個;全面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中心城區建起172個託老站,打造“一碗湯距離”的社區養老服務;探索實行大病補充保險功能模式,實現困難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一站式”即時結算,全市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許昌市財政累計投入民生領域806億元,民生財政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使得民生髮展有溫度,有質感。

開窗見綠守住綠水藍天的“本錢”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中央公園,在許昌,同樣有一個聲名遠播、總面積為3300畝的城市中央公園。

綠水盈盈,荷葉田田。茂林修竹間,亭臺相連,小徑蜿蜒。如今,許昌依託城市中軸線,大手筆規劃建設中央公園。目前,這裡已經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幾乎每天傍晚,63歲的許昌市民陳根旺都會到中央公園“暴走”健身。“空氣聞著都是甜的。”陳根旺說。

城市中心,寸土寸金,許昌市卻建起了大型綠色公園。這正是許昌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許昌市治水造綠,綠色富市、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引入三江水,繪就北方水鄉畫卷。許昌市引來長江、黃河、淮河三江水,對市區河湖水系實施生態治理修復,打造出以110公里環城河道、5個城市湖泊、4片濱水林海為主體的“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水系格局。

見縫插綠,建設城市綠色森林。許昌市園林綠化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郭忠磊介紹,許昌市依託市區河道建成82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在外圍建成10萬畝生態林海。“我們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0.62%,人均公園面積達到了12.34平方米。”

許昌市“顏值”“氣質”雙提升,“蝴蝶效應”漸漸凸顯。中央公園所在的城市中軸區,吸引阿里巴巴、浪潮集團等科技公司伸出“橄欖枝”,數據處理中心、呼叫平臺等電子商務項目、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紛紛落戶,為這個區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活力。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許昌人對此感受深刻。最近出爐的《河南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8)》顯示,許昌市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居民獲得感指數全省第一,居民幸福感指數全省第一,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全省第一。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許昌”!

微評:民生幸福是最大的“人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丁新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多年來,許昌市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民生領域成績同樣斐然,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居民獲得感指數全省第一,居民幸福感指數全省第一,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全省第一,真正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齊頭並進。

發展就是最大的民生。許昌經濟持續轉型升級,改善民生有了豐厚的家底和實力,就近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搭建服務平臺,更讓經濟發展和造福群眾水乳交融。發展為了民生。許昌打造多個“15分鐘民生圈”,居民享受便捷的購物、醫療、健身、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這是真正瞄準居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的務實之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系貫通、園林城市的創建,讓許昌人美好生活的內涵更豐盈。

最美的風景是“和諧”,最大的成就是“幸福”。許昌經濟紅紅火火,環境優美宜人,其背後是共建共享的“人和”,是新時代許昌人在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自豪感、責任感激勵下,意氣風發,幹群擰成一股繩,創造美好家園。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許昌”,啟示各地黨委政府,經濟蛋糕做大了,就會有更多的財力用於民生;民生問題解決了,經濟發展就更有後勁。要切實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團結帶動人民群眾建設多姿多彩的幸福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