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璞:结婚证背后的故事

贾玉璞:结婚证背后的故事

今天在箱子里找东西,偶然翻出了30多年前的结婚证,望着这对尘封多年的结婚证,心中荡起了涟漪,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一个简约的结婚证,见证了我国30多年的发展。

我和夫人的结婚,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还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副食品供应凭票,领粮靠粮本卡片,有布票、粮票、肉票、豆腐票等名目繁多的各种票证,一切在计划内进行。

在那个苦涩、单一的年代,能保证这些的供应,感觉也算是幸福的。虽然生活清贫,但没有假货,没有污染,没有转基因,大家都一样过这样的生活,人人平等,每个人思想积极向上,一切都有秩序。

1982年3月,我在铁岭地区武警劳教护卫第一中队担任指导员,时令25岁,符合当时新修改的《婚姻法》规定年龄,经支队政治处批准,开出了介绍信,我回到了辽东的老家,准备结婚。

那年的三月,天气还很冷,我穿着65式(80款迪卡)布军装,三接头牛皮鞋,兴冲冲地赶回辽东,坐了一天火车,晚上才回到家里。

我家是1980年新盖的三间大瓦房,在当时的县城,还算不错的条件。这时的家里,正在打家具,当时是家俱三大件,一个立柜,一个写字台,一个被罩(类式过去的炕琴),物品三大件,一块东风牌盘手表,一台钻石牌缝纫机,一台金鹿自行车。一切准备就绪,3月8日,我和我那口子来到了镇政府登记结婚,领取了结婚证(见照片),3月18日,在家中举办了婚礼,当时在家放了30来桌(当时农村的饭桌小,五六个人一桌),吃的是在搭起的帐篷内雇大师傅(厨师)做的,现在看来也是很不错的绿色食品。那天早晨,我穿了一套中山装,徒步二里路来到她家,她妈(我岳母)立即煮了饺子,我吃了几个,然后领着我那口子来到我家,没有任何车辆,也是徒步走进家门的,来到我家院后,我妈接盆,给媳妇红包,领媳妇进屋,外面立即开席,吃喝一番, 婚礼也就这样结束。那时的贺礼一般10元算大礼了,也有5元的,还有买东西的,一般都是几个人凑钱一块买的,大家也都觉得很可以,生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3月21日,结婚三天后,因部队工作脱离不开,我立即返回部队,进入了紧张的部队生活。

那时的结婚,没有婚纱,没有婚车,也没有录像,甚至连照相也没有,与现在的婚礼差距很大。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场面轰轰烈烈,大都在饭店或酒店,婚事大操大办,仪式由有主持人,婚车、婚庆乐队,还有童男童女和伴郎伴娘,去往婚礼现场的车队排起长龙,浩浩荡荡,川流不息,到达婚礼现场,更是礼炮轰鸣,鞭炮齐响,婚礼仪式一般都在四十分钟左右,贺礼都是以百元计算,一场婚礼下来,光吃的就得数万元,领取的结婚证也由原来的普通的纸质没有照片演变到现在的装潢考究带有二人结婚照的烫金红本,从结婚仪式的变化,看出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贾玉璞:结婚证背后的故事

今天,再看看当年的结婚证,感慨万千,社会发生了变化,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变化之快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当年的自行车也变成了今天的轿车,电脑和手机及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取代了过去的几大件,很多没有听过的新名词也出来了。30多年的变革,让人们一下子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地球变得不再大,世界变得不再遥远。

贾玉璞:结婚证背后的故事

贾玉璞,中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会员,铁岭艺术摄影协会会员。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97年转业。酷爱文学、写作、摄影,在部队和地方不同时期,有近百篇诗歌、散文、札记入选和刊登有关刊物、书籍、和地方报纸。个人公众号《鞑喇香微文》,主要文章发表在新浪、腾讯、博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