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關注】是一個好習慣,後續更精彩!!!

王穆攻打索嘏給了他人可乘之機,氐族貴族呂光趁勢進攻。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王穆失利被殺,前涼復辟之夢破滅。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公元386年,呂光割據涼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後涼”。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劉昞目睹了岳父郭瑀出山失利到最終死去的全部過程。

治國平天下從來都是儒家最高的行為準則,儒家也自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但這難道就是儒家學者實現存在價值的唯一途徑嗎?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劉昞隱居深山,繼續他的講學和著述,也繼續著他的等待。

時間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幾十年過去,劉昞已經成為河西士林的領袖,前來邀請他出山做官的人絡繹不絕,但都被他婉言謝絕。

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李暠的人親自登門拜訪,劉昞平靜如水的生活終於掀起了波瀾。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李暠,隴西成紀人,也就是今天的天水秦安人,相傳是漢代大將李廣的十六世孫。

而三百年後,唐代大詩人李白,又自稱是李暠的九代孫。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追慕先祖並不斷寫下新的傳奇似乎是這個家族成員的共性。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公元400年,時任敦煌太守的李暠在敦煌自立,在河西走廊西部建立了西涼政權。

李暠在西涼初建時期,就沿襲了漢晉以來選拔人才的制度,興辦教育,倡導儒學,甚至親自策問士人,量才授官。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西涼時期昌盛的文治之風,在當時紛紛建立的政權中是獨樹一幟的。

文教事業的發展,不僅保留了中原傳統儒家文化,也造就了大批著名學者。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李暠通曉經學,擅長文藝,曾創作詩賦數十篇,其中一篇《述志賦》流傳至今。

在文章裡他深入剖析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留下了一個政治家力圖統一河西.進而協助晉室恢復中原的胸懷抱負,同時也留下了內心深處的糾結與選擇。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他說道:依其本性而言。自己實在不適宜從事政治,而更適合作一個文人,鍾情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學,不追求功名,願忘情山水、怡然恬淡,陶淵明、謝靈運都是他生活中的楷模。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但,無奈生不逢時,五胡橫行,中原騷亂,民不聊生,大批中原難民湧向河西;在救亡與慕古的艱難選擇間,他不得不選擇了前者。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這篇發自肺腑的泣血之作,讓劉昞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身為君主,李暠的親自拜訪、禮賢下士更是讓劉昞感動。這是自己的師長郭瑀與郭荷未曾擁有的待遇。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劉昞欣然出山,出任西涼主管文教的“儒林祭酒”,李暠曾把自己得到劉昞,比作三國蜀主劉備之得諸葛亮。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一千五百多年後,公元2001年4月,在曾經西涼國的國都——甘肅酒泉市城西15裡處,考古人員搶救性發掘了一座深20米、墓室面積90平方米、墓道長71米的巨大古墓葬。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河西走廊規模最大的墓葬——西涼王李暠之墓被世人發現。

李暠或許正像自己所說的那樣,更適合做一個文人而不是政治家。

公元417年,壯志未酬的李暠去世。

李暠去世3年後,西涼為匈奴族建立的北涼國所滅。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劉昞被北涼政權徵召,繼續在官學體系中從事著述與教學工作。

此後,任憑外界如何風雨如晦,劉昞只一心安坐在自己的書桌前。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他以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鼓勵自己,晝夜苦讀,大量飽覽當時中原世族避難河西時所帶來的珍貴文獻典章,併為之作注。

他一生著述不下一百二十卷,是五涼時期學術著述最多的學者。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此時的河西走廊,也繼續著學術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並形成了與中原地區相對應的地域文化系統。

成就突出的,不僅是學術,還有以散文、詩歌、辭賦為主的“五涼文學”。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北涼後期,河西地區向東晉朝廷進獻了154卷典籍。

《宋書》記載,其中有失傳以久的西晉以前的古籍,也有劉昞等河西本土學者的著作。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十六國時期在中原和江南已經失傳的魏晉時期名著《人物誌》,就是由於劉昞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來,並得以傳回江南。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儘管河西地區政權更替頻繁,但戰亂造成的破壞相對要小。

而歷代統治者皆注重文化教育,使得中原、河西兩大士人群體雲集河西。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以郭荷、郭瑀、劉昞三代師徒為代表的河西學者,也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風雲際會的豐富世界。

在那個天下分崩、豪傑並起的年代,他們不僅見證了河西五涼政權的百年風雲,更牢牢堅守著一份屬於學者的靈魂淨土與儒學傳承的使命。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他們開辦規模浩大的私學,與政府官學相輔相成,教育與著述並重,造就了五涼時期河西儒學昌盛的景象。

河西走廊因此成為中國北方的儒學文化中心。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氏率領的北魏軍隊兵臨武威城下,北涼滅亡。

河西地區長達140年的割據態勢就此結束。

這是中國北方地區自西晉末期中原分崩之後首次迎來統一。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北魏拓跋氏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為贏得廣泛的支持,開始推行漢化政策。


作為漢文化的正統思想以及中國諸子百家學說中最具有治國安邦特色的學說,儒學受到了格外的推崇。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為了加強學習漢文化與制度,北魏政權進佔河西走廊之後,立刻著手將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與工匠三萬戶遷徙到他們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在這次大規模的東遷中,包括劉昞的學生在內,幾乎全部的河西學者都被遷往中原,自漢延續至今的河西文化及學術亦隨之東漸。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為了建立統治秩序,北魏政權迫切需要禮儀律令的制定和完善,這些熟悉漢代儒家禮儀律令之學的河西學者得到了北魏政權的禮遇和重用。

他們大興儒風,振興禮樂,積極參與了北魏鮮卑政權的文化轉型和政治改革。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此後的隋唐承襲了北朝的政權系統,以強盛之勢統一南北,開創了大一統的盛世局面。

河西文化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並列,成為隋唐文化的淵源。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兩千年後,中國20世紀國學大師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針對河西文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經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隋唐統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繼前啟後。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這是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的回饋,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獨特貢獻。


北魏東遷時制定的政策是,年逾七十以上的長者可以獲准不必東遷。

八十多歲的劉昞選擇留在河西。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學生們望著老師的背影一路向西,漸行漸遠。

那是他的家鄉敦煌的方向,也是他的老師郭瑀終老的地方。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漫漫歸鄉路上,劉昞路過張掖的時候,他執意要去看一眼,當年師徒談經論道的臨松薤谷。

那些親手開鑿的石窟樣貌依舊,但自己早已不是那個14歲的少年郎。

選婿之時,那一聲“非我莫屬”的豪氣也早已隨著三個朝代的更迭而煙消雲散了。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而河西走廊的百年風雲,已被劉昞記錄在十卷本的《敦煌實錄》與十卷本的《涼書》中。

這位後來被北魏孝文帝譽為“德冠前世,蔚為儒宗”的河西大儒最終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他選擇了魂歸臨松薤谷。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後人理應感激中國遼闊西部擺放了河西走廊這樣一條至關重要的通道。

紛亂顛簸的命運將中原文明引向這裡,河西走廊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重一極。

它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華歷史的軌跡。

儒家賢達們的身影,也成為我們今天追尋的一座座高山。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上,人們幾乎再也尋找不到那些大儒的蹤跡。

但,祁連山凜冽的雪線還在,那些講學修行的洞窟還在。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還有考古發掘出的歷史遺蹟——河西走廊分佈著大量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墓葬,其中有49座為壁畫墓。

從中原遷徙至此的人們用圖像的方式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河西走廊的生活面貌。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這些多彩的壁畫繼承了漢代中原墓葬的壁畫風格,同時也細細描繪了在中原文化影響下,河西地區平靜安樂的生活場景。

就在河西大學士郭瑀在馬蹄山開鑿洞窟的時候,河西走廊各處也漸漸響起開鑿洞窟的錘聲。

三百年動亂,儒家文化的避難所——自駕河西的文化盛宴(14)

一個來自恆河兩岸的偉大文化即將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進入中國。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是一個好習慣,後續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