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乎拿遍数学界所有大奖,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的魅力!

他14岁丧父,尝尽人世冷暖,

并于当中铸成一生的气质与个性。

22岁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26岁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27 岁攻破世界级数学难题 " 卡拉比猜想",

震惊国际数学界。

获得七年才颁发一次的克拉夫德奖,

年仅 34 岁便得到

国际数学最高奖 " 菲尔兹奖 "。

他的好友,数学大师辛格评价他

“一个人就是哈佛的整个数学系”。

美国《纽约时报》将他称为

“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

以概括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个性。

最近,他作为嘉宾做客《朗读者》,

带来一段《归去来兮辞》。

他是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

他几乎拿遍数学界所有大奖,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的魅力!

少年丧父,于经典中寻得慰藉

母亲坚忍,生存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他身上有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纽约时报》曾刊登丘成桐的人物报道,

标题是《数学界的国王》。

这是《纽约时报》历史上

篇幅最长的科学家报道。

文章说:

“丘成桐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

通过他可以看到一个

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国家,

欲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

如果这种交融获得成功,

那么最后可能就会重塑世界科技的平衡。”

的确,

丘成桐身上凝练着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

丘成桐曾做过一个题为

《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的演讲,

将两个毫不相关领域的内在规律

阐释得鞭辟入里。

在《朗读者》中,

丘成桐用晏几道《临江仙》中的一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来形容攻克“卡拉比猜想”的研究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他,

既是爱好,又是感情寄托,

更是自我表达的方式。

其实,丘成桐对古代文学的喜爱

与他的家庭和少年时的人生遭际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身上有父母教诲与少年际遇的痕迹

1949年,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

后全家移居香港。

父亲丘镇英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崇基书院任哲学系教授。

丘镇英从小教丘成桐古文诗词。

在丘成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对他影响至深。

丘成桐10岁时,

父亲让他习柳公权的字,

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

还买来《三国演义》

《水浒传》《红楼梦》等,

要求丘成桐把书中的诗词背熟。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就

吸引了丘成桐的兴趣,

但《红楼梦》却只看了前几回,

就无法继续看下去……

丘成桐家里有兄弟姐妹8人,

父亲的薪水不足糊口,

日常还得靠母亲与姐姐们努力织棉、

穿塑胶花来帮补家计。

丘成桐回忆:“在艰难的生活中,

父亲还是极度关心儿女和学生的教育,

时常教导我们:

做人立志必须以国家为前提。

父亲的教导和榜样始终使我不能忘怀。”

然而,14岁时,父亲猝然辞世。

家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丘成桐也由此体会到了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文章中写道:

“人情冷暖,此时一一可见,

很多以前曾得到父亲大力帮助的亲朋,

在我们极度困难时竟然冷眼相看。”

当时全家生活极为困难,

丘成桐的母亲本打算依靠

由她抚养长大的弟弟维持生活,

但这位弟弟提议丘成桐兄妹不要念书,

去养鸭子。

母亲便断然回绝了他的资助。

其实,丘成桐的母亲已经43岁,

身体不好,患有贫血症。

但她极力支撑家庭,

保证孩子们能够继续念书。

母亲还时常规劝与告诫子女

不可对做人准则有任何逾越,

希望他们将来名留史册。

丘成桐在1992年所写的

《怀念母亲》一文中写道:

“母亲坚持要供养我们继续读书。

母亲的决断令我深受鼓舞。

以后不畏强权,建立自己的信心,

也是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的结果。”

14岁时家庭的变故让丘成桐

一下子成熟起来。

重新拿起《红楼梦》,彼时彼景,

竟于哀伤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他几乎拿遍数学界所有大奖,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的魅力!

他身上体现着历史文化对人生气质的塑造

他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

这也深深影响了丘成桐的气质。

他说,“人都有悲哀的时候,

有人发愤图强,

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

“立志要做大学问,

只不过是一刹那的事,

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

丘成桐认为,四十年来,

自己研究学问、处世为人、

屡败屡进未曾气馁,

这种坚持的力量可追溯到当日感情的突破。

丘成桐的学生刘克峰说:

“他所付出的辛苦无人能及。

他比我们都用功,

他也许不比我们更有天才,

但是绝对比我们更用功,

确实是我们做不到的用功。

他做学生的时候,

没有音响、没有电视,

屋里只有文章,

每天就是不停地读文章。”

回首早年艰难的成长经历,

丘成桐说:

“生活的挫折往往还是对人有好处的。

就像饥饿,或者折磨,你能够站得住,

始终对你是个经验和很重要的磨炼。”

赴美求学,成陈省身得意门生

父亲去世后,

丘成桐一直边读书边打短工、做家教,

以解决部分生活费及学费。

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二年级时,

丘成桐遇到了来自美国的

几何学家萨列弗博士,

看到他不同寻常的数学天赋,

将丘成桐引荐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杰出数学家撒拉森教授。

在他的安排下,

大三结束后的丘成桐

便直接去往伯克利攻读研究生,

由此遇见了著名几何学家陈省身

并拜入其门下。

陈省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丘成桐,

使他慢慢改变初衷,

由算子代数转投几何。

丘成桐早岁成名,皆出于先生指点及荫护。

1970 年,

陈省身写了一本复流形的小书,

他赠书于丘成桐,首页题词:

" 余生六十矣,薪传有人,愿共勉之 "。

这对一个年仅 21 岁还未毕业的年轻人来说,

实在是一种极高的奖誉。

三十年后,丘成桐再阅此书,

心中澎湃,做对联:

" 传薪赠籍,墨迹尤存,

相期末负初志;

示性入微,几何不变,

自度无愧师承 "。

" 所幸 30 多年来,

我在复几何上的工作

没有辱没先生的期望。"

他几乎拿遍数学界所有大奖,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的魅力!

“我愿意花时间在中国的年轻人身上,

希望他们有所改变。”

“我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改革开放后,

丘成桐应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邀请,

于1979年访问中国,

进行学术交流。

后来,

丘成桐将事业中心逐渐转向国内,

致力于促进中国数学教育,

丘成桐常说:

“我虽然国籍不在国内,

但是我希望中国好,

我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从1984年起,

他招收了多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

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

他不仅教学生特殊的技巧,

还教学生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初。

培养出田刚在内的

多位世界杰出微分几何学家。

英国数学家约翰称赞他是

“华人数学界的领袖”。

丘成桐来生平立志做好两件事,

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

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

“我没从中国拿过一分钱薪水,

还倒贴了不少,但我不在乎,

我愿意花时间在中国的年轻人身上,

希望他们有所改变。”

“现在的学生太容易就能得到信息,

他们不思考,不懂得其中的可贵。

比如我们以前会抄板书记笔记,

这中间会经过一定的思考的过程,

但现在的学生他们不抄板书,

通常会用手机拍下来,

这就少了深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也不会从中获得乐趣。

所以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会思考,这很重要。”

数学家→大学生→中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初中因父亲去世就做过

数学家教贴补家庭的他,

对 " 师者 " 身份有着特殊的感情。

为了助力中国数学教育发展,

丘成桐想了各种方法,

这与他钻研数学问题的精神颇为相似。

他培养中国留学生,

陆续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

建立数学研究所与研究中心,

组织各种层次的会议,

发起各种人才培养计划,

并募集大量资金。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

1998年,丘成桐发起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

邀请世界顶尖水平的数学家作报告,

并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

这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数学国际会议,

受到华人数学家的热烈反响和支持。

不仅如此

为了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和发现年轻的数学天才。

2004年,丘成桐陆续成立了面向中学生的

“恒隆数学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

人生最值得的事情是学问。

华尔街高层曾以十倍薪酬

向丘成桐抛出橄榄枝,

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说,

“我这一辈子都不是靠着钱往前走的。”

在他的心里,

名利与财富都无法推动他前行。

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对数学王国的渴望,

这份情怀是多少现实诱惑都无法给予的。

他的性格不是傲慢,是直截了当

丘成桐的父亲是研究哲学的,

虽然“研究学问”这一决定受到父亲的影响,

但他却选择了数学。

他说,自己也曾考虑过做历史研究。

读历史很有趣,

但这门学问的评价标准不是完全客观的。

而相比之下,

“数学是很客观的。

只要有能力,就算一开始不受重视,

最后还是会出人头地。

因为没人能否认

你做的东西是对的、是有影响力的。”

“我大学时数学做得还不错,

即便有时得不到认可,

最终仍能渡过难关。

因为这个学问还是很客观的。”

其实,这样的选择,

不能看出丘成桐的性格和为人。

在不少人看来,

丘成桐有着独特鲜明的性格特点。

他直来直去,快人快语,

他敢说敢想敢做。

就算在媒体面前,

他依然不掩直爽本色,

呼吁高等学府加强基础教育学风建设,

鼓励教授导师一线教学、贴近学生,

宣扬陈省身严谨踏实、知错就改的精神。

《纽约时报》称他“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

初次接触丘成桐的人,

也能感受到他个性中不屈不挠的品质

他身上这股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的劲头,

不仅是在数学领域钻研中,

体现得淋漓尽致,

丘成桐做人、社交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误解他,

会认为他傲慢、自以为是。

然而,学生刘克峰则解释道,

丘成桐不是傲慢,是直截了当。

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

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

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

他不愿意搭理你。

刘克峰认为丘成桐是

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

他几乎拿遍数学界所有大奖,用行动告诉我们数学的魅力!

其实,对于真正欣赏的人,

丘成桐也不吝惜赞美。

对爱因斯坦正能量猜想的研究,

像一座桥梁将丘成桐和霍金连接起来,

两人相互欣赏互相扶持,

成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好友。

两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光辉与目标,

但相同的是追求完美的个性。

他这样描述霍金: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

他虽然有残疾,但还可以活动,

话也还能讲得出来。

10年后再见他,几乎完全不能动了,

话也讲不出来。

在这样情形下能战胜残疾,进行思考,

我觉得这个人有无比的勇气,

很值得尊重。

他必须有无比的毅力、无比的集中、

无比的兴趣才能做自己的学问。”

“他很风趣,也很认真,

人家请他看的文章他也真的去看,

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很多身体好的数学家,

都没有他这么负责任。

他也很有天赋,

很多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比不上他。”

在《朗读者》中,丘成桐说,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三:

一是学问,对数学能够有贡献,

使人类向前进;

二是家庭,要对得起妻子、孩子,

三是国家,虽然现在不是中国的公民,

但他还是将中国看做自己的国家,

希望中国能够有很大的进展。

1600多年前,

当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渊明

提笔写下《归去来兮辞》时,

恐怕没有想到,

他留下的文字会穿越千年的时空,

和一位数学领域成就斐然的老者相遇!

用优美的文字,以历经世事的声音,

向所有人讲述,

中华文化之美,数学之美!

文 转自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