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和顿悟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艺术,很多是讲究悟的。

我体会的过程是不断的练习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有个提高,即顿悟。而后继续提高,继续学习,继续顿悟。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螺旋式上升,绝没有不积累而突然顿悟的情况。古代书法人常常遇到“池水尽墨”、“唇齿常黑”,没有这样的狠功夫,哪里能到达高级境界呢?

但是人是有懒惰性的,总有那一干妄人,总是希望自己突然达到最高的境界,其实那是缘木求鱼。

佛教的禅宗,就在提倡这个观点,还分出了渐悟派和顿悟派。

本来是一个人的认识必经的不同阶段,拆开,只选取好听的那段,就显出高明了。这好似人吃三个馒头饱了,说第三个馒头才是精华。

禅宗嘛,呵呵,就这种小儿科。

二十天成书法家,一个月学好外语,为何能骗到钱?盖有贪心耳。

举例:一个人能否把书法的东西先达到认识最高,之后再练?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貌似他学的最高妙,但因为没鉴别力和标准,只是他“自己以为的高妙“。

自己以为认识达到了高境界,一遇到行家里手,却根本没办法说出什么,而他讲的也没有任何参考意义。为何?因为没体会,所谓的说法,都是死记硬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

你体会到的道理,和手头上的技艺功夫,基本上是同层的,顶多也就会差一个层次,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才符合实际。

再直接一点,如果你没练过字的,你所谓的在书法上的见识,不管你看了多少书,也就和初学者一样,不会比初学者高明。这特别地符合实际,然而却很不符合人们意淫的愿望。

学佛的人总以为佛教是最高明的智慧,所以学了佛,那还不能一通百通?

所以,只要学了佛,去就去玩琴道茶道书道香道……哪样他不是还没练出个一二三,就能讲一番鸡汤大道理?

有个琴友,给学生教琴:挑这个指法呢,是大拇指扣在食指第一个关节的外侧,将食指向外推拨出去,所以这里看似食指动了,其实食指没动,发力的是大拇指。

结果旁边一个信佛的就摇头晃脑“恍然大悟”开了:“原来如此,琴理果然暗通佛理啊!这就是风吹幡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吧!”

这位琴师一脸无语,其实他讲的这个指法,跟佛教禅宗的鸡汤段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这位佛教徒脑补出来的联系。

鸡汤讲完了,结论还是佛高明,各种艺道都是拿来装点佛教用的。

当然佛徒们也很在意拉拢艺道方面的人士,最近听说有个啸方面的名人,就被他们拉去信佛了。就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那个啸艺。

琴在明代以前,都不许丧门僧众摸的,现在么,都乱套了没法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