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南嶼「水西林」

漫谈南屿“水西林”

水西林既是地名、自然村村名,也是林姓支系名。在它未問世時,此處名曰北嶼、中安境。

明正德年間,鄉賢林春澤與城門林浦林炫同科榜(甲戌科唐皋榜)進士,同朝為官(林炫吏部尚書、春澤戶部侍郎)。一日早朝大殿上,正德帝呼“林卿家”,兩人一同趨前應之。正德帝於是將林浦居福州之東、北嶼居福州之西,分別稱為“東林卿家”“西林卿家”。北嶼人以此為榮,便將村名改為“西林”,又因源於旗山的錦溪由村前流過,有水向西倒流之奇,故里人呼其為“水西林”。

“兩林”論戰

林浦林氏和水西林氏,子孫皆發達,連登科甲。林浦林氏“七科八進士,三朝五尚書”,水西林氏“父子孫孫世進士”。雙方族人引以為豪,並有一爭高低之舉,因之明時兩村村民在福州城相遇時,常來個鬥富比貴論戰。

林浦林氏以“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朝五尚書”,水西林氏以“瓊宴特瓊宴不特特是三世冊邀同赴宴,人瑞奇人瑞非奇奇是夫婦雙壽百又四”,雙方爭得面紅耳赤,各不服輸,甚或要動起武來。這時,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儒老叟忙對圍觀群眾說:“恕老叟斗膽斷言‘人生七十古來稀’,況且水西林春澤夫婦雙壽一百零四歲,實乃世之罕見,當今福州城盛傳一句話:‘北嶼水西林,天下無處尋。’這是福州地區文人墨客對水西林的盛譽,水西林氏應略勝一籌。”文儒老叟一番話,遂使“兩林”門第高低論戰結束。

“北嶼水西林,天下無處尋”,這是邑人文儒墨客衝著林春澤而謂的。林春澤、林應亮(子)、林如楚(孫)、林慎(玄孫)皆為科榜進士出身,為官清廉,皆有政聲,深受同僚讚賞、百姓稱頌。因之朝廷曾賜建木牌坊“科第傳芳”於其鄉,榮耀一時,今圮矣。

“父子孫孫世進士”

林春澤(1480-1583),字德敷,號旗峰,明正德五年(1510)舉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正德十年(1515)授戶部主事。武宗南巡,進諫的官員皆受杖責,罰跪午門。春澤不為所動,犯言上疏數千言以解同僚之困。春澤持正不阿,平時仗勢作惡的侍從太監江彬亦畏其剛直。春澤後坐事謫甘肅寧州同知,旋調江西吉州倅,累遷廣東肇慶府同知。時島寇橫行,劫掠高州,朝廷命春澤代理廣東高州知府事。春澤深知官兵之害民,不足以收民心平島寇,於是將官兵舊部悉行遣散,另組土著武裝,部署方略,終平靖島寇。春澤亦以軍功擢任南京刑部郎中,出任貴州程番知府。任上,重視教化,選德才兼備文士分任夷寨塾師。邊境臥龍、通州屢遭島寇掠奪而失地,春澤與安順宣撫司李指揮商議對策,收復失地。此功尚未上報,便招妒忌中傷,春澤被朝廷以候調遣歸,時年六十。之後,林春澤在南嶼使亭山(今太平山)構築“錦溪草堂”,常與方豪、何景明等唱和。百歲時,重宴瓊林,被譽為“人瑞翁”。身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六朝,壽高一百零四歲,敕授承德郎,贈大司空,與妻同享遐齡。傳有“有我富有我貴,無我夫妻雙壽一百零四歲”和“父子孫孫世進士”的佳話。

林應亮(1511-1593),字熙載,別號少峰,明嘉靖七年(1528)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任潁上知縣。之後,調浙江秀水縣,執法嚴明,屢斷疑案。時有道士住僧舍被殺,前任諉罪於寺主僧。應亮疑有錯,複審果緝真兇,遂釋被冤之僧,郡民嘆為神明,廉聲大著。嘉靖十六年(1537),升戶部主事,改精膳郎中,出任湖南常德知府。常德為難治之區,地多蠻峒,民生困苦,而榮王府官校多仗勢欺民。應亮核實兵餉,清理郵傳,懲治不法官吏、兵校,並曉之以理,民稱其德,榮王亦表悔謝。嘉靖二十四年(1545),任廣西副使,陳兵府江,諸土司爭先效力。累遷廣東按察使,曾以法制裁勢家惡奴,平清遠與四會寇亂,瑤壯各族順服。旋轉任廣西左布政使、右布政使,復以原官北督倉場。時嚴嵩為首輔,應亮對其無何殊禮,嚴嵩父子不悅。又為薊州督餉、練兵、用人之事爭議,嚴嵩怒而罷議,事後令給事中張益劾應亮,調南京,不久升為戶部右侍郎,後以父老力請歸回。家居20年,著有《少峰草堂詩集》一卷。

林如楚(1543-1625),字道茂,號道翹、碧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資質聰明,才思過人。隆慶元年(1567),授承德郎,繼為南京刑部主事,斷案精明,善於平反,曾減重刑12人。後拜廣東提學副使,訪才薦人,得士甚多,擢廣東布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按察使,後至工部右侍郎。時值陵寢、宮殿並興,如楚全力以赴,著有成績,因未能趨炎附勢,晚年歸隱峴北山居。生平博雅好學,不騖虛名,善奏牘,著有《奏議》六卷,《碧麓堂詩文集》十二卷。卒贈尚書,諡恭簡。與祖父春澤、父應亮譽為“三世瓊林第”。

林慎(生卒年不詳),字師邈,明崇禎三年(1630)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初任南直隸松江府推事官,官至太僕寺少卿兼廣東布政司參政,分守嶺東道事,有政聲。後人稱林慎與高祖春澤、曾祖應亮、祖如楚為“父子孫孫世進士”。

水西林明朝古街

嘉靖五年(1526),林春澤因繼母誥命夫人楊氏喪歸,見樓宇風雨不蔽,欲傾將塌,借居“雲中居”,將樓宇拆而建新。經過10年時間,建成了8座具有官家氣派的民居,長200餘米,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一列排開,統一佈局,一式結構,三進透後,大門為衙門式的八字馬頭牆,中軸線由外及裡,依次為門樓、大廳、內院、閨閣、後花園等並配以廂房,穿鬥式木構架,周圍風火牆,雙坡頂。門樓單簷歇山頂、灰瓦、黑漆大門。分頭衙(春澤故居)、中衙(應亮故居)、尾衙(如楚故居),門前置抱鼓石,門楣有顯示官級品位的簪纓。八字牆外的兩邊牆上分別繪有歷史故事“郭子儀拜壽”“三世瓊林宴”“敕封人瑞坊”“男耕女織”等壁畫。廳堂樑柱用料考究,構築奇妙,兩扇木構架採用減柱槓梁,梁桁下采用雕鏤空枋,精雕細刻,十分精美,窗扇均飾花格圖案,工藝精巧。整個建築融雕刻、繪畫於一體,美輪美奐,令人讚歎不已。

由8座民居、官家碼頭、蕩灣園、“科第傳芳坊”和“人瑞坊”等組成的水西林明朝古街,起於大埕頂,終於焦府行宮。昔時此兩處均設柵門,晝開夜閉。街內有獅巖公祠、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次峰林公支祠、人瑞堂、玉音樓、碧山堂、且閒堂、碧麓堂、峴北山居等。

1989年和2013年,水西林明朝古街先後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底蘊深厚

其實,水西林早在宋代就已聲名鵲起,名聞榕郡。大儒林之奇、七省經略使林士衡、林畊父子八進士,赫赫有名,令邑人刮目相看。

林之奇(1112-1176),字少穎,號拙齋,世稱“三山先生”,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之奇少時遊學於呂本中門下,恭謹刻苦,頗受器重。首次赴京會試,因思念雙親,中途折返以盡孝道。紹興二十一年(1151)父母已歿,之奇年四十赴試登進士第,授莆田主簿,改任長汀縣尉。紹興二十六年(1156)召試館職,任秘書省正字,轉為校書郎。次年,兼任國史日曆所檢討官。時朝廷令學者參用王安石《三經義》,之奇諫之,遂罷此議。南宋偏安東南,之奇認為“能戰才能言和”“戰之所需不一,而以人才為先”,竭力主張蒐羅人才充實國力。紹興二十九年(1159),以痼疾請求外放,乃以大宗丞提舉閩舶,再任帥府參議。後以祠祿家居,理學家呂祖謙拜其為師。卒諡“文昭”,入祀鄉賢祠。著有《春秋》《周禮說》《論語注》《孟子講義》《拙齋集》等。

林士衡(1152-1220),字商卿,號仰齊。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登朝為太常秘書丞,轉少監,權尚書刑部侍郎。官至七省經略使,力主抗金。

林畊(?-1275),字耕叟,號尚齋,南宋淳祐元年(1241)進士。寶祐六年(1258),任太常寺主簿。景定元年(1260),轉任承奉郎,授秘書丞。景定二年(1261),以太常丞出知惠陽。曾審盜賊,訓勉說:“人本性並無不善,應儘快力求自新。”並送給錢三緡,將其釋放,從此境內無盜。七子皆進士。

《水西林氏族譜》載:“歷朝中進士二十三人者都在宋、明,為官者亦多在宋、明,至於元、清,‘不食周粟’,出仕為數甚少。二十三世祖林慎明亡被清廷留用,官居高職,也曾回鄉祭祖,終無族人捧場,只好遷往廣東。水西林氏民族氣節,窺見一斑。”

二十三世祖林系,字西維,林慎之堂弟。清兵入關後,林西維忠臣不事二主,居住玉音樓20年,身不下樓,頭不剃髮,以示不頂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士大夫氣節。潛心著書,有《耕稼集》十一卷,為教育子孫,不入仕途,耕織為本,繪有《耕織圖》兩幅,請人臨摹於“尾衙”(且閒堂)兩邊牆上,至今猶存,保留尚好。

(柳振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