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觀音菩薩的法門,從顯教來說,《心經》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內容;就密教而言,從最簡單的“嗡嘛呢叭咪吽”,到複雜一點的《大悲咒》,都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內容。所有學佛的人,都會念誦《心經》,都會持誦《大悲咒》,實際上我們都在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怎麼修呢?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是一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世——音,“觀”者,首先是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觀好了才有本錢、有本領、有把握來觀世間苦難的聲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間的苦難。所以《心經》上講要“觀自在”。怎麼樣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度眾生的能力;沒有大智慧,沒有到彼岸,要度眾生只能說是學著去做,還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所以“觀”字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根本內容、根本方法。“觀”,首先是觀自心。不是用肉眼來觀,而是用心眼來觀。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這個“觀”在菩薩來講就是用“妙觀察智”來觀。佛教講,每一個人有八識,在迷的階段就是識,到了悟的階段就轉八識為四智。所謂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第六識轉變的結果,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境界。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我們每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八識。如果真正大徹大悟了,八識就變成四智。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妙觀察智”的運用。觀世音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千眼體現的就是“妙觀察智”,千手體現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轉變的結果。千手錶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觀察智——大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智慧——廣;平等——大。怎麼樣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廣大,不平等就不能廣大。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統一無礙,圓照十方,作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我們天天在唸誦《心經》,要把唸誦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才不會空過,才不會成為口頭禪。我們每天唸誦的經文都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禪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口裡在唸,心裡要想,口誦心惟。然後要把這種精神牢牢地記在心上,在行為當中,按照菩薩的精神來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要在改變中提高,沒有改變就沒有提高。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怎麼改變呢?我們眾生第一位考慮的總是“我”,一切都從“我”出發,沒有想到還有“他人”。比如說,大家到寺院裡來上殿、聽經,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我”怎麼樣呢?“我”要找一個好位置。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就要採取一些行動,把香袋放在一個蒲團上,把海青放在一個蒲團上,甚至早早地就來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別人就不要動了。這就是說,我要聽經,我要找個地方。要找個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佔個地方,這就不好了。為什麼呢?這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事給別人、壞事留給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們有些學習佛法的人,往往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是缺點。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缺點其實很嚴重。由此類推,拜佛要找個好地方,打坐要找個好地方,睡覺要找個好地方,吃飯要找個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給自己。那麼下一句話就不好說了。不好的地方給誰呢?還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比如說今天要到一個地方去,要坐汽車,汽車在路上耽誤了,因為前面有車禍,往往這個時候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思想:“哎呀,觀世音菩薩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沒坐到那輛車上!”那麼,坐那一輛車的人就該倒黴麼?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學佛的人,心態應該不是這樣的。學佛人的心態,應該是不迴避這些困難,迴避困難的思想其出發點就不是菩薩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迴避困難的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難,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萬事如意,一切吉祥。有這種心態,這才是菩薩的心態,才是修行人的心態。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我們學佛,佛的心態是什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佛的人要不要學佛的心態呢?要!如果不學佛的心態,學佛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那些比較狹隘的想法,要時時刻刻想到眾生。像《華嚴經·淨行品》所說的那樣:吃飯要“當願眾生……”,睡覺要“當願眾生……”,走路要“當願眾生……”,一天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記眾生。我們只有做到和眾生的苦難聯繫在一起,和眾生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和眾生的需求聯繫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如果我們沒有想到眾生的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去幫助眾生解除苦難。幫助眾生解除苦難要做許多實際的工作,不只是坐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還要自己去學觀世音菩薩、親自動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薩行、行菩薩道。

淨慧老和尚: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