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紹興檢察」樣本 最嚴密的檢察綜合保護體系 守護最美的江南水鄉

稽山青,鑑水長。對於古城紹興來說,山水之色是她的本色。自2016年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項目試點以來,紹興兩級檢察機關以“司法護航紹興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為方向,構建生態環境檢察保護綜合體系,加大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力度,探索生態修復法治方式,加強協作聯動,打造生態司法保護的紹興檢察樣本,為生態紹興、美麗浙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公益訴訟守護青山秀水

紹興水巷阡陌,曲折綿密。也正是這樣密佈的水網,讓“治水”成了紹興堅持生態發展路上必須面對的一場硬仗。

紹興市區向東南15公里,有一座因出產“抹茶”而聞名的生態旅遊小鎮——“抹茶小鎮”。但這個主打綠色發展的新興小鎮,不久前卻曾面臨環境汙染的威脅。

今年3月,越城區檢察院陸續收到群眾舉報,稱富盛、皋埠兩鎮交界處一條小河的河水有時呈現大片“乳白色”,懷疑水體被汙染。民行部門的檢察官立即趕赴現場調查。沿著村民所說的“牛奶河”一路上山,當走到富盛鎮金溪村附近時,果然發現了一處非法廢礦物油桶拆解點。

鎖定汙染源後,越城區檢察院向環保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立即對此案立案查處。由於當時接連下雨,“牛奶河”的下游就是“抹茶小鎮”,為防止汙染進一步擴大,越城區檢察院又連發2份檢察建議,建議環保部門對汙染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進行處置,建議鎮政府會同環保部門採取有效控制措施,對轄區內類似情況進行排查。3份檢察建議接連發力,環保部門緊急立案,現場汙染得以控制。

同樣是圍繞著“水”,在嵊州,檢察機關發現,某水庫二級保護區內竟有垃圾填埋場。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下,相關職能部門重新選址建設。由點及面,紹興檢察機關對全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展開“拉網式”調查,保護紹興飲用水源安全。

固體廢物的違法處置、傾倒,也被納入紹興檢察機關的重點監督範圍。繼去年6月諸暨檢察建議“搬走”南泉嶺礦山萬餘噸造紙廢渣後,袍江工業區內面積4000多平方米、3米多高的工業垃圾被清理,新昌大山裡隱藏著的報廢機動車拆解回收點停止違法破拆……

去年7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以來,紹興檢察機關將環境公益訴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武器,共立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3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39份,提起公益訴訟1件,督促清除處理生活垃圾7200餘噸,督促回收和清理其他固體廢物18200餘噸,督促關停和整治垃圾填埋場2個,對跨區域傾倒工業固廢、形成黑色產業鏈的系列案及時啟動5件民事公益訴訟程序,為紹興的環境綜合治理融入了濃重的檢察力量。

創新模式修復生態創傷

今年夏天,諸暨市店口鎮店口社區的居民陳健鍇每天吃罷晚飯,都會到自家屋後的公園裡去散散步,困擾他和鄰居們多年的垃圾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樹青草、假山涼亭。老陳滿心舒暢:“有了前車之鑑,不會有人敢再來偷倒垃圾了!”

老陳家屋後原本沒有垃圾場,但因為這裡恰好位於紹興和杭州的交界處,一些渣土車司機便經常半夜裡來偷倒垃圾,附近的居民輪流看都看不住。大家沒想到,這個垃圾場竟會有朝一日變身公園!

去年3月,諸暨市檢察院聯合環保、公安等部門,對全市金屬加工企業開展大排查,8家將生產廢水直接外排的企業被立案查處,但受損的環境如何修復?

由於河流汙染很難針對性修復,諸暨市檢察院創新司法修復方式,選址店口社區居民陳健鍇屋後的這處垃圾丟棄點進行替代性修復,由8家汙染企業繳納115萬元損害賠償金建造生態警示公園,提醒人們保護環境,不要再重蹈覆轍。在此基礎上,諸暨市檢察院又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長效機制,這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替代性修復方式由此得名“諸暨模式”。

2017年1月16日,一起水汙染責任糾紛公益訴訟案在紹興市中級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這是全省第一例環境公益訴訟案,也是全國首例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環節轉入訴訟程序的環境公益訴訟案。法庭上,原告身邊兩位身著制服的檢察官,格外引人注意。他們是紹興市檢察院的檢察官,以“支持起訴人”的身份出庭支持公益訴訟,這在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尚未全國施行的當時也是首創。

2018年7月9日,由24名非法捕撈水產品者集體投放的129萬尾魚苗歡跳著由剡溪遊入大江,這是嵊州市檢察院今年最大規模的一次生態司法修復行動。讓違法捕撈者投放魚苗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這一做法也最早起源於紹興。兩年多來,紹興不僅將“司法+生態修復”廣泛運用於非法捕撈案件的辦理,還從保護水域生態平衡等角度與漁業等部門確定放流時間、地點、魚類品種等,科學合理修復水鄉的“水生態”。據統計,僅去年1年,紹興全市65名犯罪嫌疑人就放養魚苗377.5餘萬尾,起到了懲罰犯罪和修復生態的雙重效果。

誰汙染,誰修復;誰破壞,誰賠償。2016年以來,圍繞著水、生態和環境,紹興檢察機關將恢復性司法理念廣泛運用於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實踐,在辦案中創新性地探索出了多元化生態環境司法修復機制,為紹興生態發展撐起了強大保護傘。

縱深推進生態環保檢察

最近這段時間酷暑難當,但紹興市檢察院公益訴訟部副主任邵娟英還是會隔三岔五去一趟紹興市治水辦(河湖長辦)。今年6月紹興市檢察院派駐該市治水辦檢察官聯絡室成立後,作為派駐檢察官參與治水辦成員單位環境督促專項督查、瞭解水資源水生態等執法檢查情況……這些已經成了邵娟英的工作日常。

不僅是設立檢察官聯絡室,也不僅是治水。早在2016年3月,紹興市檢察院就把“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檢察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檢察長掛帥,11個部門負責人參與,一手抓檢察機關內設職能部門以及市縣兩級檢察院在環保檢察上的整體推進、一體運行;一手構建檢察機關與環保部門深度融合、互動協作框架,推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整治,建立生態環境公益調查和檢察提前介入、生態環境司法修復補償等制度,強化生態環境領域的行政執法監督、立案監督、訴訟監督,構建起督政、督案、督審於一體的“三督”法律監督模式。

去年7月公益訴訟制度全面施行後,紹興市檢察院還和環保、市場監管、審計等部門加強聯動,出臺加強辦案協作、案件通報、落實反饋等機制,進一步深化信息共享、同步介入、配合協作,全方位拓展檢察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覆蓋面。

以司法守護紹興水清岸綠、天藍氣淨,兩年多來,紹興檢察機關不斷深化生態環保檢察工作,共批捕、起訴汙染環境、非法採礦等生態環境領域刑事犯罪547件959人,督促補植各類樹木2300餘株,復綠、復墾被損林地、土地109餘畝,責成6家涉案企業交納生態環境損害金共計145餘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