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推薦理由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

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書

學術與社會價值並重的不朽著作

創作背景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官員,在民間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關於老子有許多神話般的傳說,宋代的《太平廣記》在第一卷的卷首就著重介紹了他:傳說,他的母親懷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稱老子;又說,他的母親在李樹下生育老子,生下來即會說話,指李樹道:“以此為我姓。”傳說雖然虛妄,卻反映了老子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由於老子學識淵博,聲望顯著,孔子曾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並表達了對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讚賞。

老子·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春秋末期,周王室趨於衰微,且內亂不斷,老子有心歸隱,跨青牛遠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著書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為《老子》。現代學者認為,此書並非全是老子手定,而是由戰國前期道家學派編纂而成。

全文解讀

《老子》一書共81章,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為《德經》,總稱《道德經》。無論在中國的哲學、政治、軍事、管理、宗教、文學、倫理等諸多領域,此書都可稱得上經典名作。它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無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萬物的根本;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無形物。他的這一思想,衝破天帝造眾生的神論觀點,在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首創。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貴身自養,攝生修行;二是柔弱不爭,致虛守靜。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論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既然身體能與天下並重,那麼怎樣貴身愛身呢?老子認為,首先應擯除五色、五音、五味這些物慾享樂,然後注意攝生,見樸抱素,加強個人修養。後者是老子反覆強調的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體現了一種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的人生哲學。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張就是“無為”,這是他認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則。他倡導順應民心,符合天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國,若烹小鮮”,消除一己之心,使民眾安居樂業,實現無為而治,達到“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還有許多戰爭論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軍事家奉行的準則。

老子·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名家點評

《老子》和《莊子》的神秘主義要比其他任何東方書籍更使我感興趣。——美國作家奧尼爾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皆原於道德之言,而老子深遠矣。 ——中國文學家司馬遷

我國古代的哲理散文,當以《老子》、《論語》為最早,此二書出,在中國的文化界,才有所謂私人著述的作品。 ——中國文學史家劉大傑

深遠影響

《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中國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國時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都受到過《老子》的影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並滲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蕭何、曹參在治國時,“鎮以無為,從民之慾而不擾亂”(《漢書·刑法志》)。東漢末年,道教奉老子為教主,視《道德經》為經典。魏晉時期,玄學昌盛,在朝的玄學家注重《老子》的無為而治,在野的玄學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說,《老子》的思想成為抒發政治主張、抨擊現實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稱為老子後裔,為之立廟,唐太宗採用“無為而治”為興國方針,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將《老子》開為貢舉策試的經典之一,並親身為它作注。宋代帝王對道教情有獨鍾,宋真宗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為太學及地方學校的課本。這一時期,《老子》的思想對理學也有所滲透,並影響甚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每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無一例外地採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治國理念,即內在的、起領導作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理想。在漢末三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和以釋迦如來為代表的佛教在中國開始了漫長的相互促進與融合。這種促進和融合對中國政治、文學、宗教、思想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三教合一成為眾多政治家、藝術家研究與表現的題材。圖中老子欲從孔子懷中接過活潑而年幼的佛祖。 《老子》的影響不僅時間久,歷史長,而且領域廣、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開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條;在軍事方面,“以柔克剛”成為軍事家奉行的準則;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為本”是日本企業最基本的信條;在藝術方面,“道法自然”成為書法家、繪畫家、詩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學方面,《老子》精警凝練,處處閃爍著哲人的智慧,妙語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蘊涵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響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它也備受關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熱。《老子》被譯成多種文字,海外發行量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首,堪與《聖經》比肩。他的思想影響了諸如托爾斯泰、奧尼爾、海德格爾、愛因斯坦、湯川秀樹等世界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老子·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經典片段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曲則全,枉則有,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延伸閱讀

三國時魏國王弼的《老子注》是對《老子》的註釋,但他並不忠實原著,而是通過註釋發揮自己的思想。《老子注》是玄學的首章,是第一部系統地闡述玄學理論的著作,在玄學的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一代新的學說,開了一代新的學風。

老子·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