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升价稳助力中游板块强势,全球供应链优势初现

量升价稳助力中游板块强势,全球供应链优势初现

发改委2日出台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中,在电价方面上通过出台降成本措施支持相关环保行业发展,其中针对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免收容量电费的政策将延长至2025年。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

量升价稳助力中游板块强势,全球供应链优势初现

中游的电机、电控、电池构成了汽车的“动力总成”,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环节。电池主要是指动力电池系统,可以简单分为软件(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硬件两块,硬件主要指的是从单体电芯成组再到最后电池包的封装。单体电芯主要分为正负极、电解液、隔膜,这些都来源于原材料镍锂石墨等,这就是产业链的上游。电机指的是驱动电机系统,包含电机、减速器(代替传统燃油汽车的变速箱)、逆变器硬件以及电机控制系统,其向上也是原材料。从三电向下看,就是整车的应用领域以及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

就成本而言,电池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成本约为整车的40%,而电池中电解液又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电解液的质量与产量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制约电解液产能的是六氟磷酸锂,六氟磷酸锂又是由碳酸锂制成的。整个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电池环节以及相应的上游资源。

量升价稳助力中游板块强势,全球供应链优势初现

动力电池需求旺盛,价格承压,产业集中度。根据《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到2020年新兴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例证到1元/Wh金以下,由于2018年初动力电池价格大概处于1.5元/Wh金左右,预计未来3年降价50%左右。这种价格压力将向上游传到,企业在大规模扩产后,逐步会在量价之间寻找利润的平衡。不过,价格的矛盾首先将在动力电池厂中爆发,而上游原材料,将在需求的爆发之下,迎来量价齐升。

量升价稳助力中游板块强势,全球供应链优势初现

负极材料方面,受益于行业高景气,销量快速攀升,但毛利进一步压低。市场格局在2017年快速整合,龙头逐步垂直整合供应链,控制成本。人造石墨是主要负极材料,在负极中占比70%左右。由于人造石墨生产壁垒较低,各大厂商快速扩建新产能。不过,新增需求小于产能扩张,根据锂电网的统计,2017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在价格方面,受到上下游的共同挤压,受到焦类供给侧改革影响,材料成本上升,毛利率被进一步压低。

隔膜方面,优质企业放量,进口替代进行时。2017金年,锂电隔膜产量14.4亿平方米,相较2016增长33%,三年复合增速高达40%以上,保持较高增速。伴随三元锂电池应用增多与国产化的成功,湿法隔膜占比快速提高。根据GGII统计,2017年,湿法隔膜出货量达56%,超过干法隔膜。在市场格局方面,湿法隔膜企业快速投资扩产,逐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优质企业新增产能放量,将逐步替代国际高端产品,也将有利于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在价格方面,湿法隔膜目前依然维持较高毛利,大部分企业高于30%,但长期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锂电设备方面,电池扩产需求旺盛,设备逐步国产替代,盈利更为确定。随着动力电池需求迅速扩张,预计到2020年,电池装机量将维持40%的复合增速,依然将在未来两年拉动锂电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在行业方面,由于锂电设备的复杂性,细分较多,格局较为分散。一些龙头开始进行行业内部整合,提供整线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需求旺盛与政策支持之际,应更多关注市场龙头进行的垂直行业整合以及潜在技术革新为行业带来的可能技术颠覆。

建议关注当升科技(全球十大锂电巨头都是公司客户)、星源材质(LG动力电池干法隔膜唯一供应商,与松下、索尼、三星、AESC也有合作)、宁德时代(宝马、大众、戴勒姆动力电池供应商)、风华高科璞泰来。充电桩方面:特锐德(打造最大汽车充电网)、

中恒电气(国网充电桩招标主流供应商之一,位居网外民营企业第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