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国家农业研究投入与政策改革(七)

纪承名 韩一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1960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与其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一)

当今高收入国家农业研发的公共投入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增长,但最近实际有所下降。在1960年至2010年期间,这些国家的农业研发投入年度总额从39.3亿美元增加到184.9亿美元,但随后以2011年不变的购买力平价(PPP)美元计算,2013年下降到175.1亿美元。在个别国家的研究投入遵循不同的模式,但直到最近几年,总数一直增加。 2013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韩国拥有最大的公共(政府和大学)农业研发体系,每个国家的农业科技体系经费至少都有10亿美元。

政府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投入旨在支持这些国家的粮食和农业政策的各项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和东亚经历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政府大力干预农业部门。为扩大粮食生产,西欧国家利用贸易政策(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等措施支持农产品价格并加大了对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投入(Fennel,1997),而日本和韩国则实施土地改革,食品价格控制和农业进口壁垒,以及政府增加对农业研发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Hayami,1988; Kim和Lee,2004)。对于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传统食品出口国来说,增加农业研发投入是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收入并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Gardner,2002) 。中欧的中央计划经济体明显遵循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最初对农业征税以支持工业发展,大多数(波兰和南斯拉夫除外)强迫农场加入集体农庄(Pryor,1992; Wong和Ruttan,1986)。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们开始补贴农业,以增加其人口的食物供应,特别是肉类和动物产品(Anderson and Swinnen,2008)。中央计划经济体农业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扩大生产投入的使用;不太重视研发和提高生产力。

*本文翻译自美国农业部报告《Agricultur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Policy Reform in High-Income Countries》,不代表作者及本头条号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