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有人预测无人货架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大量资金涌入会导致市场极度扩张,但同时因为低门槛,缺少差异化,也很容易陷入

同样的烧钱大战,大战过后是否又是一地鸡毛?

最近,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多了一个办公室“小卖部”,这些货架上堆放着林林总总的零食,包括饮料、薯片、饼干、干果、蛋糕等各式各样的零食,每个商品上都贴着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就能完完成快捷支付。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马云万万没想到,辛苦布局线下超市,却被办公室无人货架上抢了风头。

1月5日午间消息,近日苏宁宣布旗下无人货架——苏宁小Biu正式在南京上线,计划本月底在南京内完成1000组货架的铺设。苏宁小店负责人透露,无人货架计划在2018年要完成5万组货架的铺设。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不经让人好奇,无人货架究竟是门什么样的生意?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随着“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烧的正旺,无人货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资本的新宠。小小的一个货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能切入到零售市场。

猩便利被曝所有三四线城市撤站

近日有知情人士在社交平台脉脉上爆料猩便利资金链断裂,所有三四线城市将撤站。该爆料称:“猩便利全国BD放假,同时开始给销售放假,货架停止补货,有石锤!”

此外,据猩便利某作战群中爆料:“因战略性收紧,决定要把全国所有的三、四线城市撤站。”并告知员工,接下来可以找下家或转岗,截止今天的薪资会正常结算,但是没有提成。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开业3个多月的猩便利上海天玥桥路店在近日被证实关店。对于猩便利二三线城市撤柜、资金链断裂这一说法,有知情人士透露,猩便利已经出现拖欠供应商货款情况,并且在各个城市库房断货情况十分严重,情况好的勉强也只能支撑到月底。两个月前招聘大批员工,目前已经有很多人离职。

对于门店的关闭,猩便利方面回应称,该门店的关闭属于猩便利迭代迁址,目前陆续有10家新门店正在上海落地。“猩便利的无人便利架和智能便利店的布局是一个整体,单店的选址、开业运营和迭代升级的决策,都是在大数据计算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单店的营业情况,也都是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加以考量的”。

而对于“资金链断裂,三四线城市将撤站”的消息,猩便利则给予否认。猩便利表示,上述传言不实,一些不实信息存在恶意扭曲夸大成分。补货方面,猩便利货架补货正常运转,部分货架根据后台数据分析进行模块化调整;关于资金链,猩便利业务发展一切正常,目前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上一轮3.8亿A1轮融资主要用于人才引进、鲜食研发、打造生鲜供应链、无人便利店的拓展和智能便利店的开发。

不过自从2017年6月份成立以来,猩便利一直负面消息缠身。

去年12月21日,猩便利宣布其办公室无人值守便利架上12小时产生的订单数已经突破100万大关。猩便利还表示已经成为及时便利行业中的第一家日订单破万的企业。

不过该消息随后遭到业内人士质疑。有行业人士表示,按照一个覆盖30-50人的货架计算,猩便利要想达到100万的订单,那货架数应该需要至少10万台。被指出百万订单水分多,疑似“官方刷单”只为找融资。

2017年年底,有媒体报道指出,猩便利要求其设备合作商澳柯玛公司停止之前商定采购的冷柜等电器的生产。“猩便利与澳柯玛签订两万台设备的合同,该合同首付款还未支付,将面临违约金处罚;该设备合作商还有1万台冷柜、2000多台热柜未交付给猩便利”。虽然该消息遭到了猩便利的否认,但澳柯玛公司并未对此作出表态。

对于猩便利的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忽略损耗和丢失的前提下,无人货柜单次补货成本及货物成本在400元左右,而单柜日收入则不超过100元,再算上公司的运营成本,渠道成本以及自助智能便利店的租金运营成本,毫无疑问,在短期内,猩便利是无法盈利的。

目前无人货架企业点位竞争激烈,头部公司烧钱抢占市场成为主流行为。猩便利是否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判断,但如果资金运营分配不好,出现资金紧张的可能性非常大。

公开信息显示,猩便利猩便利成立于2017年6月,是哦加哦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猩福(上海)有限公司合并后所成立的新零售领域品牌,主要业务为“无人值守便利架”和“智能自助便利店”,目前天使轮及A1轮融资约为5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猩便利无人便利架触点规模突破3万,智能自助便利店数量约为10家。

关于无人货架是否能盈利,业内争论不休。而回望无人货架过去一年的发展,或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办公室经济的新宠

无人货架,技术上很简单,贴一个支付二维码,一个货架(和冰箱),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等,不上锁(为主),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无人货架瞄准的“办公室经济”想要抢占下一个风口。

实际上苏宁算是做的比较晚的,自2015年横空出世以来,无人货架大受追捧。

在一、二线城市中,有近一亿的上班族,且以80、90后为主力人群,恰好是零食的主流消费群体。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一位办公室白领表示:“我现在早晨饿了或者来不及吃早饭,都会去货架上买吃的,吃点泡芙、薯片什么的,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确实,都市的年轻人早晨起床通常急急忙忙,来不及吃早餐。

另外,无人货架恰好赶上了移动支付爆发热潮,这种“自拿、自取、自觉付款”的新型消费模式很快蔓延开来,成为“办公室经济的新宠”,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

资本涌入,大战在即

无人货架的出现让零售巨头们猝不及防,谁能想到零售业还存在这样一块处女地?于是大佬们纷纷上船补票。

在苏宁之前,阿里、腾讯系每日优鲜便利购、猎豹、京东到家、顺丰等巨头玩家均已入局无人货架。

2017年12月29日,每日优鲜便利购宣布拆分独立运营,并已获得腾讯领投A轮、鼎晖领投B轮,A+B共计2亿美元融资;

12月19日,阿里联合美的集团推出“小卖柜”,正式进军无人货架领域;看似和无人货架八竿子打不着的猎豹移动,也在这一天确认布局无人货架,旗下“豹便利”从11月初开始运营,已铺设5000个点位;

京东到家无人智能柜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顺丰的无人货架项目“丰e足食”也在11月底宣布正式运营。

目前,已经有小e微店、老虎快购、果小美、哈米科技、猩便利、零食e家、领蛙、七只考拉等多家无人货架创业项目。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止今年9月,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5亿元。

低估了人性的贪婪,高估了白领的素质

有人预测无人货架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大量资金涌入会导致市场极度扩张,但同时因为低门槛,缺少差异化,也很容易陷入同样的烧钱大战,大战过后是否又是一地鸡毛?

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也将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

据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猩便利被曝撤站,无人货架的“一夜成名”和“一地鸡毛”

一家无人货架的创始人表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拿了东西却不付款,虽然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但也不见得就有多高的觉悟和素质。”

货损率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每天货架补货带来的人力成本也不低,在如此严峻的的情况下,无人货架这个创业项目很难实现盈利。

正如今天的共享单车一样,即便每天有千万辆ofo、摩拜在满街跑,投资人依旧在为流量变现而头疼。

互联网创业往往不能以传统商业的思维模式来实现变现,能否在这个不到一平米的小货架上玩出花样,这需要创业者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