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紅色火種守護者張人亞: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读史」红色火种守护者张人亚: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读史」红色火种守护者张人亚: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读史」红色火种守护者张人亚: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張靜泉(人亞)一九三二年後無音訊,見報速來信,知者請告。”1951年3月24日,一封尋人啟事刊登在《解放日報》上。這是一位老父親在苦苦尋覓著他的兒子,直到憾然離世他都不知兒子下落。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展廳裡,一本1920年9月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書章上寫有“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餘年的書報”。

北京,中央檔案館

,珍藏著一本《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的鉛印小冊子,它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獻。小冊子包含10個文件,以第一部《中國共產黨黨章》為最珍貴,封面蓋有收藏章:“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

兩本珍貴的文獻背後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人亞,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為保存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等黨的早期文獻作出了重要貢獻。

初心

1898年5月18日,張人亞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府鎮海縣泰邱鄉(今寧波北侖區霞浦街道)霞南村。父親張爵謙為他取名守和,字靜泉,人亞是他參加革命後改的名字。

幼時,張人亞在堂兄張晚荷主持的霞浦學堂就讀,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種子在張人亞心中逐漸萌發。

面對家中艱難的生活和日漸蒼老的父母,張人亞決心到外面“討生活”。到上海去,成為青年張人亞的重要選擇。

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有大小銀樓30餘家,在銀樓裡當學徒工的張人亞,目睹了當時“中國工商界的黑暗”。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922年,24歲的張人亞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上海最早也是僅有的幾名工人黨員之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舉行。在“二大”精神指引下,在黨領導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上海分部幫助下,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於1922年9月成立,張人亞出任俱樂部主任。隨後,張人亞領導工人開展了長達28天的罷工行動,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城市舉行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有過一段“喝洋墨水”的留學生涯。1924年10月,張人亞奉調赴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他白天上課學習,晚上站崗放哨,週末參加義務勞動。一些革命領袖的著作如《國家與革命》《資本論》等,張人亞愛不釋手、一讀再讀。

其間,他手書的個人及家庭情況彙報材料中,寫到他來學習的志願,吐露了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一個工具”的心聲。

做一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這就是張人亞的初心。從初心出發,他堅定不移地走在革命道路上,風雨兼程,矢志不渝。

信仰

1927年4月、7月,隨著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轟轟烈烈的中國大革命中途夭折,中國南部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全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1927年末,“白色恐怖”籠罩上海。在上海秘密從事革命工作的張人亞,平素喜歡看書,有意識地保留了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等重要物品。

這些珍貴的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隨時可能“暴露”。如何安置?思忖再三,張人亞作出決定:放到老家霞浦去!

1927年冬天的一個午後,帶著這些重要的文件、書刊,張人亞悄悄從上海坐船回到老家,將一大包東西交給父親張爵謙,叮囑父親一定要珍藏好。

在老家,父子倆完成了“使命”交接。幾天後,父親對外佯稱“不肖二兒子靜泉長期在外毫無音信,恐怕早已死了”,隨後在村東面的長山崗上,為張人亞修了一座墓穴,把張人亞託付的東西藏在裡面。

從此,老人家獨自守護著秘密,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仍不見張人亞回來,張爵謙在《解放日報》刊登尋人啟事尋找兒子,最終也毫無音訊。

年近耄耋的老人心中打定主意:“共產黨託我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張爵謙挖出墓穴、打開棺材,這批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終於在20多年後“重見天日”。1952年7月初,張人亞的弟弟張靜茂將部分文件、書報捐給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1959年,他又把其餘文物,連同珍藏的張人亞遺物,一併捐給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國家給的報酬,他分文未取。

危急關頭,張人亞首先想到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安危,他就像是一位紅色火種的守護者,用生命捍衛信仰,彰顯共產黨人的擔當。

本色

1929年,張人亞奉調去了蕪湖。蕪湖是當時中共安徽臨時省委所在地。張人亞在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在鱗次櫛比的店鋪中,他開了一間不起眼的金鋪,表面上是對外加工金銀、收購和出售金銀飾品,實際上是接收蘇區送來的金銀,設法兌換成現洋和鈔票,再交給上海的黨中央,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這是一項極其危險的“買賣”,每一次交易都充滿了未知數,但張人亞極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31年,張人亞被委以中共蕪湖中心縣委書記重任,領導安徽沿長江和皖南地區34個縣的黨的工作。在那裡,他開創了新的工作局面。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12月,張人亞被任命為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他來到中央蘇區,來到革命聖地。

1932年6月,張人亞任中華出版局局長兼總髮行部部長,兼任中央印刷局局長。在戰爭形勢下,張人亞領導中央印刷廠印刷了大量的書籍和報刊,使蘇區的出版事業充滿了蓬勃生機。

環境危險、條件艱苦、精神緊張、工作繁重,張人亞積勞成疾。1932年12月23日,他帶病從江西瑞金去福建長汀檢查工作。途中張人亞因病逝世,時年34歲。

1933年1月7日,《紅色中華》刊發悼文,沉痛悼念張人亞。悼文稱張人亞的逝世是“我們革命的損失,尤其是在粉碎敵人大舉進攻中失掉了一個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本色,也是張人亞畢生的信念。(作者:吳儲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