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爲何這兩樣不能借?

農夫也瘋狂


俗話說

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米衣可以亂借,柴鞋不能借。農村這方面的禁忌習俗還是挺多的,如果不知道其中的講究,很容易得罪人,特別是年輕人,很多風俗習慣都不知道,很容易得罪了別人自己矇在鼓裡。

先說個事,前些日子,住農人隔壁的阿姨,來看咱家的小寶寶(那時寶寶還沒滿月),封了一個紅包,還送了衣服啥的,衣服拿著是阿姨的孫女穿過的,說小孩穿了二手衣服,會很好帶,很聽話,總之,非常感謝有這麼好的鄰居,從這事來看,老一輩人都覺得穿過別人穿的衣服,會帶來好運。

這件事又有個小插曲,阿姨走了後,小兩口不懂村裡的習俗,等大人回來問起,當天就被帶去阿姨家登門賠罪,原因是沒滿月來看寶寶,要煮甜酒雞蛋,回去還要回禮一個2塊錢的小紅包……不然來的人會運勢差。

農村的這些習俗其實都沒有什麼根據,都是老思想,但所謂入鄉隨俗,瞭解終究是好的。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哪些能借,哪些不能借,哪些借了又不能還吧。


借米不借柴

記得應該是八九十年代,那時大米的產量遠沒有現在這麼高(感謝袁隆平院士),村裡家家戶戶少不了缺糧的情況,特別是冬天過後,早稻又還沒成熟,大家會互相借點米度過這段時間。而柴是不能借的,農村人講究進新房要挑著柴進,寓意進財,所以誰會借柴給你?

借衣不借鞋

借衣前面說過了,農村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會帶來好運。所以借衣就是借好運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鞋子是萬萬不能借的,為啥?鞋通邪,借鞋就是把邪氣借給別人,情侶最忌諱送鞋,意味著帶來邪氣。

借藥罐、借拐不能還

家裡誰有個病痛,要熬製中藥,少不了藥罐,藥罐極少數家裡會有,借了藥罐是萬萬不可以還的,還給人家意味著把疾病災難還給別人。借拐也是同樣的道理。



刀不能借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農村置辦酒席,廚師過來煮菜幫忙的,都會自己帶著刀,刀不能借,借刀發生點什麼事,借的人也脫不了干係。

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禁忌習俗,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原創不易,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一下,謝謝了。


農人說民俗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

農村人為人熱心,鄰里之間有啥東西不湊手互相借很平常,但有些東西是不會借的,是大家都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香火不借,柴火不借,鞋子也不借。至於為什麼會如此,阿兮以為有一下講究:

一、借米不借柴

在農村,偶爾家裡揭不開鍋借米,事關生命大事,農村人一般都會借的。畢竟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上天有好生之德,從另一個角度說,“狗急跳牆”,一個人在生死邊緣掙扎時,很容易走極端,能幫一定要幫。

可借柴就過分了。北方農村過去只靠柴禾取暖做飯的年代,勤快的農民誰不勤快地提前備下足夠全家燒一冬的柴禾,仔細剁好碼好,玉米棒和玉米秸稈、花生秸、芝麻柴等,也仔細收藏,準備冬日做引火草或粉碎喂大牲口。

阿兮記得,兒時夏秋季節很少燒整齊的柴禾,就燒一些碎草(樹葉、曬乾的青草、割的茅草、麥秸草等),何況秋天裡,漫山遍野都是野草和樹葉乾枝,只要人勤快燒的柴禾是不會缺的。家裡連燒火草都沒有,你說這啥人啊?除了懶漢就是無賴。

本著“救急不救窮”的原則,借米還成,借柴已觸及了農村人底線。再說了,

“柴”寓意“財”,從年初一煮餃子要燒芝麻柴就可看出,農村人非常在乎,是不會也不願把自家財運拱手送人的。

二、借衣不借鞋

在過去農村,大家都不富裕,誰家有事去別人家裡借件好些的衣服穿,也是常見。一般穿仔細些,等換回來時衣服兜裡給人壓上點東西表示謝意,也就是了。阿兮記得兒時跟母親去外婆村參加一個親戚婚禮,借村裡一個小夥伴的粉紅格子褲穿過,婚宴上得到的喜餅,一回家就壓在褲兜裡還給人家了。

鞋子不借的原因,是過去都是自家女人親手納鞋底做的布鞋,而農村都是土路,碎石路,費鞋。一下雨滿路泥濘,即使不下雨走路也一層塵土。你借了人家媳婦做的新鞋,出遠門走一天回來,新鞋早成了舊鞋破鞋,再還給人家誰心裡樂意?

在農村,“破鞋”還有一層寓意,指不守婦道的女人。人家借給你新鞋,你還人一雙破鞋,想啥好事?農村老話“寧試人家棺材,不試人家新鞋”,就是這個道理。

農村民諺俗語,都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是祖祖輩輩農村人在生產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與遵守的規則,在農村依然是習俗,代代傳承,不能單以迷 信歸類,要學會尊重。您家鄉有這樣的規矩嗎?您怎麼看待這些農村老話?

我是三農答主阿兮隨筆,謝謝您的關注、分享、點贊!

阿兮隨筆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的意思是說:寧可借米也不能借柴,寧可借衣服也沒有借鞋穿的!

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這句老話的話題,僅供參考:


一、“借米不借柴”的理解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把柴排到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

要知道,以前農村柴房旁邊就會有對方柴火的地方。記得小時候驢圈旁邊就多一大間堆放柴火的地方。那時候沒有煤氣爐,生火做飯都是燒火大鍋飯。記得一到下雨天就會做飯比較困難,因為有時候柴火準備不足,而外部的都被淋溼了,根本只冒煙不見火苗。像以前一些地方砍柴劈柴都是一天勞作的重要工作,要知道,沒有柴火估計連飯都做不了。

另外,柴與“財”諧音,也代表香火。這在傳統觀念裡,都是非常避諱借的。一旦借出的話,就會認為財氣流走,香火就會斷掉,可謂是十分禁忌的。

而且生活中往往是“救急不救窮”,米再生出來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柴火就不同了,只要勤勞隨時可以砍柴劈柴。因此,米則是可以的,因為有借有還,也可以丈量出多少來,而柴火就不能,也沒有換的。二、“借衣不借鞋”的理解

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穿人鞋”,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以前人們對於鞋子的重視,看的比棺材都重要。因為鞋的古音與“孩”非常相似,借鞋就等於把孩子過繼給別人了!另外,鞋子也有“破鞋”的意思,在過去農村就是土娼的意思,因此對於土娼者來說,遇到窮困揭短的時候,就會只借衣服不會借鞋的,生怕別人把自己當成“破鞋”。所以說,借鞋在古人看來,反正是不好的寓意。

而在現在看來也是相當禁忌的!畢竟腳上的穴位很多,一旦得腳氣等就會帶來不好的病災,得不償失。另外,過去的鞋子比較簡單,就是用草類編織而成,非常簡單,沒有理由借別人的。而衣服就沒有那麼多禁忌了!一般還回來洗洗就可以了!


龍百曉生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這兩句話反映了農村人為人處世的態度,短短的兩句話,裡面學問很多。

借米不借柴,農村人以前生活比較困難,大家都不富裕,糧食供應短缺,如果誰家斷糧了,那麼互相借點糧食來活命,是常見的事情,只要是家裡還有些餘糧的話,互相幫襯下,共度難關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所以米也就是糧食可以借。但是燒飯的用的柴火,農村遍地都是,隨便上山撿一些,也可以滿足燒火做飯之用,如果這個家連柴火都沒有了,那麼證明這家人是特別的懶。連柴火也缺的農村人不幫助也罷。

借衣不借鞋,同樣的道理,人們經濟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家裡衣服缺少,需要外出辦事或自己有重大事情的時候,向鄰居借件衣服這也說的過去,畢竟缺吃少穿的年代,做件衣服是很大的開銷。但是鞋這個東西,特別是農村人就地取材,用草繩、蒲草就可以編織出一副鞋,如果一個家庭連這個也需要接的話,那證明這家農村人是特別懶惰的。

在這裡,兩句俗語用不借柴,不借鞋兩種態度反應出了農村人的為人處世態度。在農村你可以因為各種外在因素導致貧窮,這樣沒人笑話你,但是要是你比較懶惰的話,連最基本動動手就可以獲得的生活物品都確失的話,則會讓人看不起。

其實再有從另一個方面去解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柴同財,所以借柴等同於借財,人們當然不願意借了,同理自己的鞋被借出去,人家誰也不願意穿舊鞋,穿破鞋的意思。所以柴和鞋不能外借。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

農村俗語可謂是包含了社會百態,各種人情世故。對於咱們農村人借東西也是相當有講究的:有的隨時可借,甚至借了還不需要還。有的東西借的時候要分場合,有的東西就算磨破嘴皮人家也不能借。正所謂“借米借衣張口就給,借柴借鞋免開尊口

借米不借柴

一點菌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裡臨時斷糧了是常有的事。這時候,只要隨便向左鄰右舍都能借到當天的糧食。同理,有時候鄰居恰巧糧食告罄時,我們家也是會很自然的借給他們。

但是,借柴在農村可謂是新鮮事。很多外地打工回家過年的老鄉,向別人買柴倒是很常見,甚至偷別人家的陳柴也偶有聽說。但是,從沒有聽過向村裡老鄉借柴的事情。當然,就算是厚著臉皮張嘴向鄰居借柴,鄰居肯定也不能夠同意。為什麼呢?

①柴讀音通“財”,淳樸的農村人認為把柴借給別人相當於把“財”給別人了。②農村最不缺的就是柴火,連柴火都要借的人家只能說明這家人懶,做事沒有計劃。而這類人恰是勤勞的農民朋友最痛恨的,所以就算是打感情牌可能也難以借到柴。

在這裡,一點菌再分享一個我們當地的風俗:在以前,我們閩北農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了,做齋飯的柴火是要由“天子”(抬棺的青壯年男人,一般由村裡人選出)臨時準備的。為了能夠省事和找到乾柴,“天子們”一般會去偷村裡人的陳柴。後來,演變成如果有人家的柴火被偷了,主家的婦人就會在村口扯開嗓子大罵:“誰家偷我的柴火去埋人嘞”(罵人的話,意思是詛咒偷柴的人家中有人亡故)。

借衣不借鞋

同樣的道理。在閩北農村,小孩出生後還保留著穿百家衣的習俗。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出生以後,家裡的女主人會向鄰居們要舊衣服,然後縫好補好就變成了百家衣。聽說穿百家衣長大的孩子更能健康成長,不易沾染邪氣。

所以,借衣服是很常見的事。現在有些年輕女生,甚至有換衣服穿得習慣,這樣各自買一套衣服就能穿兩套不同款式的衣服。

為什麼又不借鞋呢?首先,鞋子穿在腳上,屬於易損耗品。可能借給別人穿一次就壞了,容易引起爭端;其次,很多朋友有腳氣,被有腳氣的朋友穿過的鞋子確實讓人難以接受;接著,農村有句話叫做“搞破鞋”(泛指一些有不正當行為的男女),絕對是相當曖昧的貶義詞。

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我是一點三農。感謝閱讀,期待你的關注。文章如有不對或不妥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一點三農


農村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什麼這兩樣不能借?

生活中,誰的家裡也不會什麼東西都齊全,向別人借東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農村,向左右鄰里借東西,再正常不過了。那麼為什麼農村還會留下“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的俗語呢?這句話什麼意思?下面山村梅花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一下借米。過去家裡都有糧食不夠吃的時候,鄰居之間借點米糧也都會痛快地借給。因為沒有糧食吃,人會餓壞,甚至會餓死的。因此,親戚、鄰居家都會借給,為的是救命。而借柴,尤其是在農村,只要勤快,到山上就能拾回燒柴,因此,借柴的人只能說明他懶得出奇,人們肯定不會借。再說農村人把“柴”與“財”諧音相聯繫,不願意把“財”借給別人。所以有著“借米不借柴”的說法。


再說借衣。以前農村家裡普通比較窮,有時候幾年才能置買上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破舊還行,要走親戚,那可得穿件好的衣服,不然會被親戚朋友笑話的。因此借件衣服,人們都會痛快地借給。但是借鞋,那就不行了。原因有二:一是過去農村婦女都會利用破衣服打成闕子,納鞋底,自己做鞋,如果要向別人借鞋,說明家裡的女人懶、拙。二是人的腳大小不一樣,穿著不合適。因此,人們都不外借鞋,一般也不會向別人借鞋,那是會被笑話的。



以上是山村梅花對問題的解答,農村俗語雖然簡單易懂,但含有一定的做人的道理。


山村梅花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不得不說農村人民還是非常有智慧的。你看這麼簡單樸素的一句話,裡邊卻蘊藏這深刻的道理。

先說,“借米不借柴”吧,我的第一反應及時“救急不救窮”,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認為的呢!

有道是,巧婦難無米之炊!在日常的生活裡,米的作用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以前人們糧食短缺的年代,米就是救命的糧食,是應急的東西。

農村土地多,野生樹木還有種的糧食產生的秸稈到處都是,平日裡隨便收收都燒不完。因此,借人家柴火的人一般都是懶漢,這種人借不得。

如果你覺得借柴火的很可憐,想借給他,最好就不要開這個頭。如果你當了這個好人——開了這個頭,那麼意味著你以後也要給他。有句話說,“一碗米養恩人,一旦米養仇人”,就是這個理。

“借衣不借鞋”,一般情況下衣服穿髒了可以洗洗,只要洗乾淨了,跟上一次的不會有太大差別,而鞋子要是穿了就容易髒,尤其是以前的布鞋,洗了之後很容易舊。你想想,如果別人借了你的鞋子,穿髒了你願意嗎?



鮮農場


在人們生活中,向別人借東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農村,向左右鄰里借東西,再正常不過了。小時候,家裡窮,小編的父親,借米借鹽都借到別的村去了。雖然在農村借東西很正常,但是老一輩的人,卻留下了這樣一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那這話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其中的道理何在?

我們先來談談借米不借柴這句話吧,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你可以向你的左右鄰里借米,但是你不能向他們借柴。為何呢?柴的諧音是財,借柴,意味著把別人的財運借走了。在古代,古人對這些很忌諱的,所以才有這樣一說。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柴米油鹽醬醋茶,當時小編還不明白,為何他們會把柴放在第一位呢?現在想想,柴,它指的就是“財”,而財運又是人們最看重的東西,因此柴自然也就放在第一位看,這裡的道理農民都深知。

另外,柴這樣東西,借出去之後,到時候怎麼還呢?在古代,沒有什麼來丈量柴的多少,還柴的時候成了一大問題,所以農民是能不借柴就不借柴。而米就不一樣了,米的多少是可以丈量的。有過砍柴經歷的朋友就深有體會,柴的話,什麼時候,都可以弄到手,至於米的話,就要等待收穫的季節了。

再來看看借衣不借鞋,這句話的意思。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瞭。就是說,你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別人穿,但是卻不能把自己的鞋子借給別人穿。這有什麼講究呢?

鞋與孩同音,所以借鞋意味著借孩子,這樣的寓意很不好,所以古人也很忌諱借鞋。其實,不止這一句話,凸顯了鞋子的重要性。在農村還有一句俗語,也凸顯了鞋子的重要性,這句俗語就是:“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其實不借鞋子給別人穿,除了有這樣的寓意之外,還有現實生活的寫照。都知道,那時候的醫療水平比較低,有些人會有腳氣病,這是一種傳染性強的疾病。倘若鞋子借給別人穿了,之後自己染上了腳氣病,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至於衣服的話,就完全不一樣了,衣服借給別人之後,別人穿了,還回來,洗一遍又可以繼續穿。關於農村的這些俗語,真不要小瞧它們,還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那是古人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農村中,其實還有很多俗語,聽聽也很有意思。


村樸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不是俗話,而是農村老人總結下來的經驗。

以前,困難時期,家家都有揭不開鍋的時候,家裡來客人啦,措手不及,左鄰右舍,借點米,借點面,都屬正常。而借柴,就說不下去了。農村人,勤快,一空閒下來就四處往回找柴(財)。高梁,玉米秸稈,棉花技杆,地下的野草,樹葉子。用一種扒子,摟成一堆,用口袋或蘢筐裝回去,再打成捆,一冬天的柴火都要準備好。如果連柴都要借,可見此人懶到什的程度。別說不借,他也不敢張這個口。

至於說借衣不借鞋。以前和現在不一樣,家家都是自己母親給做的布鞋,那可不容易,裱褙子,搓麻繩,一針一線納底子。老母親為丈夫,為兒子做一雙新鞋那可是在用心血在做。鞋是絕對不會借出去的。

還有一樣,種莊稼時,問別人家借的籽種,等收回後那是一定要還回去的,籽種不留別人家。



用戶5894663192


首先,柴即財,不借!

其次,鞋,借給別人後就是“破鞋”,不借!



但是,在以前的農村,生活條件艱苦,多有家裡揭不開鍋的情況,會出現借米借糧的常事,可以理解的,有時借了後還的時候會稍微多還一個,正是這樣互幫互助,才度過了以前的艱苦歲月;

同時,同樣由於生活條件差,缺衣少穿,衣服通常都是大的穿不了小的穿,一輩傳一輩;有時,去親戚家吃酒,沒有好衣服,就會去借衣服穿,穿完回來,都會在兜裡揣上喜糖,小紅包之類的,還給別人!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這些約定俗成的老傳統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