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2-6岁儿童科学素养课》的共读计划整整停更1个月了,好几个朋友留言问情况,到底谁给我们的勇气随意停更?对不起,我们任性了一把......

作为无广告、不卖货、零推销的公众号,我们有本职工作忙到鸡飞狗跳的时候,有着n多更新课程的想法但因缺场地、缺资金的尴尬,更有看到阅读量低到谷底的郁闷......于是,我们停下来歇歇脚、喘口气,自动过滤各种想方设法点燃奋斗基因的鸡汤文章,任性的放松放松......

可是随着暑假的临近,各类培训机构放大招,各种各样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产品层出不穷,突然,专职产鸡血的神经被激活了,举着大棒追问:真的还要继续躲懒,以后把娃丢给机构去追抢跑大军吗?

no no no......

感谢各类培训机构的轮番轰炸,给了我们恢复更新的动力!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本期的更新主要针对第三章第四节(数数、测量和数学)+第五节(记录和保存),用一个话题就能把两节内容串起来——怎么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做整合?

做整合前,先来消化下书中原文:

关于“数数、测量和数学”这节,书中值得画重点的观点及案例有:

观点:一般来说,早教课堂中与数学相关的活动经常是,让儿童完成一张表,根据图中物体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连起来。然而,在科学情境中运用数学思维可以让教师把更有意义的数学只是带入课堂,这也可以让儿童在其中使用数学思维,而不只是机械地数数。

案例1:活动3.2——宝宝每天预测苹果里的种子数量,再通过数数检验自己的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宝宝的估算技能可以提高。表现为,刚开始估算的数目会不切实际,比如“100个”,但是有经验后,估算就更加准确,比如“6个”。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宝宝的预估能力来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比如,设计加法、减法和数数的任务。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案例2:和宝宝聊“什么种类的植物里有种子”,引入木瓜,宝宝先是预测种子数量,再是数半边木瓜里的种子数,老师再介绍这个数字的2倍很可能是整体数量。在这个情境中,宝宝可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是解决日常问题的重要工具。

案例3:对贝壳按大小、颜色分类后,做一张简单的图表,再比较数量。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观察宝宝对数学的理解。比如,有的指出表中最短的一行像“一座房子”,位于中间的像“竖着几个尖尖的教堂”,最长的则是“一座摩天大楼”。说明这个宝宝注意到这个图表是按照数量多少排列起来的,进而根据这个做了类比。有的宝宝在观察松果的活动中,按大小分成了松果宝宝、松果妈妈和松果爸爸。说明了宝宝对松果尺寸大小进行了排列,并进行了类比。

案例4:在活动中引导宝宝有目的地应用测量工具。比如,比较自己和朋友的身高、追踪记录太阳花的生长高度。专栏3.6提到,书中介绍网纹蟒的平均长度是9.735米。为了让宝宝了解9.735米这个数字的意义,老师让孩子挨个躺下来并排出和9.735米一样的长度,通过把传统的测量工具与宝宝的身高(宝宝更为熟悉的测量单位)联系起来,宝宝的兴趣才被激发起来。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关于“记录和保存”这节,书中值得画重点的观点及案例有:

观点:科学是需要阅读和写作的。

案例1:与绘本结合。比如《女皇和蚕》一书与“改变与变形”的生命循环主题相关,可以做养蚕宝宝的活动,通过照相、画画记录蚕的变化,用图表记录蚕蛹需要的天数,做一本关于蚕宝宝生命周期的记录册。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案例2:将观察的物品画下来,形成科学日记。宝宝开始关注眼前的实物并开始关注其细节时,画画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要注意的是,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展步调。起初看起来像是乱涂一气,可以尝试让宝宝描述自己的记录,了解宝宝的目标和想法。通过科学日记,可以评价宝宝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可以通过提问和宝宝聊ta的日记,比如:“关于那个,你有很多想说的,我可以把它们记在你的画旁吗?”经过一段时间,一些宝宝开始自己记日记。使用日期戳可以让宝宝看到做过的活动,并预测未来,通过日期戳的变化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即使2-3岁的宝宝也可以参与记录活动。比如,使用观察—预测—检验表,宝宝可以通过画画来记录对简单物体的观察,参与制作班级清单和图表。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小结:要想做好整合,要在情境上下功夫,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有意义学习。产生意义的关键是与宝宝的已知相关联,与宝宝的兴趣点相关联。

举个例子

陶陶之前读过《what has these feet》,能认30以内的数字,最近喜欢玩角色扮演。于是,围绕“脚印”这个话题,我带着陶陶做了这些活动:

1.回顾《what has these feet》玩分类:熟悉看脚印猜动物的情节,并给动物分类。他自己提出的分类标准有:(有脚/无脚)(有两只脚/有四只脚),我补充的分类:(吃草的/吃肉的)(生活在海里的/在陆地上的)。分类后拿积木计数做统计。

接着,我问他:那我们两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呢?要不要画一画?陶陶很爽快的说好,自己找来纸和笔。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2.画一画我俩的脚丫,比一比长短:看他自己画的实在太宽了,我就帮他重新描了个边。他对尺子已经比较熟悉了,能说出我的脚长25cm,他的脚长16cm。然后我的这个问题抓住了他的兴趣点:你觉得自己的小手臂和脚丫,哪个长?

他对把这两种放在一起比较没有什么概念,就乱猜。一会说一样长,一会说脚丫长。我追问,那怎么比一比呢?

他想到的办法是直接把手臂放到纸上去比较。我就帮着他在纸上又画了一下,让他继续测量。测量发现两者一样长,感觉有点兴奋。

我便引导他把脚丫直接放到小手臂上比一比,是不是确实一样长。

他发现确实如此,对自己的发现格外兴奋,嚷着说还要再量一次。

于是,我就随他又测了一会才结束。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3.制作手工,玩角色扮演:分级阅读绘本里有老虎、大象、鸭子、鲨鱼,我们计划本周做点纸片脚印,编故事玩角色扮演。

——over——

你计划怎么做整合?

扫码进入小打卡看更多idea

理论视角回顾

共读活动流程

  1. 环节一:领读人在荔枝微课上讲自己的读书心得。


  2. 环节二:非领读人用小打卡程序打卡分享实践思考。


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问题

但是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

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呢?

或许,

终身学习能力是种靠谱的选项!

为未来而教,为生活而学!

分享有价值的育儿知识与经验。

Be a life-long learner.

共读计划2.0|这样做整合,生活里处处是学习机会!(第3章第4、5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