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付集團收購華平股份20倍槓桿疑斷裂,資金源或涉互金自融

智付集團收購華平股份20倍槓桿疑斷裂,資金源或涉互金自融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但這位哲學大師似乎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槓桿必須足夠結實!

如果用一個不太結實的槓桿去撬地球,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地球沒撬動,反而因用力過猛槓桿斷裂反噬其身,把自己的腰給閃了!

不信,問問智付集團去?這家大玩P2P和互聯網金融的公司,去年底操著一根巨長無比的槓桿收購了創業板公司華平股份的控制權,但由於未完成尾款的支付而被交易對手方劉氏家族告上了法庭,其先前接手的全部華平股份持股也因此被法院悉數凍結。

分析人士指出,接盤俠智付集團之所以未能支付剩餘交易對價,很可能與其背後超高的債務融資槓桿引發的資金鍊緊張有關。據財報研究院推斷,當初智付集團收購華平股份時所動用的資金槓桿倍數,很可能超過20倍。而且,更可疑的是,智付集團的P2P、互聯網金融背景,也不免讓外界對其完成這起收購的槓桿資金的真正來源充滿遐想……

內訌剛結束新老實控人官司又開打

華平股份昨日午間突然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智匯科技的全部持股已遭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凍結,凍結的原因與智匯科技和公司前實際控制人劉氏家族之間的股權轉讓糾紛有關。公告顯示,在這起涉及華平股份實際控制權轉移的交易中,作為受讓方的智匯科技目前只向劉家支付了協議對價一半的價款。

據悉,去年12月15日,劉氏家族與智匯科技簽署了華平股份控制權轉讓協議,智匯科技以每股11元的價格,溢價約50%吞下了劉氏家族持有的13.52%的華平股份股票,整個交易總對價為8.07億元;與此同時,劉氏家族將其所持有的剩餘4.77%的華平股份投票權也一併委託給智匯科技,交易完成後,後者將成為華平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並取得公司實際控制權。

按照雙方的交易協議,整個付款過程分四步走:第一步,協議簽署後5個工作日內,智匯科技向劉家支付3000萬元作為預付款;第二步,相關股票過戶完成後,智匯科技立即將劉家支付3.74億元;第三步,由智匯科技提名的10名董、監事完全替代代表劉家的原有10個董、監事席位並順利通過股東大會後3個工作日內,智匯科技再支付1億元;第四步,剩餘的3.03億元協議對價,將在智匯科技提名的10名董、監成員全面接管華平股份的董、監事會後且最遲不晚於標的股權過戶後50日內一次性支付。

問題出在了第三步,由於上述交易並未取得華平股份第二大股東熊模昌(持股比例約為9.8%)的支持,熊模昌在新老實控人按照交易協議實施董、監事會換血(由智匯科技提名的董、監事全面替代劉家現在公司任職的董、監事)之際,突然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要求自己提名的人選進入公司董、監事會,導致華平股份的董、監會控制權交接存在風險而無法推進。隨後,雙方圍繞著華平股股份董、監事會控制權的爭奪大打出手,雙方陣營在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上互相否決對方提出的董、監事人選,直到5月17日熊模昌宣佈退出,華平股份的這場持續數月的股東內訌才宣告結束。

上市公司控制權歸屬再起懸念

這場新老實控人之間的官司最大的看點在於,故事最後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戲劇性結局:劉氏家族理論上有可能原封不動地收回此前轉讓出去的全部持股,甚至還可能多帶回來一點“嫁妝”,而智匯科技先前付出的所有轉讓對價,則被劉家悉數笑納,概不奉還。

公開資料顯示,由於雙方之間的交易進行到協議付款流程的第三步時即因股東內訌而被耽擱,因此智匯科技實際只履行了前兩步的付款義務,即股票雖然已經過戶給了智匯科技,但劉家目前只收到了4.04億元的對價,第三步和第四步合計的剩餘4.03億元對價的支付並未最終履行,這也是引發本起訴訟的直接原因。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如果說交易前期雙方之間的付款協議沒能順利如期執行,主要是受到股東內訌的影響的話,那麼在異議股東熊模昌5月17日退出後,從法律意義上來講,這起交易的履約應該不存在其它障礙了,且在股東內訌停息後至今雙方至少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去完成法定的董、監事會和股東大會程序,時間上是完全夠用的,雙方理應迅速交割,財、權兩清才對,為何後面又會橫生枝節?

分析人士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在於,由於股東內訌,華平股份持續暴跌,截至昨日收盤,其股價已經跌至3.74元每股,離當時11元每股的協議對價相去甚遠,如今智匯科技手中持有的8269萬股(包括當初受讓的部分和後來在股東內訌中為加強控制權而增持的部分)華平股份市值才只有3.09億元——這一市值已經低於智匯科技需要支付的剩餘4.03億元對價了,因此理論上智匯科技存在毀約的可能。

在財報研究院看來,雙方之間訴訟的最大爭議點或許在於協議付款流程的第三步,即在智匯科技提名的10名人選順利接管華平股份董、監會後,智匯科技才會履行付款義務。不過,直到現在,華平股份的董、監會換血仍未100%完成(只更換了部分,且在異議股東退出之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雙方仍未完成這一換血,具體原因未知),這似乎給智匯科技拒絕履約提供了藉口。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公開資料有限,外界對於這場官司的勝負還不好判斷,但如果是劉家勝出且智匯科技仍不付款的話,以當前華平股份的股價來分析,劉家不僅很可能將完整回收當初轉讓出去的股票,甚至可能還會額外得到一筆不菲的“嫁妝”(智匯科技後來增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智匯科技前期支付給劉家的4.04億元的交易對價,也將打水漂!

疑似禍起接盤俠20倍超高資金槓桿

不過,在財報研究院看來,讓智匯科技與劉家之間這起交易陷入當前局面的,很可能不是華平股份股價的下跌,而可能是作為接盤俠的智付集團(智匯科技的100%控股股東)超高的槓桿導致其資金鍊出現問題所致。

“理論上來講,智匯科技當時願意溢價50%收購華平股份控制權,就代表其對華平股份控制權志在必得,而且是不惜代價,該公司不大可能在已經付了超過4億元對價的情況下,放棄收購任由已經付出的4億元打水漂。”北京一資深私募人士說,“對於智付集團來說,繼續支付對價完成收購雖然意味著賬面上會暫時吃虧,但放棄收購就此退出只會造成更大的且永久性的損失,因此智匯科技更為合理的做法應該是硬著頭皮完成收購,這樣才能減少損失,將來也才有翻盤的機會。”

據悉,智匯科技成立於2017年8月,在與劉家進行上述交易前,智匯科技並未有實質業務,因此實際上智匯科技只是其控股股東深圳智付集團為了完成這起收購而專門設立的全資控股殼公司,這起交易的實際接盤俠應為智付集團。

不過,高度可疑的是,財報研究院注意到,智付集團在這起收購啟動前的2017年9月底,其總資產雖然高達26.23億元,但其淨資產卻只有1.11億元——從這兩項數據似乎可以推測,智付集團收購華平股份控制權的資金很可能帶著極高的債務融資槓桿,且這個槓桿比例有可能超過了20倍。

“如果智付集團真的動用瞭如此驚人的債務融資槓桿去收購華平股份的話,那麼在華平股份股價持續暴跌的大背景下,其資金鍊風險將會十分巨大,隨時都可能發生債務融資到期資金鍊斷裂風險,而一旦其資金鍊出了問題,自然就難以支付剩餘的對價。”上述私募人士說。

由智付集團超高槓杆收購華平股份而引出的另一個新問題在於:智付集團的這些槓桿資金到底來自哪裡?它與智付集團旗下P2P、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資金池業務是否存在某種不能見光的關聯?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05年的智付集團全稱為智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其旗下核心業務包括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金融,尤其是其旗下的互金平臺“智融會”涉及資金池業務。“智融會”官網首頁的醒目位置打出了“註冊送大禮包,‘智融會’約定年化收益率10%-15%”的廣告。據“智融會”官網介紹,“智融會”平臺目前出借總額高達30.17億元,累計賺取收益5836.97萬元。

截至目前,智付集團並未沒有詳細交待收購華平股份的最終資金來源或其詳細融資細節,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雖無證據證明智付集團收購華平股份的高槓杆資金與其旗下的資金池業務有關,但智付集團本身深厚的互金背景和龐雜的業務也不得不讓外界對其超高槓杆背後的資金真實來源充滿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29日就有公開報道顯示,智付集團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智付支付”因為違法外匯支付問題被央行外管局處以4200萬元的鉅額罰款,這一罰款金額,對於去年9月時淨資產只有1.1億元的智付集團的資金鍊來說無疑是一記異常沉重的打擊,而且由此對該公司其它互金業務產生的震懾作用恐怕難以估量,此舉不排除會影響智付集團旗下的資金池業務的開展,令平臺的資金來源受到限制,尤其是在當前互金平臺炸雷頻爆、平臺方和借款方紛紛跑路的大背景下,“智融會”的資金池來源和可持續性多少會受到整體市場環境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