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提到机构的经济学家,除了传统学者之外,一般人反应的往往是券商、投行、高校等机构之中的这类经济学家,比如高盛某经济学家发表了预测经济发展的观点,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解读经济政策。但今天,经济学家已经不再是这些投资与研究机构的专属,科技企业也掀起了招聘经济学家的热潮。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科技公司迎来自己的首席经济学家

比如Google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曾经是著名的微观经济学家,于 2002 年以兼职身份加入 Google,很快就成为正式员工。他帮助细化了 Google 的 AdWords 市场,让广告商通过竞价将他们的广告根据用户输入 Google 搜索引擎的单词显示在搜索页面上。

在中国2017年底,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被挖去恒大集团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副总裁待遇,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向研究,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相关分析报告。税前年薪达1500万,成为热门话题。

而在今天的2018年7月26日,京东金融正式宣布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原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加盟的消息,成功地将一名世界级宏观经济学家招入麾下。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沈建光

沈建光将出任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在继续专注于全球与中国经济研究的同时,服务于京东金融的战略布局,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分析与决策参考。

沈建光拥有丰富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与货币政策部门任职经历,是首个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负责亚太经济预测和分析,对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此外,沈建光博士也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顾问。

据京东金融透露,沈建光博士渊博的学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京东金融的人才价值观十分吻合,他的加入是京东金融近来招揽高端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加入京东金融之后,沈建光博士将继续专注于全球与中国经济研究,相信他能够做出更多具有前瞻性与洞察力的分析,为国家政策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经济学家加入企业更能把握宏观

目前金融科技行业处于换挡期,在京东金融的转型期的大幕下,世界级首席经济学家的到来,将给京东金融海外布局的规划,宏观经济的把控起到重要的助力。并且在京东金融从1.0到2.0的转型期进行把舵,对其定位B端目标客户产生影响。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成就英雄企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能够成大器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有意无意踏准了历史的步调,顺应了宏观趋势,才能在主升浪上水涨船高。宏观经济学对企业发展战略影响息息相关,宏观一小点点的波动,其实对于微观,对于我们每个生存的实体,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致命的伤害。所以京东金融是自然也高度关注宏观走向。

在中国,企业要登堂入室升级换代,最需要的是掌舵人的战略眼光。今天,多元化融合、全球化等时代特征,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快速迭代,黑科技的忽然出现,都决定了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就像蝴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也许远方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会引发一场经济风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最大的发展能力是对机遇的提早发现和把握;最重要的抗风险能力则是对风险的准确预见和规避。一步走对,是万丈阳光;一步走错,则是万劫不复。

对国内国际未来的宏观经济趋势进行研判,这是经济学家的强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由于对政策和趋势的变化更敏感,聘请经济学家早已成为惯例。而科技公司聘用经济学家也有着其内在的逻辑。

财力雄厚的企业家腰杆才能硬,能够赚钱的企业才是好企业,路径正确了,比拼的就是成本和效率,谁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经济学也可以说是选择的学问,机会成本、边际效应等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都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京东金融人才招揽见成效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京东金融目前将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公司,所以其在人才与科技方面的投入一直不遗余力。近一年以来,京东金融先后引入了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的多位大咖。

例如,在前沿科技领域,先后有亚马逊原首席科学家薄列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计算机科学学院彭健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原城市计算负责人郑宇加盟;在金融专业领域,有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原行长李尚荣、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原总助王钰等资深高管入职;在全球化业务和前瞻性研究方面,也有益博睿大中华区原CEO姚诚彰和沈建光博士等知名大咖助力。

这些高端人才的加入,加快了京东金融在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城市计算等战略性业务上的进程。未来,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除了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还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领军型科技人才,推进数字化企业服务的战略落地。

“加入京东金融对于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沈建光称,“京东金融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汇集了一批顶尖人才,更让我感受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快速发展的潜力。”他表示,“纵观全球,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弯道超车,世界领先,也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我非常期待可以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到经济研究和预测方法上,做出更有前瞻性的预判,为京东金融的科技创新和普惠金融做出贡献”。

赋能金融机构 赛道迎来窗口期

早在“走出京东”之前,埋头打造技术实力的京东金融已经开始系统输出“金融科技”概念。这一提法最早由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今年2月,陈生强在京东金融内部员工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数字科技战略和B2B2C的核心商业模式。这种提法和方向的调整对应的是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陈生强

京东金融1.0时代的逻辑是基于两个基本需求:一是供应商的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的信用采购需求、理财需求。1.0时代,京东对自己的要求是跟同类型业务公司比,客户体验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互联网巨头涉水金融的普遍路径。回顾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在内的第一阵营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由自营金融开始,而最终向科技输出转变。其中原因一部分来源于模式产生最初的市场不成熟和合作者匮乏;另一重因素则在于巨头自身的能力建设也需要过程。很多业务只能找一些自有的场景去锤炼和沉淀技术。

因此,在发展的2.0阶段,当上述核心能力臻于成熟时,将能力做输出服务机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商者无域,但是往往殊途同归。虽然并非所有巨头都旗帜鲜明的喊出B2B2C的定位,但从实际业务开展上,利用对C端的理解和触达,以及强大技术研发门槛去服务机构已经成为了一条巨头集中发力的赛道。

当下京东金融的B2B2C商业模式,有很大机会创造出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A轮融资时,投资人问京东金融都是消费金融大概能占到将来整个金融市场的百分之几,而现在投资人问的是对于整个C端用户的运营。两轮融资中投资方对于京东金融关注点的不同。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互联网金融升级后的特质,估值开始“去金融化”和“科技加成”。这是务实又明智的思路。

在此轮融资中,投资人重点关注京东金融几个方面的潜力。其一,是京东金融处于京东构筑的强大生态中,具有强大数据基础;其二,是过去几年,京东金融的成长让外界看到京东金融能将京东的潜在资源变成核心能力,离开京东体系,京东金融也能很好地发展,并进一步助推电商业务实现增长;其三,是京东金融团队对于战略的敏感度和认知。而在外界看来,京东金融估值短期快速增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去金融化”和“科技加成”带来的估值模式变化。

如果是偏重于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它的PE估值更像互联网公司;如果是在应用模式上更偏重于资产负债表的业务、自己承担风险等等,则更偏重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京东金融,从估值角度看不断减少持有资本板块方式无疑有助于估值的提升。从价值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公司更偏重于科技、互联网,不是做传统金融资产负债表的业务,PE估值会更高。京东金融也在建立自己在各种领域的能力,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获客,这是一种比较轻灵又便于施展的模式。

科技转型早已融入各项金融业务。虽然目前的财务报表暂未单独体现出技术服务收入的金额,但实际上数字、科技的服务已经在各项金融业务的成绩中体现了。未来,京东金融从报表角度记入科技相关收入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京东金融所有收入的本质来源是基于数字、科技的。比如,消费金融白条、金条表面看是信贷业务,但它底层的本质是采用接近算法的数字风控模型,从核心能力上讲与纯粹的金融业务差异很大。京东金融最初便是一家由数据驱动的公司,其核心能力在于“了解你的用户”(K YC)和“了解你的用户业务”(KYB),京东金融充分运用这种资源禀赋,再利用科技为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赋能。“把资源禀赋变成实际能力,是京东金融团队的战略选择和战略眼光。”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B2B2C将增加2G一环

B2B2C模式:有三大明显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金融短时间内实现估值的快速增长,与其业务模式的调整不无关系。

但是,此举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人人都看到了B2B2C的想象空间,但是短期能够下决心在此突破的公司其实有限。首先,此举可能来自短期利润上的丧失。这种转型是从在一个相对狭窄但利润会更丰厚的市场,走向了一个空间更大、需要共享、但利润可能会变薄的模式。而从发展的周期看,其也需要经历较长的增量阶段。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企业服务企业成为独角兽用时平均是8.8年。

除了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To B的赛道到底有没有未来是个问题。金融行业一直不缺乏To B型的公司,市值远不如To C类企业。京东金融所选择的B2B2C与传统的“乙方”并不一样。他们强调“我们是帮金融机构做原来不能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增量业务。只要我们对C端的理解更深,合作就比机构单干能赚到的钱更多。”

另一个让行业顾虑的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是典型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的生意——想把这能力建立起来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资金以及时间,这些巨大投入都会抑制机构进行自我开垦的动力。

事实上,一些机构已经关注到了上述市场机会的变化。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端(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企业端(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科技企业(T端)赋能B端、服务C端(简称“T2B2C”)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其预测分析,中国科技企业在2025年市值有望达到40万亿~50万亿元,届时T2B2C模式将成为科技行业服务B端的利器。

在京东金融看来,“当对用户的理解够深时,并不一定需要直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因为原有导流、转换、留存的传统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流量不需要再被‘引导’,流量产生的场景就已经能够产生交易。”

科技公司喜提首席经济学家 把脉京东金融 靠科技占领B2B2C赛道

如果依据底层逻辑的普适性,这种模式中的B也显然不仅仅是金融机构。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在京东金融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版图上出现迹象。今年2月,京东金融成立了新的一级事业部城市计算事业部。根据规划,城市计算事业部将把服务金融机构的成熟的B2B2C商业模式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服务于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解决城市里交通、规划、环境、能耗、商业和公共安全等痛点。而这显然是一个比互联网金融更广阔的市场。

总体来说,京东金融代表了数字科技公司服务金融行业的新趋势——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能力,共同推进金融业服务的水平,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最终为政府与社会回馈正向价值。这是京东金融B2B2C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也是京东金融估值达到1330亿元的底气所在,而未来,京东金融正在经济学家的罗盘导引下,以技术为护城河,在创业者的掌舵下,透过重重迷雾,深刻认知宏观变迁,把握行业趋势,一步步航向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