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精編自天風證券:歷史上去槓桿那些事

為什麼要去槓桿?一般而言,宏觀槓桿率過高容易產生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債務負擔重,經濟增長乏力,利息負擔過高導致經濟主體不願意投資和消費。其二,債務危機,但利息支出比經濟增長還要高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無法償還利息的情況,債務違約不可避免。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1、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去槓桿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以 M2/GDP 的比率來觀察中國宏觀槓桿率(趨勢上與 BIS 的總債務/GDP 基本一致), 1995年以來中國宏觀槓桿率有三次下降。

第一次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從 2004 年到 2008 年,持續了 5 年,宏觀槓桿率從 161%下降到 149%,一共下降了 12 個百分點。

第二次宏觀槓桿率的下降僅僅維持了 1 年,發生在 2011 年。當時政府意識到 4 萬億刺激計劃可能產生了一些後遺症,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就是地方政府債務,所以加強了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限制,嚴格控制銀行向融資平臺提供信貸,這也使得之後影子銀行、非標融資等快速崛起。

第三次宏觀槓桿率的下降發生在 2017 年,在供給側改革作用下,PPI 扭轉長期下降的趨勢,同比出現大幅上漲,帶動名義 GDP 增速上升至 11.2%,而在金融去槓桿的作用下, M2 增速下降到 8.2%。宏觀槓桿率下降了 5 個百分點,從 208%下降到 203%。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2、去槓桿方式一:一種是通過降債務的方式去槓桿,既有主動的降債務,也有市場自發的降債務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1998 年韓國和 2008 年美國都是市場自發降債務的案例,當槓桿水平過高,經濟無法承受的時候,市場往往會通過危機的方式來去債務。在危機狀況下,市場自發去債務往往導致經濟衰退,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都會出現明顯下降,美國和韓國的案例中都出現了 GDP增速降至負數的情形。 2004 年中國、 2011 年中國、 1989 年日本都屬於政府主動收縮,降低債務增速去槓桿的案例。在這幾個案例中,主動控制債務增速,都導致了經濟增長下降和通貨緊縮,其中中國 2012 年到 2015 年持續 50多個月 PPI 負增長。

3、去槓桿方式二:通過更加高效的經濟增長來降低槓桿率水平,往往會伴隨著通脹的上升,通脹本身也是降低槓桿率的關鍵手段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2006-2007 年的中國、 2017 年的中國、 2010-2011 年的美國、 1999-2000 年的韓國這幾個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名義 GDP 增長出現了 V 形反轉,與之相應,私人部門或總槓桿率水平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這時的經濟增長並不是來自於加槓桿,而是不依賴於債務增長的。

4、去槓桿環境下的資產表現

根據前述討論,我們認為去槓桿對資產表現的影響可以比較鮮明地分成兩個類型:

在去債務階段,也就是通過降低債務增速的方式來去槓桿的時候,往往會導致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的下降。資產表現上,風險資產的壓力會比較大,股票、商品、房地產都有下跌的壓力,而國債則傾向於上漲。在債務增速下降的初期,企業債下跌的概率也比較大。就股票市場內部而言,消費等防禦性的行業會有超額收益。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去槓桿背景下,股、房、債選哪個?

當去債務階段結束,經濟能重新進入良性增長,槓桿率水平一般會繼續下降。在這個階段中,通脹上升的概率比較大。資產表現上,風險資產將取得比較好的收益,股票、商品、房地產都有機會,而國債的表現就會比較弱。股票市場內部而言,週期類的進攻性行業更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