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頭版:記全國模範軍轉幹部、金華市公安局排爆民警王厚鑫

2018-07-30 07: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攀 傅穎傑 通訊員 陳誼 陳新祿 董文騏

浙江日报头版:记全国模范军转干部、金华市公安局排爆民警王厚鑫

“拆彈專家”王厚鑫在排爆現場。 拍友 胡學謙 攝

身著35公斤排爆服,右手拿鉗、左手執線,密閉的空間裡,只聽得到沉悶的呼吸聲和“滴滴滴”的秒錶倒計時聲,在數字歸零的前一刻,剪斷引爆導線……脫下排爆服的那一刻,恍若“重返人間”。

16年排爆生涯、58次真槍實彈排爆、成功處置1000多枚爆炸物,他用生命守護公眾的平安。如今,56歲的他兩鬢斑白,卻依然戰鬥在排爆一線。面對生死考驗,他從不退縮:“炸彈就擺在面前,我只能贏不能輸!”

他叫王厚鑫,是全國模範軍轉幹部、金華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三大隊排爆民警,是我省公安戰線出色的實戰技能型狙擊排爆類專家。

58次直面生死抉擇

7月26日,金華市公安局特警支隊訓練基地裡,水泥路面被烈日烤得發燙,王厚鑫穿著排爆服靜靜匍匐,身前是一枚被膠帶包裹的捆綁式“炸彈”。屏蔽遙控信號、解除接收器、轉移“爆炸物”……“險情”被成功化解後,他脫下防護裝備,藏藍色的警服上已結出厚厚一層鹽霜。

對普通人來說,排爆只是銀幕上跳躍的光影,而對排爆手來說,這遠比電影更真實、更殘酷,日常狀態是“一腳踏在人間,一腳踩在地獄”。記憶深處,王厚鑫最難忘的是搏命般的5分鐘。那一回,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黃色膠帶包裹的爆炸可疑物,上面綁著一個“嘀嗒嘀嗒”走著的石英鐘,爆炸物不明,引爆時間也不知道。 (下轉第二版)

他小心翼翼地將可疑物裝入防爆罐,準備運到城外空地“肢解”。

一路上,王厚鑫甚至聽不見風聲,只聽到身體裡“撲通撲通”的心跳,這是一種出於本能的恐懼:一旦石英鐘與爆炸可疑物分離,就可能啟動爆炸開關。他用一塊磚頭緊緊按在石英鐘上方,讓兩者保持緊壓狀態;進入安全區後,他在磚頭上系一根繩,用工具剪斷石英鐘和爆炸可疑物間的黃色膠帶,迅速後退拉動繩子——磚塊落地,石英鐘分離出來。所有觸動爆炸的可能性被排除,整個排爆過程僅用時5分鐘。“這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5分鐘。”王厚鑫說。

每一次排爆,哪怕一秒鐘、一釐米的失誤,等待排爆手的,也許就是永遠的黑暗。排爆,除了要面對不穩定的爆炸物,有時還要面對“不穩定”的人。2012年6月29日,一輛轎車裡,失去意識的一名犯罪嫌疑人枕在汽油桶上,手裡緊握打火機,車內可見一排煤氣鋼瓶。嫌犯會不會突然醒來?車裡到底放了多少爆炸物?一切都是未知數。王厚鑫慢慢接近,把6只鋼瓶、4桶汽油全部移出。那一次與死神的較量,整整125分鐘,緊張的情緒讓他累到幾近虛脫。

金東區三汶塘村施工現場發現戰爭遺留地雷、婺城區申達山莊有遺留的125公斤航彈、婺城區琅琊鎮某村挖出未爆航空穿爆彈……16年來,王厚鑫經歷的58次排爆處置,每一次都是那麼驚心動魄。

“零失手”背後的匠心

很少有人知道,35公斤重的排爆服看似堅不可摧,卻只經得起1米開外、1公斤TNT當量的殺傷力,一旦遇到專業級爆炸裝置爆炸,排爆手凶多吉少。

58次處置涉爆現場,零誤差、零失手,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王厚鑫並非只靠運氣和勇氣。

80後民警付裕是王厚鑫的徒弟,跟了師父兩年,如今成長為一名主排爆手。他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師父執行任務,緊張得手心冒汗。收隊後,王厚鑫問他:“離炸彈這麼近怕不怕?”付裕壯起膽回答:“不怕!”王厚鑫笑了:“如果你能瞭解它勝過你自己,那才會真的不怕。”

在部隊當過“爆破工兵”的王厚鑫,熟練掌握各種制式炸彈的屬性,轉業到特警支隊後,他經常要面對五花八門的土製爆炸物,內部結構、引爆裝置、填充炸藥各不相同。處置炸彈通常有3種辦法:摧毀、銷燬和手工拆除。只要有把握,王厚鑫更偏愛手工拆除:既可以固定證據,又可以積累實戰經驗,摸清各種爆炸物的“品性”。

去年12月,磐安發現了一枚用於開礦的土製電引爆炸彈。在外地,曾發生過這種炸彈在處置時發生爆炸、造成多人傷亡的情況。拆解還是就地引爆?連續兩晚,王厚鑫輾轉反側,最後決定手工拆除:“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如果以後再出現這類炸彈,至少我可以將此作為一個‘案例’,告訴下一個排爆手該怎麼做。”最終,他成功了。

只要是與排爆有關的資料、案例,王厚鑫都會收集保存,聽說什麼地方處置了爆炸物,他會千方百計聯繫瞭解詳情。這些年,他整理的學習筆記和排爆記錄有13萬餘字。“他有顆執著的匠心。”金華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支隊長葉駿說,就連日常生活中,也處處有王厚鑫的排爆“訓練場”:為訓練雙手穩定性,他用竹籤給蘿蔔間苗、用筷子撿黃豆甚至米粒;為鍛鍊耐心,這位公安硬漢迷上了圍棋……

熱愛生命更有勇氣

每一次出征排爆前,王厚鑫都會和戰友們一起拍張照。原因大家都知道,但誰也不說破。

今年3月12日,金華某村莊的菜地裡發現一枚未爆的穿甲彈,彈體只有10釐米長,一段露在地表外,距離最近一幢居民房屋僅3米。炸彈各部分裝置完好,危險性很大,小小的靜電都有可能引爆。

先前趕到的爆破專家建議“疏散群眾,就地引爆”,但王厚鑫投了否決票:“就地引爆,附近的民房必然成為危房,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他堅持挖掘轉移後銷燬。

王厚鑫徒手將彈體周圍的泥土一點點分離,小心翼翼地將其放進運輸車。為減少傷亡,每次排爆只允許一人靠近處置。王厚鑫對身邊的同事說:“我最熟悉情況,車子我來開!”

200米警戒圈外,村民和排爆隊員遠遠目送一位頭髮花白的老民警,孤身駕駛皮卡車慢慢開向“無人區”。晚6時許,一陣巨響過後,山村恢復了平靜,見到王厚鑫平安歸來,很多人當場紅了眼。

王厚鑫每一次執行任務,家人無疑是最擔心的。從小,女兒王蕾最怕聽到父親接到單位的來電,父親一出門,她就站在陽臺上看著遠去的背影。有一次,一家人正在吃飯,王厚鑫接到電話後就往外趕,一連3天都沒音訊。“後來看新聞報道,才知道有地方發現爆炸物。我和媽媽很擔心,但又怕影響他,不敢打電話。”當王厚鑫的腳步聲在走廊裡再次響起,王蕾哭著跑出去,緊緊抱住了父親。

一年前,王厚鑫在體檢時被告知可能得了癌症,雖然最後只是虛驚一場,可他連續幾晚沒睡好:“和炸彈都打了這麼多年交道,沒想到自己還這麼怕死。”他有太多的牽掛:92歲的母親需要照顧,女兒剛成家,排爆隊員們都還年輕……

因為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所以選擇冒著生命危險拯救生命,這就是王厚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