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作為一個在 “恐嚇教育”環境中長大的人,我有一些始終顛撲不破的“毛病”。比如說,小時候害怕老師,對於權威缺少質疑的勇氣,即便質疑,也是從自身出發——我是不是錯誤地解讀了對方。

我很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吸收能力大於辨識能力,因為在乎旁人的看法,沒有勇氣做一個“被討厭的人”,所以時常會糾結,影響判斷和執行力——當然也有優點,就是我的共情力很足。換一種說法,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性格決定命運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隨著年齡越大,越發會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比如,有完美主義強迫症的人,拖延症一定是很嚴重的。而拖延所產生的低效率,無執行力,直接會導致半途而廢或者壓根就是一事無成。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或者說自我接受程度很高的人,則以作為先,邊做邊調整,很多時候反而成事的可能性更大。

但用思維兩個字,去界定人與人的差距,其實是不甚公平的。一個人思維模式的形成,與整個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都抹不開關係。

為什麼很多人總找原生家庭的茬兒,為什麼明明知道自己是畫地為牢卻衝不出去,因為很可能,是深陷在一口太多手挖出的井裡,需要先把那些無形的手擺脫,再把井填平,最後,才能走出那個圈兒。

所以,我不想我給女兒的也是一口井,而是一片更為廣闊自由的天空。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曾經聽到過一句話,寧可孩子驕傲虛榮,也不希望她敏感自卑。而我恰恰就屬於後一種。

所以在和女兒看完繪本《糟糕!身上長條紋了》之後,我很深的意識到,我其實也是一個身上佈滿了條紋的大人啊。

在大衛香濃的繪本中,這本《糟糕!身上長條紋了》並不是那麼有名。至少,比不上《大衛,上學去》和《鴨子騎車記》。但卻是最能引起我共鳴的一本——可能我也有過相似的心路歷程。

卡米拉是個漂亮的小女孩兒,可她從來不吃青豆,不是不愛吃,而是她所有的朋友都討厭青豆,在孩子的世界裡,判斷是不是朋友是不是同類的標準,就是簡單的,你是否和我們一樣。

雖然她的衣櫃裡掛滿了漂亮的衣服,可是她內心的需求卻是讓更多人對她印象深刻。這些衣服,都沒有辦法滿足。這時,她的身上出現了突如其來的彩色條紋。

醫生對此一籌莫展,去到學校,當然是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但得到的卻是嘲笑。她身上的條紋隨著環境刺激不停變化,一會兒國旗圖案,一會兒棋盤圖案,別人的希望都在卡米拉身上一一呈現——討好型人格的雛形,大概就是這麼形成的。

卡米拉的父母請來了各種各樣的專家、醫生、心理治療師,他們看似權威,但也只能從自己的有限認知裡來做出錯誤的判斷,可憐的卡米拉,不停地身不由己地變成大人預判中的樣子。

大衛香濃用戲劇化的誇張手法,將大人的自以為是,和孩子的渺小無助呈現在濃郁的色彩中,卡米拉變得越來越糟糕,每當父母找來的一撥專家對她進行檢查時,她都會變成他們口中的樣子。水痘、細菌,甚至在吃過藥後變成一個巨無霸藥丸。

當最後一次來了一個環境治療學家,讓卡米拉與房間合二為一時,卡米拉慢慢地融進了房間地牆壁裡。

她已經完全地失去了自己的身體。

當然,這畢竟是一本給孩子看的繪本,孩子無法對故事做出這麼深刻的解讀,但一定有些東西會在他們心裡慢慢發酵。

故事裡出現了一位像草莓一樣又胖又甜美的老婆婆。她戴著帽簷上有一大朵花,花上還有蝴蝶飛舞的草帽,穿著草間彌生風格的紅色波點裙子,搭配著一件草綠色的開衫,手裡拎著一隻有毛毛蟲圖案的手提包。與她佈滿皺紋的臉相比,這樣的打扮,可謂是“前衛”了。

她說卡米拉得的是很嚴重的條紋病,但治療的方法也很簡單,吃一些青豆就好了。就是卡米拉明明喜歡卻從不承認的普通青豆。

青豆沒有魔力,但接納了自己,卻能讓真實的自己回來。從此即便被同學說很怪,卡米拉也不再在意。並且,她會盡情享用自己所愛的青豆。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你也是個身上長“條紋”的大人嗎?學會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人是社會的產物,完全不在意他人感受,全情的放縱地做自己,顯然並不是大衛香濃要表達的本意。但是在成長的課題裡,接納自己這件事,有的人天生無需做任何功課就是滿分。有些人卻要花費終生的力量。

不得不說,大部分人類是通過鏡像關係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就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的。

小時候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老師的期待中,長大了,活在領導的期待中,情人的期待中,滿足對象的期待程度越高,得到的反饋,或者說愛越多,我們會自覺自己的價值感越高。

但如果內心有自己的聲音,並且與期待的聲音相悖,我們就會像得了條紋病的卡米拉一樣,不那麼開心。

為什麼詩和遠方是每個人心裡的一塊吃不到的糖,因為滿足別人,才能更好的生存,滿足自己,要承擔太大的風險。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裡說,“也許你會感到意外,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於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總是滿足於別人的期待,人是會生病的。自己的生命得不到滋養,就會枯萎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生長的屬性、節律,人更是個性化的產物,更應該活出屬於自己的風骨。

上初中的時候,我偷偷的在語文課上寫詩,語文老師把我叫到走廊,告訴我,詩人不是個好職業,養活不了自己的。那只是一個26歲的年輕人而已。但我信了。

上高中的時候,文理分班,文科班學習氛圍差,英語老師讓我去理科班,結果理科學得一塌糊塗,連帶高考失利。

進雜誌社完全是因為大學時候開始不知天高地厚的寫作,發表文章無數,才有了這樣的機遇。而這是我從事最長的一個職業,因為喜歡。

後來越來越不“任性”,身上的條紋也越來越多,自己看自己也越來越模糊。

在旁人看來,似乎五花八門的事情都做得不錯,但是自己卻依然沒有產生任何價值感。

但是,你看,任性的人,敞開自我的人,不委屈自己,不壓抑自己的人,反而都有一張雲淡風輕的臉。

晚上和女兒的臥談會上,她告訴我,兩個好朋友因為她不敢去擁抱老師,說她是膽小鬼。說著說著,就委屈地哭。我說我也經常說你膽小鬼啊,你怎麼不生氣,她說因為我知道那是玩笑。

從這麼小開始,就要面對人際這個煩惱,我把我所有小時候的故事都講給她聽,我說媽媽決定從現在開始,只全力以赴做自己喜歡的,像卡米拉吃愛吃的青豆一樣,不管別人怎麼說。

她眨了眨眼睛,轉過身去,沒一會兒就睡著了,我不知道,她的內心是不是已經開始長出了條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