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如果你是咱山東人,最近也許會在朋友圈看到這篇文章:

《如果饅頭會說話,一定是山東口音》

這篇文會火,其實蠻讓人意外的:

畢竟這個時代,喧囂氾濫的多是矯情,裝B,拗造型……

能讓人熱議的,往往是那些明星八卦,抖音小姐姐,別人家的球隊……

而饅頭,簡直太土了,太接地氣兒了,

配不上各位談客高大上的逼格。

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就好像精緻工巧的翻糖蛋糕,才適合發朋友圈;

而你一個饅頭,要是也發朋友圈,總有Low的嫌疑。

△△

一篇和情感/八卦/熱點/談資無關的文能火,

能解釋的原因大概就是:

他道出很多人的心聲,引發了大家的共鳴:

那個自家手揉的戧面大饅頭,真的好吃又饞人;

那個大口吃大饅頭,大碗喝酒的山東大漢,真的很豪爽;

那個能送你大饅頭的朋友,是“真的親人”

我做為一個山東妞,和作者深有同感:

喧騰騰的南方饅頭,一捏就扁了……那算什麼饅頭?

機器整的饅頭,一點都不筋道……那算什麼饅頭?

作者寫道:

“自家做的手工饅頭對於山東人是一種驕傲和榮譽,機器做的饅頭基本沒有市場”

好吃,當然還得是這手揉的嗆面大饅頭。

△△

但戧面饅頭好吃卻難做:

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在追逐效益和利益的時代,

堅持做手工饅頭,成了件很奢侈的事。

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看下現實案例,感受更深刻。

老濟南人都知道的一個饅頭:

全客隆大饅頭。

這是90年代每家濟南人餐桌必備的主糧,也是作者心心念唸的那種手工揉麥香味的戧面饅頭。

擱在90年代,手工揉很正常;

擱今天,再堅持手工揉,真心不易。

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算筆賬看一看:

不算和麵/軋面/撕團的流程,僅僅揉饅頭成型這一個環節,

一個饅頭揉40下,熟練的大姐,得揉半分鐘多,

一籠饅頭12個,揉一籠就得8分鐘。

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從晚上7點開工揉到凌晨兩點,

就算像機器人一樣,不歇息不上廁所,一刻不停地揉,也就揉50籠——要想提高產量,只能是增加人手……

人工費是最貴的,而這種又苦又累又需要技術的工種,

且!還得上夜班,黑白顛倒的工作,

有時很現實的問題是:

即使你肯開高工資,也招不到人。

而如果換成機器加工,一個工人就能管起一條生產線……

同樣,機器一晚上的產量和收益,完全碾壓手工饅頭啊。

《舌尖上的中國》曾經說過:

電力時代,最殘酷的對決就是——血肉和機器的對決。

或許最終PK的就是那份匠心和品質吧?

如果饅頭會說話,除了一嘴山東腔,它還會沉痛地說

△△

可到了市場端,你會發現一個更殘酷且不公平的事:

手工饅頭和機器饅頭,又總被放到一起比價.

於是,你發現:

市場上的手工饅頭越來越少……

為什麼?

真幹不下去了!

全客隆大饅頭大約是濟南碩果僅存的純手工大饅頭了。

而它能活下來,靠品質好,也靠一群老票友支持:

畢竟它是一家20多年國資背景的老品牌,而那些普通商戶,恐怕有匠心也沒有這個市場

一家人掰著吃,

所以,一面是想吃卻找不到的手工饅頭,一面是做不起的饅頭。

希望有一天,我們不用只是在記憶中回味老饅頭的香味!

那些用心做好饅頭的人和企業,也能活得更好,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