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故宮專家傳授瓷器鑑定口訣技巧

聽故宮專家傳授瓷器鑑定口訣技巧

瓷鑑望聞問切:

眼看形體和釉色,筆法輕得朝代特。

耳聽聲音輕脆悶,聲音長短分啥貨。

鼻聞土藏鹼酸造,真假別憑一時熱。

巧問賣者心琢磨,買得真品才有樂。

手摸凸凹釉擋手,麻滑提重有收穫。

註解

對瓷器“望”“聞”“問”“切”:看器形大小、工藝、釉料色彩、什麼時代的畫法、輕重厚薄、聽聲音情況,聞是否老產品,是否出土,是否用高錳酸鉀消毒、去光、腐蝕,是否用HF酸腐蝕過,這些都要查,還要問賣主,用心琢磨來路因緣,用手摸器件的工藝情況,如:接口是手工還是機制,有沒有接口,詢問傳世情況,釉料、畫工情況,滑潤澀、光亮度等情況,這一切都弄清後,方可買貨。

黑藍二青在瓷器上應用叫法:

青料塗時為黑灰,經過火燒變為青。無釉之青顯黑青,釉上之色易飛青。

釉下之青才純青,濃稀調對九層青。

註解

用青花鈷料在坯器上繪製紋飾時呈黑灰色,在燒成後才會呈青色(藍色),這是鈷料的特點。畫在瓷坯上的紋飾,如果上面不上釉,鈷料就會在燒成時揮發掉,這叫作“飛青”。“飛青”後,紋飾線呈黑青色,如果塗上亮釉,就會顯出青藍色,並且可以通過控制釉的厚薄達到畫面深淺不同的效果,號稱“九層青”。這種畫面只有清早期才有,其畫面深淺過渡均勻,層次分明。當然也與當時所用的鈷料呈黑青色有關。

底為什麼可鑑年代:

二元燒瓷元所屬,瓷土再加高嶺土。

十分之三明元摻,清代一半高嶺土。


摻土影響胎質量,圈足查色滑潤土。

註解

二元法是說用高嶺土和瓷土兩種料燒製,是元代發明的,這種燒法給制瓷業帶來了飛躍提高了瓷器的可塑性,製出了最好的白瓷。明代元代之前在瓷土中摻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嶺土,清代是摻百分之五十,因此底、胎的粗糙和密度是有不同的,底足的硬朗和滑潤也就不同了,當然和燒製條件、燃料也有關,如:用柴、用煤、用氣燒成後是不一樣的,用人憑經驗控制和用科學儀器控制燒成的效果也不一樣。(景德鎮的高嶺土自然成分含有量比較合理)。

古瓷足底:

古瓷足底很關鍵,露胎掛釉形體現。

砂滑平凸塌旋有,跳刀旋痕點釉辨。

塗漿抹漿護胎釉,糊米開片紅白獻。

刀削偏否不規整,紅綠青白都關鍵。


滑潤刀削看規正,手摸眼看比老練。

註解

古瓷的足底就是古瓷時代特徵的一部分,各種各樣的特徵是我們鑑定古瓷的依據,如旋紋的不同,跳刀槽的不同、色釉的不同、形狀的不同、粗糙與規整、色度、刀功,都是鑑古瓷的要點,要記住這些是古瓷時代的特徵。

看跳刀及旋紋:

跳刀旋痕要看清,陶車跳動專無中。

刮刀擋漿刀留跡,粗細旋痕口底清。

偏正刀下都平行,拐歪橢圓見術升。

註解

看跳刀痕及旋紋要用歷史觀去認識,要用科學技術去認識,才能為鑑古瓷起作用。

古代陶車是笨重中的靈活,機械運動的配合不像今天這樣,古時就是木頭軸、木頭軸套,製作精良度也不如今天,因此陶車的旋轉會上下浮動,圓周運動也會出現橢圓和偏轉,這些人為的機械情況都會反映在瓷器上,而旋痕及跳刀是密切相關的。歷史告訴我們是一步一步將制瓷的工業走向精細的。


看接底:

接底借胎火石紅,看準別讓造假成。

看器看畫又看料,造假再精也難成。

註解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高嶺土瓷土配比之演變:

高嶺土含瓷土坯,百分之三鐵量低。

溫度高達一千二,高溫燒釉不露坯。

堅固緻密聲如鐵,摻土摻瓷有高低。

歷代配比不一樣,百分比數都不一。

元明兩代摻土少,清摻一半滑潤居。

註解

高嶺土和瓷土合成後製作瓷胎,含鐵量不超過百分之三,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度燒成。燒成後釉面不露胎,堅硬如鐵聲。在高嶺土和瓷土的應用比例方面,歷代不一樣。在元代摻高嶺土十分之三左右,到明代是十分之三、四,到清代摻高嶺土是二分之一(一半)。因此歷代的瓷從圈足露胎的部位可以看出,並且有滑潤,含鐵硬澀、滑潤、光滑之區別,這也成為鑑定的依據。由於高嶺土的產地不同,其成分比例也不同,如:景德鎮產高嶺土內粘土和瓷土本身成分比例就相當適合制瓷。

瓷器底看二紅:

火石紅非燒紅,紅中亮點像瑩蟲。

火燒紅紅一片,火石紅是一點紅。

註解

二紅即火燒紅和火石紅,火燒紅一大片,火石紅是赭紅和黑紅的點。


火石紅生成:

鐵遇酸水蒸氣鏽,熔鐵分子高溫透。

胎中含鐵匣缽內,胎上無釉吸個夠。

還原溫度分子落,露胎自然火石釉。

註解

火石紅是因胎中含鐵,在1200℃高溫下微含鐵被熔後,分子跑出,在酸和蒸汽中游離,當降溫時,那些吸出的和遊離的鐵分子就落到或吸附到露胎的底或足腳上,呈現出鐵紅色的所謂火石紅色,在匣缽內落在沒釉的露胎上,成火石紅。

圈足類形:

內卷外卷內外翻,卷翻互存內外分。

內勾外勾內外勾,倒梯魚肚稜角分。

潤滑澀圈有無釉,旋痕跳刀看認真。


足分高低和臥足,看刀挖足內外分。

圈足大小有厚薄,塌底乳凸認舊新。

註解

圈足類形:圈足有向內斜和向外斜的,有外斜內直、外直內斜、有梯形、直牆形、魚肚形、稜形、階梯形和角形、有滑潤的、有澀圈的、平底的、凸底、凹底、雞心底、旋刀痕、刀削痕、刀挖痕、跳刀痕、手抓痕、底裂、接口、色釉。有無支釘點、墊砂、墊圈痕等。這些器形的條件對斷代,和斷窯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雙足考:

雙足主要出康熙,流行也是在康熙。

流行主要不是源,早有雙足不是虛。

註解

雙足器件在書上是有記載的,是說康熙年間“主要流行”或者說“康熙年間流行”,但“主要”和“流行”,主要是指器的數量,並不代表開始和首先,那麼就可以認為康熙之前就有。另外,從陶器上看,宋以前就有雙足器,因此雙足器的起始年代不應從康熙年間算起,以免把早期雙足器的年代劃入康熙以後。


舊器二次掛胎漿掛釉:

造假用舊塗掛層,二層皮上照描型。

收縮係數不一樣,開片滿身第二層。

形像無神罩亮釉,底足畫韻都不行。

註解

造假者用舊器,再罩一層胎漿及釉,然後再做舊。這種做舊一般不會在原器的老底足上動手腳,因為底足是真的,造假者就是要利用老底足是真的來矇混過關。有的在底足及器體上都罩了一層胎漿,模仿老開片,底也有老開片、形成二層皮、糙底等,但從畫工、表層釉、紋飾的自然程度、老化程度、氣泡等方面都可發現是以假亂真的贗品。

識別罩掛胎釉:

罩掛二層胎漿渾,造舊難逃火光存。

底足龜裂開片深,新舊老器假亂真。


造假面前比眼力,看似古瓷實是新。

陰陽頓錯看胎泡,看料看胎看畫皺。

細看釉料及神韻,錯代錯紋難成真。

舊器重描有頓筆,呆頭呆腦還是新。

心細琢磨藝技高,歷史年輪笑知音。

註解

近年來,造假者在新器及老器上都採取罩上二層胎漿釉的辦法,造得看起來又老又有開片,年代真是很古老。但是,只要認真看畫工、表層釉的火光,再用四十倍的放大鏡看就會發現釉層清澈、泡不能對應瓷器的時代、色釉新、無年代感、畫工是獸呆,人無神,有頓筆,不流暢,甚至畫的驢唇不對馬嘴,有的沒有神韻,有的時代特徵不對,所以要看了又看以防把贗品當成真品。

刀法技巧鑑別:

竹刀鐵刀要分清,一刀兩刀別放鬆。

元刀跳刀削刀粗,浮刀沉刀角無蹤。

線條流暢無滯刀,斷刀滯刀時代功。

彎刀直刀剔削去,刀屬畫法鑑神通。

註解

瓷器上有些胎裝飾,是用刀在器坯上刻出的。所以,刀工是一個鑑定時代非常重要的依據,刀工包括用什麼刀(鐵刀、竹刀)、刀法(運刀的手法和運刀的快慢是流暢是呆滯)等內容。這和畫工是一樣,都很重要,宋朝耀州瓷是先用立刀刻,再用斜刀刻,是兩次運刀才刻成的。

看接口:

古瓷定要看接口,特別要看足和口。

元器平足刀削差,乳突跳刀隨圓走。

四接五塊是常規,豎接橫接曾都有。

眼看手摸別放過,細心不錯是高手。

八稜六稜屬拼對,若是模出請後瞅。

註解

古器因受當時的加工工藝限制,對練泥和製坯等工藝不發達,因此要注意:過去接口多、刀削的口、足也不一樣,如:元代平足多,有乳突和跳刀槽的多,刀削不規則,明代比較滑潤,六、八稜的器件是拼對的,清後有用模具成型的。

用重點快速法識瓷:

一看器形光紋飾,二看復光蛤蜊光。

三看釉料和畫工,四看款幫底口胎。

註解

首先看器形和紋飾的代表時代和窯口,如:器口厚薄是否擋手。二看有沒有復光和蛤蜊光。三看釉料和畫工,如彩釉部位有蛤蜊光一般是老瓷器,畫工指的是不同窯口和時代的畫工工藝。四看款識和胎對不對,器口對不對,以上這幾項內容有時一看就看出,如:一眼應該可以看到器形狀、色料、紋飾、浮光等。再仔細看一下器形、底、接口就全知道了,有經驗的人整個過程只用幾十秒鐘。


紫金土應用與辨別:

紫金土即紫金砂,古瓷化妝常用它。

摻它釉層很規潔,當今鑑瓷也靠它。

有它氣泡褐色出,像似雲母油泡花。

註解

古時作瓷胎內含有紫金土即(紫金砂)。用這種土化妝白細。但使用它後,燒成的瓷器下常出現少量的褐色泡。像豆油中的泡色。特別是烏金釉。汝瓷、龍泉、祭紅、祭藍等常用紫金砂作化妝土。由於泡色的特點,所以這種氣泡可以成為鑑定的依據,並且比較準確。

看底要明白各種底:

蘋果綠底清代吹,漣漪小波綠泛灰。

耀州窯足釉邊紅,足內確是胎色灰。

砂足滑底明代有,著名就是壓手杯。

宣德盤子塌底多,工藝原因在於坯。

郎紅糊米又開片,宣德釉青掛釉積。

看底還要看圈足,元代乳凸刀痕愚。

糟底元未明洪武,均瓷護胎劃數坯。

蟹甲綠色灰黑胎,各種紅釉查綠依。

火石紅色各朝有,兼看形胎釉顯期。

註解

在古瓷器的鑑別足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但如何看確是一個能否識別真假的技術上的功夫。

在古瓷的底部每個朝代、每個時期因用料、用火情況都不一樣,塗釉、修足技術、用釉也不一樣。因此就要了解古瓷製作底的時代特徵,這樣對斷代、斷窯是非常好的。如:蘋果綠是清代用吹釉技術吹的,而釉面有漣漪波紋,耀州窯足釉邊有火石紅,壓手杯砂足滑底,宣德盤子中心多塌底。均瓷有蟹甲綠,有一、二、三,……,為數字款。紅釉常在底足部有泛綠或灰微綠,苔綠。這些底的內容要記住,對鑑別有好處。

除了看底足還要看器體畫工、形、胎、釉,因為每個時期形、胎、釉的特徵不一樣,這些特徵都代表生產時期的工藝及技術標準。

表看、內看、手摸:

表相:看錶層氣泡,形態,新舊,彩料,款識,畫工,筆法,用料,成分,刻劃,堆雕,刀功,口底,砂底,色澤,橘皮,棕孔,窯裂,斑痕,接口,接底。

內相:看深泡,形態,多少、大小、高低、扁平、光亮、色澤、圈環、鼓粒、腐蝕、鑽胎。

手摸:提重、摸起伏、凹凸、滑潤、澀麻擋手、棕眼、流釉、修補、鑽胎(鈷料滲入胎呈度)、接痕。

新舊老瓷表面釉辨別:

浮亮平紋釉色蒼,退亮斜照蛤蜊光。

土鏽質地藝斷代,描金舊彩釉下傷。

註解

從表面看有浮亮是新瓷,老瓷是從釉底發出的光,沒有那種浮光,對著光線斜看時在彩釉面和彩釉邊上可見蛤蜊光(即:蛤蜊皮裡面有一種紫藍的光澤),還要看土鏽和胎質老化,質地的情況,製造繪畫工藝,這樣可以初步斷代,如果有描金的地方要看器物保護情況,看畫面釉子是否掉、色澤對否,因為鴉片戰爭前在瓷器上塗金是用鏹水(民間叫壞水或王水的)作為溶劑塗的,時間長就會掉,而且金色也不是特別亮,這是鑑別瓷器塗金的一個標準界限。如果見到款識或釉面下面有舊的痕跡,那就是在舊件上後塗釉重新燒製的,是舊件偽造年款或偽造典型器件ˇˇ。

新老瓷釉面之光:

新瓷浮光是火光,造舊失亮釉面蒼。

古瓷發光釉底出,溫潤神射透寶光。

註解

新瓷指只有幾年或幾十年的瓷器,發出的光是表面發出的一種很亮的光,稱為浮光或火光,給人以賊亮、浮亮之感,不那麼柔和。舊的、老的古瓷給人感覺光是從釉裡發出的,有一種像老珠寶從裡發射光的神韻之光澤。所以說老瓷的浮光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被消耗掉,只有從釉底發出的光才能是老瓷。老瓷的底足是滑潤的,不像新瓷那樣乾澀,這是因為古瓷的燒製工藝和胎土有關,這是每個時代都不同的工藝造成的。如果造舊就會出現釉面蒼白或存在人為腐蝕點,腐蝕面。老瓷釉面是正常老化,不是人工造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