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深圳體育館是深圳人人皆知的“地標”之一,這裡舉辦過很多體育比賽、演出等活動,給許多深圳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然而,歷經三十餘載風雨之後,

體育館因為容量太小、配套功能落後,將整體拆除重建。

未來的新體育館什麼樣?

何時建成投入使用?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昨天記者在筍崗路拍攝的體育中心體育場。

現狀:體育中心已是半封場狀態

近日前往深圳市體育中心的市民發現,整個體育場館和戶外場地處於半封場狀態,筍崗路一側的南門入口已經封門。

門口貼出的告示表示,由於該中心場館建成時間較長,目前存在設備老化,服務功能不足等問題,深圳市體育中心將進行改造提升,以滿足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的專業性體育場館需求。公告蓋有3家單位公章,分別是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深圳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深圳體育中心南門出入口目前已經封閉。

記者上週日(29日)趕往現場發現,首批拆除範圍搭設了圍擋,安排了保安人員進行看護。目前體育館主樓全部封館,而承辦足球賽事的體育場暫時還在開放狀態。多個運營場館正組織人員對一些原有的設施進行拆除,不少商鋪已經開始搬遷轉場。

據介紹,深圳市體育中心包括深圳體育場、深圳市體育館、深圳市游泳跳水館、深圳市網羽中心等,是深圳市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深圳全民體育健身和大型賽事的主場之一。

記者採訪時,一些市民對老場館很是懷舊和不捨,有的在賽場拍照留念。同時市民對場館改造提升的效果很期待,提出種種期望,包括解決停車難,增加服務元素等。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筆架山頂,一名晨練的市民身後是深圳體育中心。

深圳市體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拆除工作得到租戶的理解支持,整體進展順利。

接到市政府對於場館改造的通知之後,體育中心在今年春節前就已經通知了所有93位租戶,不要再辦理會員卡,到期後不再出租,未到期的也將依據法律法規解除合同,今年6月再次向租戶發出了相關通知。記者在深圳市體育館內看到,場區租戶紛紛清空了店裡設施,大多完成了清理和搬遷。還有部分店面也在有序清拆中。

關於新場館的規劃,該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部分概念效果圖。他表示,這是初步的設計規劃效果圖,一切要等最後市政府確定的為準。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新場館概念效果圖。

改造原因:設施老化,亟待升級

深圳體育中心的兩大主體建築讓市民印象最深,一是深圳體育館,一個是深圳體育場。體育館主要從事籃球、網球、運動體操等賽事,而體育場從事足球賽事。

1985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資興建,是上世紀80年代深圳“八大文化設施”之一,是當時深圳市唯一的體育館。其容納6000人的體育館是當時全國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體育館。體育場1993年建成,一直是深圳大型足球賽事的主場地。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市體育中心原貌,畫面右下角是邊防七支隊汽車連駐地,左下角為教育學院工地。

然而三十多年倏忽而過,深圳體育中心的設施目前已經大為落伍,無論是在本市與大運場館和深圳灣體育館比,還是與廣州、珠海等城市的體育場館比,都難以競爭。該體育館的座位容量6000人位已經不能滿足大賽事的需求,而該場館的燈光音響也老化,達不到國際賽事的要求。而體育場作為足球賽事的承接地,滿足不了國際賽事4萬人的座位要求。

同時,雖然體育中心地面空間巨大,但停車位嚴重不足,停車難導致進出難。近年很多大型國內外賽事項目都難以落地,有的談了幾輪,最後到了場地設施和容量都卡住了。有的項目轉而與深圳灣體育館和大運體育館合作,有的項目則流失到周邊其他城市。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為了提升深圳作為國際化城市的文化體育功能,深圳市政府決定對深圳市體育中心進行大規模提升改造。改造的目標定位是滿足國際一流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的要求,同時要加大文化、旅遊、休閒、全民健身等功能,整體建成大型國際化專業化的文化體育交流中心。今後可能有更多的演唱會時尚秀在這裡上演。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新場館概念效果圖。

深圳市政府已經決定,2019-2028年WTA年終總決賽將在深圳市體育中心新館舉辦,該中心將以新功能新面貌進入一流場館之列。

由於建設的工期問題,2019年開賽時還無法完工,因此2019年的比賽可能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舉行,後面9屆比賽將在新建成的綜合館舉行。

據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WTA年終總決賽是國際網球的最高賽事,經過激烈競爭深圳取得WTA年終總決賽2019年至2028年承辦權。國際網球賽有溫網、法網、澳網、美網等系列,只有冠軍才有資格進入WTA年終總決賽。

未來:體育館重建,體育場增容

該中心內兩大標誌性場館改造一個是體育館,即有上蓋的空間館。一個是體育場,即無蓋的空間館。這兩大場館不是全部拆除,而是區別對待。體育館因為容量太小、配套功能落後,經論證後整體拆除重建。該體育館新建後,將由目前的6000個座位提升到1.6萬座位,相當於擴容近3倍。

而體育場主體結構保留,採取功能和容量提升的辦法。改造後將由目前的3.2萬座位提升到4.5萬座位,滿足舉辦國際化A類足球賽事的需要。原有的跑道將予以拆除,新球場將不設跑道,按照規劃,

深圳體育場最遲將於2020年6月30日完工。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新場館概念模型。

交通:人車分流廊橋互通

記者看到了初步的改造方案,交通組織將有大提升,由地面交通向立體交通提升,由局部交通向大片區交通提升。

由於交通微循環瓶頸,市民乘車或開車到體育中心感覺很不方便。深圳市體育中心地處筍崗路、泥崗西路和上步北路之間,被三條主幹道“鎖喉”,彷彿一個“孤島”。特別是所有人流和車流地面通行,造成場館人車混行,擁堵耗時。

此次改造的一大亮點是,將通過空中走廊,將體育中心和周邊的八卦嶺片區、白沙嶺片區和網球中心片區連接起來,屆時,市民將可以通過二層連廊從體育中心前往筆架山公園和蓮花山公園,打造一條休閒運動帶。

中心負責人介紹,按照市政府的規劃,深圳市體育中心改造方案中,將不只是單一的場館改造,要和周邊地區的發展全面結合起來,儘管建設方案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但是整體上的思路是明確的,那就是要考慮到體育競賽、文化演出、全民健身、交通綠色出行等多方面因素,未來深圳市體育中心可能將更名為深圳市文體中心。

在交通上更多接入地鐵軌道交通。在地鐵7號線開通後,深圳市體育中心終於結束了不通軌道交通的歷史。據介紹,按照目前的情況,地鐵6號線和14號線正在施工,規劃中還有24號線,這些地鐵線路開通後,市民前往深圳市體育中心將更加方便。

新中心將規劃大型地下停車場,預計達到2000個車位。而且出入的車道採取高架橋通道進入地下車庫,所有車輛進入地下,地面不再有車流。該負責人表示,今後停車位不僅解決體育中心的需求,還與周邊共享,部分解決周邊醫院、社區的停車需求。

功能:兼顧全民健身跑道帶雨棚

在功能提升上,從單一體育功能向綜合性文化體育場館提升,從專業性向兼顧大眾健身及文化休閒功能提升。改造後,目前用作高爾夫練習場的體育場副場也將重新恢復副場功能,而可供普通市民健身鍛鍊的區域也將進一步完善。深圳游泳跳水館建成15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設施設備老化問題,由於廣東省中考已經將游泳列入了必考項目,此次改造也將對深圳游泳跳水館進行改建,將增加室外泳池,室內恆溫池,建成一個水上項目區。

跑道帶雨棚,全天候健身更方便。未來體育中心會充分考慮市民參與全民健身的需求,在體育館綜合訓練館的裙樓設計一個帶頂棚的跑道,市民在雨天也可以參與鍛鍊。

過去,市民前往深圳市體育中心會遇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場館內沒有就餐區域。深圳市體育中心負責人介紹,改造完成之後,體育中心將不會進駐高端酒樓,相反會大力引進麥當勞、肯德基、真功夫、麵點王、星巴克等快捷實惠的餐飲品牌,為市民提供方便。

較長時間內體育中心由政府事業單位管理,而後轉為國資委屬下國企管理。今後體育中心在管理服務上將更加滿足市民多元需求,提升功能服務,提升市場競爭力。將體育中心做成專業一流,同時也是市民消費休閒的新型文化體育新亮點。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記者從筆架山頂拍攝的深圳體育中心。

前世:曾為深圳拿下第一個“魯班獎”

深圳體育館是深圳市政府於1985年投資興建的,建築呈正方形,造形宏偉、堅實。銀白色的建築總體,在濃綠的筆架山映襯下,顯得分外鮮明、突出。

別了,深圳體育館!兩年後這裡將變成……

▲深圳體育館的商家已撤場。

1985年12月22日,深圳體育館舉行開館典禮,館內嘉賓雲集,6500個座位座無虛席。

在開館典禮上,同時舉行了深圳市第二屆運動會閉幕式。市體育館的落成,為舉行高水平的體育比賽、加強特區與港澳、內地和國外的體育活動交流提供了條件,對促進深圳體育運動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1986年10月8日,第八屆亞洲乒乓球錦標賽在深圳體育館隆重開幕。來自29個國家與地區的乒乓球隊和大會裁判隊,在雄壯的體育進行曲聲中步入大會會場。當中國乒乓球隊的教練和運動員出現在6000多名觀眾面前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1986年12月1日,由華西三公司承建的深圳體育館,經廣東省建委組織檢查評比,以得分率最高被列為全省樣板工程榜首,推薦參加全國優質樣板工程質量金牌評比。深圳體育館的工程質量特別是外牆裝修,獲得了中外專家的普遍好評。該工程還獲評1985年“深圳市優質樣板工程”、1987年“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和深圳建築業第一個“魯班獎”,其優良的施工質量成為“工匠精神”的最佳闡釋。

2016年8月,這塊“魯班獎”獎牌由深圳體育館的建設單位中國華西企業有限公司捐贈給深圳博物館永久收藏。


來源 深圳商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黃青山╱文 薛雲麾╱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