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捕風者 捕捉時代的鄉愁

城市裡的捕風者 捕捉時代的鄉愁​作為一個同樣離開鄉村、在城市裡漂泊多年的寫作者,我在彭家河的新著散文集《瓦下聽風》中,讀出了原本在我內心深處的隱憂和疑惑。  

我們在城市漂泊多年,始終像彭家河筆下的“捕風者”,試圖從每一縷風中辨識出鄉村的味道來。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了彭家河的散文《鏽》,一箇中學同學立即留言,問作者是不是我們老鄉,說文字中有“那麼純正的家鄉農村體會”。顯然,我的這位同學,也是一位漂泊在城市中的“捕風者”,他在《鏽》中辨識出了老家鄉村的味道。  

是的,彭家河從鄉村走向城市,卻在城市裡捕捉那些風中的鄉村味道。  

艱難地離開鄉村,坐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再回頭去看鄉村,很容易陷在兩種情緒中。第一種,是生活在夢幻中,寫下空洞無物的讚美詩,順帶表達對城市生活的厭倦;第二種,則是唱衰鄉村,哀嘆田園牧歌的消失,恨不能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去……但,帶著對立情緒的寫作,很難帶給讀者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而彭家河,首先讓自己冷靜了下來,把對故園濃烈的情感,收斂起來,再來打量那片曾經努力要離開的土地。  

他沒有像大多數的鄉村散文作者一樣,直接把筆觸放在故鄉人物身上,在鄉里鄉情上糾纏,而是安靜地走在故園之中,仔細打量那些曾經熟悉的,如今卻有些陌生的“物”身上。《草木故園》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比起人丁,鄉下的草木已日漸興旺”。確實如此,在鄉村的一些地方,荒草興盛,正在淹沒某些熟悉的景象。  

身在城市的作者,還發出另一種感悟:“打工時代的城市,也是鄉村最隱秘的鏽……”這是對當下城市和鄉村的思考。事實上,在中國,城市和鄉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血肉相連。在我們的鄉村,幾乎所有的人家,都有至親在城市裡以打工和經商等方式生活著。而那些在城市裡的“捕風者”們,又之所以對鄉村如此牽掛,除了對故園的懷念,更多是因為父母還生活在那裡。  

正是因為把目光放在物上,草木也好,農具也好,或者麥子和石器,米和亮(油燈)……因為避開了直接碰觸人與人的情感,也就避免了陷入濃烈的抒情之中,使情感更加隱忍和內斂。而內斂往往比濃烈更具張力,讓這種情感更具分量。  
城市裡的捕風者 捕捉時代的鄉愁

說彭家河是一個走在城市裡的捕風者,還因為《瓦下聽風》在整體結構上呈現出來的情感傾向。從鄉村來到城市,他卻永遠沒能走出鄉村。整部書,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為《鄉村進化史》《城市心靈史》和《大地編年史》。 《鄉村進化史》和其中一篇《隱秘的潰退》,暗含了作者左右為難的態度。所謂鄉村進化,其實是鄉村在當下的變化。而“城市心靈史”看上去是作者生活在城市之後,對一些問題的哲學思考,諸如《鏡像》《光的陰暗面》等,但他百轉千回,最終還是落筆於鄉村。就像《捕風者》一樣,無論怎樣思考城市裡風的味道,最終還是回到村口風中的那一縷炊煙。所以,他最終還是回到了“大地編年史”,回到《水邊的蘆荻》,回到《春桑園》,去關注《五月野蒿》和《一個村莊的地名志》……整本書在結構上的內在邏輯,絕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寫作心靈史的呈現。  

城市裡的捕風者 捕捉時代的鄉愁


另外,隱忍和內斂的寫作態度,使彭家河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安靜、細緻的文字,猶如一張精心編織的稠密的網,把鄉村故園的每一個細節,都恰到好處地描摹出來。但這些文字雖然安靜,卻又隱含著熱烈,就像上午時分,從樹影空隙投在地上的光影,寧靜而閃耀著光輝。讀彭家河的這些散文,就像坐在故鄉村口的大樹下,被樹蔭和光影共同籠罩,十分安心。  

城市裡的捕風者 捕捉時代的鄉愁

但是,不管彭家河的筆如何安靜,都擋不住內心對鄉村故園的熱愛。就像他在《一個村莊的地名志》最後說的那一句話:“不知道世事還會如何變幻,不知道我們還會走向何方,我相信,生養我們的那一塊土地,永遠會在那裡等著我們。總有一天,我們還會在那裡碰頭……”這大概是我們這些漂泊在城市中的“捕風者”的一點願望吧。

――楊不易《四川日報》2018.4.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