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富春一凡


其實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過人們的激烈討論,雖說火葬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推行了,可是目前還有很多農村的老人無法接受火葬, 按照古人的說法,火葬代表著灰飛煙滅,在古時候只有犯了不可饒恕之罪才會火化,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迷信的思想,再加上中國入土為安的思想,很多人至今不願火葬。

火葬已經是趨勢,如果不火葬,如今地球上這麼多人,以後哪還有地方埋人呢?言歸正傳,火葬到底影響不影響後人考古呢?眾所周知,現在的考古,有時候是需要挖掘前人的古墓,從古墓挖出的東西中得出歷史信息,並且與史書相對應。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火葬完全不會影響後人考古,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的發達,很多東西都會通過電腦之類的東西保存下來,現在的人也已經有意識的為後人留下東西,不會讓後人對現在一無所知的,至於說分析屍骨,現在有很強大的醫學數據庫,這些都是會留給我們的後人。

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考古不是說去研究屍體,而且考古有時候需要挖墓,這並不代表考古就是一定要去挖墓,這個觀點絕對是不正確的,等到幾千年後,屍骨肯定是沒什麼研究意義,因為在醫學數據庫裡有詳細的信息,相信若干年後,後人們挖到現在小孩子玩過的小玩具都要比挖到屍骨更加的興奮,那個小玩具都更具有考古價值。

我們現在為什麼考古?因為幾千年前,幾百年前,人們想要儲存信息實在是太難了,現在則完全不同了,我們可以通過視頻,語音等方式給我們的後人講述我們現在的生活,而且是完全的呈現在他們眼前,後人完全不需要擔心考古這個問題,除非以後出現了文明的斷層,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文明出現斷層,那麼下次人類出現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知道之前這個地球上還曾有過人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覺得還是會的。墓葬對於考古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二是墓葬中的隨葬品,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是可以反映生者死前的生活的,比如漢代,像海昏侯、滿城漢墓墓主中山靖王劉勝,都把衣食住行各種器用帶入了墓內,幾乎力圖在地下照搬地上的生活。當然,嚴格地來說,墓葬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它應該等同於“理想世界”,比如現在的晚輩給故去的老人燒紙錢,一燒就燒個“幾萬”、“幾億”——想讓人有錢,這是和現實世界等同的,但是想這麼有錢就是“妄想”了。由此就可以說到墓葬中的一些壁畫、帛畫等美術圖像,它們往往“半真半假”,有西方接引、神獸開道這般的內容,還有墓主人對坐、打馬球等現實場景。不過換個思路看,人們的“妄想”其實也是思想史上的“真實”不是?也很有意義。總之,對隨葬品、墓葬美術的研究,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三是墓葬本身,其結構、佈局等等,也帶有很重要的考古學信息。古人建墓不是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就完了,根據地位、輩分、性別、風水等等因素,安排墓位、設計墓形,這其中蘊含著包括親族關係、社會等級、風俗演變等等層面上的信息,可以引發考古學家極為豐富的解讀。

由此,相比來看,火葬雖然也不是徹底的“水過無痕”,多少還會剩下灰燼和焚燒地點,也算是一種社會風俗觀念的反映,但總體而言還是失卻了前述的很多信息留存可能。雖然墓葬考古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未來的考古學家還可以發掘城市、沉船等等,未來的文獻史學(包括用紙和電子手段記載下的文獻)材料肯定也會豐富到爆炸,但墓葬考古這個分支領域,確實很可能因為火葬的普及而日漸失色。


挖啥呢


這個問題倒是挺有趣的,答主看到後莞爾一笑。我的答案是Yes,也是No。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簡單點兒思考問題,火葬會讓人的遺體消失,以後的考古學家不能通過骨灰來研究當時人的體質了,這沒有疑問。從這個方面來說,火葬確實會影響後來的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的屬性。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火葬行為本身就是考古學家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和人類過去數千年來的處理自身的遺體的方式格格不入,這種轉變發生的原因和動力會是今後考古學家關注的重要課題。所以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 也是NO。火葬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所以它在“消滅”考古資料(屍骨)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考古線索。這是其有趣的地方。

第二,其實即使不火葬,人類遺體在地下的完整保存也是有諸多苛刻條件的。比如我們在楚墓中很少發掘出土人類骨骼,因為人骨長期在地下不好的保存環境下,已經自然化作泥土消失掉了。在沒有人骨出土的情況下,我們還會問它會影響考古嗎?顯然不會!所以,火葬的效果也等同於這種“消失了的人骨”。但是,這並不會非常影響我們考古,屍骨只是海量考古資料的一部分而已。

第三,古人埋藏遺體並不是為了後人考古的,同理,現代火葬也好,其他的各種埋藏方法也好,是否會影響後人考古這個問題不是當時的人所需要考慮的。作為個體,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文化之中,有著一套世界觀和價值觀約束我們處理死者的遺體,我們只需要遵守這樣的規則就行了。

總之,現代火葬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流行的處理人類自身遺體的方式,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態度,至於它為何會流行起來,這是將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別人家的博士


答案是不會的。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但感覺其他幾位答主沒有答到點上,因此我稍微補充一下。

這個問題的潛在前提是,火葬對考古的影響,關鍵詞有兩個:火葬和考古。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楚現代考古學的範疇,包括但不限於考古學的基本方法論和未來考古學的走向等。

關於對考古學的認知,想必非專業人士大多侷限於盜墓筆記裡的記述。根據《辭海》的定義,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必須首要明確的背景知識有:

  1. 考古學研究的年代範圍:史前至歷史時期。(時間無上限,下限為1644年);

  2.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古代歷史上人類遺址,包括遺蹟遺物等。

  3.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論:地層學和類型性。(《關於地層學和類型的若干問題》張忠培)(注:簡單來說,所謂地層學就是通過觀察土質土色及其包含物來判斷年代等信息,類型學就是通過器物的分類排比來判斷相對年代等信息)

  4.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方式:田野發掘。

  5. 考古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希圖通過科學的發掘,來最大可能性的恢復歷史原貌,從而發掘古代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總體架構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從中找出歷史規律,為現代社會服務。

有了上面的知識背景,我們就可以繼續進行論證了。

問題:火葬對現當代考古學有影響嗎?答案是沒有!

很詫異這個被其他答主忽略掉卻又非常致命的知識要素,那就是官方劃定的的現代考古學的時間下限是1644年。也就是說考古學的發掘應合理的侷限在1644年以前的遺址上,儘管近幾年來有個別清代甚至近現代遺址的發掘現象出現,但學界主流依然劃定在1644年(劃定這個時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避免多生枝節,我們在這裡只討論和題主問題有關的問題),當然學界也有不同的聲音,我們承認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時間的下限或許在慢慢往清代下移,但目前還沒有得到官方的有力的支持。

因此,即便是考古學的發掘下限推到清末民初,現代人的火葬也依然對現當代考古學的發展產生不了任何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火葬只是毀滅“人骨”這一個要素,消滅的歷史有效信息非常有限,現代陵園制度,在埋葬人骨時同樣或多或少也會加上死者生前的一些日用品等來充當陪葬品。退一萬步講,即使有一天現代考古學不設下限(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們失去的也只是“人骨”這一個要素,

但是要知道,我們做考古這件事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找出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為現代社會服務,發掘人骨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因此,火葬制度不影響現代考古學的發展。


未盡的才情


這就要看問題中的“後人”要“後”到多久了。二三十年也算後人,七八百年還算後人。所以說,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先把“後人”講清楚,最為重要。

題主所言後人考古,便是指後代人的考古。眾所周知,考古工作都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和研究。這裡面的“前人”,指的便是古代,而就目前來講,我國考古領域中的古代,一般是以辛亥革命為界,但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稍晚的“革命遺蹟”。

但不管怎麼講,在我們的時代,所面對的“前人時代”,基本是清代以前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無論現在人們實現火葬還是採用公墓,甚至不留骨灰,都不會對今後的考古工作造成影響。但是,正如“後人”一樣,“今後”也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假如真過了一兩百年,甚至千八百年,屆時考古中的時間線索和工作內容肯定會發生很大變化的。

所以說,年代過久的話,似乎會對後人考古造成影響。然而在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考古並非僅僅侷限於墓葬,而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因而這種影響又不會特別大。再者,每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和文化面貌不同,火葬也將會是後世認識今人的一種途徑。故而又談不上什麼影響與否。

綜合來講,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現代的火葬基本不會影響到後人考古:短期內,考古的時間範疇不會改變;長遠觀之,今人火葬,在後人看來,不過是另一種文化面貌而已。


碣石樵子


火葬是當代人的一種喪葬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節省土地資源。那麼這對今後的考古工作有沒有影響,這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想要了解火葬對考古的影響就要對考古這個名詞進行一個剖析。簡單來說,考古就是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遺存,但是發掘的範圍,研究的維度以及考古的目的和意義無法一言以蔽之。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侷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蹟都是考古的對象。問題中的“火葬”僅僅是把問題侷限在了墓葬上,當千百年後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考古的範圍依舊不會僅限於此。

其次考古的目的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並以此來啟發當今的社會。中國範圍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晚清民國曆經了一百多萬年的滄海桑田,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變幻,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藉助考古發掘研究古代各時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無所不觸及。墓葬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代墓葬可以讓我們瞭解古代人的墓葬制度、氏族關係、等級制度。古代墓葬進一步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但是當今社會結構的大框架不是一個墳塋可以反應的了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家做主,打破了分封、氏族的關係,所以考古現今的墓葬意義並不大。

最後,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絡都可以查得到。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絡,就不愁瞭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至於火葬自然對於今後的考古不會產生過多的影響。


北京民俗



考古之所以大多依賴於墓葬,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古代流行厚葬,中國古代的有錢人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就把自己家裡最值錢最好的東西都埋進墳裡,供自己父母死後在天堂使用。最誇張的時候是漢朝,大家因為舉孝廉的做官通道,甚至把大漢帝國GDP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埋進了土裡,另外還有為了表現自己的孝心的郭巨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埋進土裡,最終還被列入了二十四孝,虛偽的人性想想也真是可怕。 其實文物只流傳於兩個渠道,除了墓葬就是收藏,不管是官方的府庫收藏還是民間的個人收藏,戰亂情況下官方府庫會被劫掠一空,從最早的永嘉之亂到後來的靖康之恥再到最後的民國取代清政府,這個時期文物會以各種渠道流入民間賣錢,因為一定程度上未被漢化的少數民族並不稀罕這些所謂的古玩字畫,而民間的文物流動起來則大多數是因為達官貴人遭遇變故,家道中落,需要把這些東西變現。



其他的文物大部分都隨著歷朝歷代王侯將相的一座座大冢埋入了墳墓,正是因為中國古代盛行厚葬,各種各樣的土夫子會在天災人禍或者戰亂的年代像這些大冢借錢,洛陽城周邊是有很多真實的祖傳盜墓家族的。其實那時候的所謂文物跟現在的紙人紙馬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隨葬的名器,只是不同的是這些寶貝是真真切切可以換錢的。而西方一般沒有這種厚葬的傳統,一本聖經陪伴逝去的人們走向天堂就可以了,因此他們沒有像我們大中華一樣牛逼的盜墓行業。



而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在西化,無論是否火葬大多數人也不會在棺材裡埋上太多金銀珠寶,頂多會是一兩床被子衣服這樣的,至於達官顯貴更是通過個人博物館,基金會這樣的方式沉澱自己的財富,因此即使考古也是考民國以前的文物了,很少聽見清朝以後的大墳被盜,因為牛逼的人物要麼製作成水晶棺,要麼死後骨灰灑向大海,要麼直接火化,這樣的表率作用使得文物不可能再以墓葬的形式流傳,取而代之的是收藏,文物的毀壞只會以戰亂暴動和恐怖分子等方式存在,就比如一群很二的伊斯蘭分子炸掉了牛逼閃閃的亞述古代遺蹟,即使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會以相對溫和文明的方式處理官方博物館府庫的文物,而不會直接搶劫。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技術發達,基本上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被仿製了,所以除了那些精美的藝術品,大部分東西不再具有文物價值了,因此,無論火葬與否跟考古都根本沒太大關係,因為清朝以前才叫做古。


風言妄語


我猜測,在題主的經驗裡,對古墓進行考古(包括盜挖或無意中發現),可以發掘寶物;可以研究古人的身高、體質;可以挖到當時的書籍、器物,證明或者證偽流傳於世的資料裡記載的一些事……

確實,古墓裡挖出來的東西,甚至可以改變歷史。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有個叫不準的盜墓賊,挖了魏襄王的墓。從裡面找到很多古書。其中有些竹簡上,記載著不少歷史資料。當時的學者們經過整理,驚呆了(借用如今的驚呆體)。這被命名為“竹書紀年”的史料上的記載,跟傳世的那些史料,有很多不同啊。

比如,《史記》裡的舜帝,“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是個大孝子,大聖人,通過了堯帝的各種考驗,最終接受禪讓登上首領之位。

而《竹書紀年》裡,竟然說舜把堯給囚禁了。這可讓習慣於大團圓結局的中國人怎麼接受嘛……

但,這本書早就埋到了墓裡,未被秦始皇那把大火燒過,那它的記載,是不是更靠譜一些呢?

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我舉此例,只為說明,古墓及其寶貝對於後人的重要性。

可是,有必要擔心現代人火葬,會讓後人無法考古嗎?

首先,我們要問,古人埋進土裡,是為了讓你考古的嗎?

明顯不是。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啊。絕大多數文物,都是無意中發現的。很多是搶救性發掘,不得不挖了。因為不小心被人挖開了……

其次,現代人還有厚葬的習慣嗎?

厚葬本來就是個很具爭議性的話題。有的時代厚葬,有的時代薄葬。盛行厚葬的時代,結果卻讓曹操的摸金校尉們逞了能;而薄葬的時代,死者好歹能不被打擾。

而現代,更是提倡厚養薄葬,有幾人會把寶物帶到墓裡去——不管是火葬的還是土葬的。

既然現代人的墓裡,基本沒有什麼東西,有什麼考古的價值呢?

其三、我們之所以要通過考古來認識古代,只因那時的各種資料,並不普及,印量很少,都是在有錢的、讀書的人手裡。丟了一本就少了一本。

現在呢?還缺資料留給後世嗎?不缺啊。

不說各種書籍出版得很多了,就是對人類的一切研究,都可以裝在一個閃存裡,留給後人,他們幹嘛還要去吃力不討好的考什麼古?

所以啊,根本不必擔心現代人的葬式,會影響後人考古了。因為我覺得,後人根本沒有機會考古了。


凡人摸史


三體小說第三部中,程心和關一帆跨越一千八百九十萬年再度回到藍星時,在地下近三十米深處,探到了雲天明和艾AA給他們留下的信息——刻在一片水成岩上的四行字。羅輯也說過,保存人類的文明,假如用U盤和硬盤,可以保存5000年,金屬材料的光盤,可以保存100000年,有一種可以保存100000000年

的方式,很笨很原始——那就是刻在石頭上。

所以我們在埃及金字塔或希臘神廟風景區看到現代人的塗鴉刻畫,要給予足夠的敬意,他們用看似膚淺的本能演繹著極其深刻的真理,破壞才是創造。

假如當年恐龍有鳳凰涅槃的傳統,可能就會跟鳳凰一樣燒個屍骨無存,幾千萬年後的我們根本不知道這種動物曾經存在過,只好把恐龍當成鳳凰傳奇。

調侃到這裡其實已大概表達出本人的傾向性了,從考古這個角度來講,火葬方式肯定是會損失掉一些寶貴的資料,假如幾十萬年後的考古學家挖出華夏大地上的一個個骨灰瓷瓶,除了證明當年的人們已經會燒製陶瓷、通過燒烤遺骨製造磷灰石,連一丟丟有機物含量也沒有,完全測不到DNA。繼續深挖幾米當然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對人類的漫長曆史來說,火葬的這一段時髦期恰如白駒過隙,無非是造就這片地區的一段薄如蟬翼的斷代層罷了。

我希望自己將來能死在這片土地,死前跟孩子商量好,墓碑上一定要有身高體重等細節刻畫,一面是字一面是圖案的那種。活著沒給國家增添什麼貢獻,多麼羞愧;死後幾十萬年被當做這片地區的形象代言人,何其光榮。


歷來現實


很多老人不想火葬,特別是農村的,因為他們怕挫骨揚灰。算是個傳統思想吧。

現在的現實也是,假如土葬的話,那麼不用很久,山頭上除了墳包就是墳包,樹木都被砍伐做成了棺木。很可怕的現象,覺得吐槽火化政策是有一點極端,因為這個真的是關係到這個地球還能不能給後代住下去的大事。當然,那些所謂的火葬的各種圈錢手段被人深惡痛絕,特討厭的還壟斷經營,這個噴一噴真的不冤枉,因為有點缺DE。

至於說不留屍體做以後考古的問題,那就不需要擔心那麼多了。

假如人類文明不中斷,那麼依照現在的科技文明,根本再也不要考古了,因為各種醫學數據,各種遺體捐贈之後的保留手段,比埋在土裡面高明的多。其他的各種文明形態的保留以及傳承,就更加不用說了。

假如人類文明中斷了,那麼我們還保留這些玩意幹什麼呢?

與時俱進,為現代人的後代保留最大的生存空間,應該是我們最大的義務了。環保,應該是最大的保護地球的方法。

(如果我估計沒錯的話,未來一定會嫌棄火葬消耗的能源太多。人類的屍體,估計會用生物的辦法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