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在中国古代诗篇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一主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中,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喟叹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人生无根蒂

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家就有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大约在辞官归田八年后,写下一组诗,共十二首,并称《杂诗》。这组《杂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下面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杂诗 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分散逐风转

诗文大意是: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中间四句告诉人们对生活中偶尔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最后四句是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落地为兄弟

“人生无根蒂”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这是一个比喻,紧接着又将人生比作陌上尘,又是一个比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斗酒聚比邻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

一首慨叹人生无常的诗,被今人赋予积极意义,从而散发出耀眼光芒

一日难再晨

“盛年不重来”四句本意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是一种觉醒和进步。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难得的生活,自然要及时享受。今天,这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这样一来,这四句就被人们赋予了更积极的意义,从而也使这首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