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作者簡介:張慧明,河北省蔚縣人,1978年入學併入伍,1982年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現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現為軍隊退休幹部。

(講述及素材提供:方家三姐妹,執筆:張慧明)

我們的母親李佩卿(原名李玉環、李玉華),1916年2月3日出生,2010年3月8日走完她老人家九十四年的人生歷程,離開了我們。1937年10月,母親和大姨李劍鳴、三姨李玉芝同時參加八路軍,成為小有名氣的晉察冀李氏三姐妹。今年是母親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回顧母親的戰鬥歲月,我們思緒萬千、感慨萬端,特寫小文以表對母親的熱愛、懷念和對父輩們的緬懷之情。

一、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

母親生於河北(原察哈爾)省蔚縣城內一個小職員家庭。外公曾在西合營鎮商會做庶務(賬房工作),外婆也是知書達理之人。母親和她的姐姐李劍鳴(李玉鳳、李玉峰)、妹妹李玉芝生活在這樣一個開明、進步的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也能上學讀書,從小學開始直到縣裡最高學府——西合營師範畢業,大姨讀到高級師範畢業。

西合營師範是蔚縣早期革命家、教育家張蘇創辦的學校,他以辦教育為名,密切聯繫進步人士,秘密開展黨的工作,聘請多位進步教師,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師範成了蔚縣早期黨組織的搖籃。母親和大姨同班,就讀期間接受進步思想的教育,積極參加學校的進步活動,奠定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932年夏天,母親和大姨同時從師範畢業,她們和同學們按照黨組織的安排組成觀光團,跟隨張蘇到北京,參加北京反帝同盟的訓練班,進行秘密活動。姐妹倆帶著父親借來的60塊白洋,省吃儉用,不辭辛苦,選購了80多本勵志書籍,帶回家讓同學們傳閱。

母親畢業後任小學教師,工作之餘經常與進步人士楊普澤、阮泊生、武建民、鄒嘉甫等人(均為縣裡早期黨組織成員)多次相聚,一起交流思想、暢談心得,參加西合營西南的磚瓦窯秘密建黨會議和反帝大同盟的活動。1934年,母親到河南省焦作扶輪小學任教員,仍然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同年10月,由張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母親回到家鄉蔚縣積極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任蔚縣抗日救國會委員。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選自中共蔚縣地方史

1937年10月,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到蔚縣,母親三姐妹同時參加了八路軍。從此,“李氏三姐妹”的革命事蹟載入蔚縣近代革命史,她們的颯爽英姿留在太行山,她們的戰鬥生涯融入晉察冀。她們捨身抗日的英勇行為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築成了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精神!

母親參軍後,與大姨、三姨先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地方工作團做民運工作,父親方國華任民運工作團團長,是她們的領導。1938年3月左右,母親代表蔚縣黨組織參加了晉察冀邊區第一次黨代會,之後在易縣、大良崗、北婁山一帶做民運工作, 1939年初民運工作結束,母親和大姨等女同志參加了醫務培訓班,曾受教於白求恩。同年,母親又被選送到新籌辦的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即後來的白求恩學校軍醫班學習。

二、從軍醫班學員到製藥廠廠長

母親在校期間,三姨李玉芝和大姨李劍鳴也相繼進入學校軍醫班四期和五期學習,三姐妹都擔任學生幹部,積極組織和參加學校各類活動。母親是二大隊支部組織委員,三姨是全校青年隊大隊長,大姨是一大隊俱樂部主任。她們刻苦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常到唐河邊小聚,一起回憶在父母身邊的日子。李氏三姐妹成了學校的美談(《人民政協報》2015年7月16日《白求恩學校的三姐妹》)。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左起:大姐李劍鳴、三妹李玉芝、二姐李佩卿,1941年6月攝於河北省唐縣白求恩學校

母親所在的軍醫班二期,因為只有她一位女生,便到了三期。由於戰爭需要,1941年前三期一起提前畢業。母親分配在軍區衛生部第二休養所,在易縣南灌頭村,負責傷病員的護理與治療工作,得到李延山醫生耐心細緻的指導。正值抗日最艱苦的時期,傷員多,藥品少,母親與戰友們就自己配製藥品,還採集中草藥。用過的棉花、紗布、繃帶都洗衣乾淨消毒後再用。

1941年8月下旬,敵人對狼牙山地區進行大掃蕩。母親和醫務人員帶著60多名重傷員轉移到敵人的包圍圈外,分散隱蔽在洛車村附近的山溝裡,有的住在老鄉家。母親每天到各條山溝裡巡查兩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新送到的傷病員,第一時間為他們及時救治。有一天,送來的傷員騎著小毛驢,懷裡抱著一隻老母雞(團裡讓宋學義養雞吃雞蛋補養身體),介紹信上寫的“宋學義”。得知是五勇士之一,大家對他很十分敬佩。母親負責宋學義,經過大約一個月的護理和調養,團裡來人接宋學義到“抗大”學習,母親在他的出院證明上寫道:“需繼續休養”,並吩咐來人,要對宋學義特殊照顧。第二年反掃蕩時,母親和重病號還是在洛車溝裡,熟悉了這裡的一山一洞,也有了一定的經驗。母親和大家記住每條溝的名字,又在梯田埂邊挖了七八個窯洞,根據各條溝的情況安排傷勢不同的傷病員,按照窯洞空間的大小安排不同數量的傷員。不能行走的傷員在窯洞裡,輕傷員到窯洞附近的草叢裡隱蔽。敵人經常搜山,而且還放火燒山,母親就派專人在溝口值勤,看護員在山頭放哨,不準可疑人員下山。這樣,傷病員就更加安全了。

1942年春天,為了解決缺醫少藥的困難,一分區成立製藥廠,母親受命擔任廠長。製藥廠分為中藥組和西藥組,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中藥組按成方配製成丸、散、膏、丹三十幾種藥,西藥組配製注射液等,也有三十多種。這些藥品在醫療上起到很大作用。大約十個多月,製藥廠與軍區製藥廠合併,母親又回到了第二休養所擔任主治醫生。

三、從衛生所長到小學校長

1944年2月,晉察冀邊區召開了抗戰以來第一次英模大會,母親被評為軍區模範工作者,作為一分區三個代表之一,在阜平縣北崖村召開的第一屆群英大會上彙報個人事蹟,也有子弟兵母親戎冠秀。會後,組織安排母親與她的老領導即我們父親方國華結成紅色伉儷。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革命同志、自己的老上級,母親真是滿心願意、喜上加喜。之後母親被調到四分區衛生所任所長。

三年內戰時期,戰爭激烈傷員增多,醫務工作人員經常日夜奮戰。1948年2月,我軍實現了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轉移,部隊組建成野戰軍,更加機動靈活地打擊和消滅敵人。為了解除部隊的後顧之憂,晉察冀野戰軍決定成立幹部子弟學校,楊成武司令員找母親談話,讓母親擔任子弟學校校長。接受任務後,母親一行六人帶著八百元邊區幣的開辦費和一枚“華北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的公章,從河北省定縣到了晉縣李家莊。母親與戰友們因陋就簡、白手起家,沒有教材,她們自己做;沒有教室、宿舍,就找老鄉借房子;沒有課桌椅,自己動手砌兩個泥臺,中間架一塊板,再做幾塊黑板,換了窗戶紙,用石灰水粉刷牆壁。就這樣,學校建起來了。他們共同研究編寫了教學大綱,從地方學校借到一套小學課本,並以此為基礎修改、充實了內容,就算有了自己的語文、算術、唱歌、圖畫、體育課的教材。調來郝治平任教導主任,趙晶熙任衛生所長。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籌備,學校開始接收學生正式開學了。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1945年日本投降後母親在張家口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1948年8月—1950年1月母親任校長

剛開學時有三十多個學生,到年底學生有七十多,年齡大小不一。幼兒部有十多個小孩子,小學部分了四個年級,一年級七、八個學生,四年級只有一個學生。兩個教員忙不過來,母親和郝治平等人也給學生上課。為了補充師資,母親帶著學校的介紹信,騎自行車到平山縣找到中央組織部,請求幫助。1948年7、8月間,經上級研究決定,“晉察冀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改名為“華北野戰軍育英學校”。1949年初,母親在石家莊見到康克清,羅瑞卿政委介紹說:“他們學校辦得很不錯,我的孩子在學校,一年沒有鬧病,學了一年就能給我寫信了。”康克清鼓勵母親辦好兒童保育教育事業,總結推廣辦學經驗。

1949年5月初,學校由晉縣遷到太原,又調來幾名教員。校舍擴大了,學生增加了,除原來十九、二十兵團子女外,又增加了十八兵團的子弟,學校各方面的工作更加完善和正規。如今的太原市育英中學校已是山西省的一類重點中學。學校每有重大紀念活動,都會介紹母親這位首任校長。1998年五十週年校慶時專程採訪了母親,做了視頻專題片。

四、從軍人到老百姓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

母親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女兵復員),也為了配合父親的工作,母親1956年在北京公安軍六一學校校長的職位上覆員,1958年定居天津。最熱愛工作的母親從此沒了正式工作。

母親一生堅信中國共產黨,熱愛黨、熱愛祖國,關心時事政治和國家大事,從不放棄學習。平時愛看報紙、雜誌,看文學作品,也寫小說。遺憾的是文革時期將寫好的小說等都燒掉了。晚年的母親學習歷史、地理、政治,年近九十還幫外孫解數學題,同時學習下象棋、圍棋,甚至還操作電腦。

母親心地善良、熱情開朗,樂觀向上,生活中勤儉節約、平實樸素。生活條件好轉後仍然自己做衣服、納鞋底、補襪子,一件藍布衣穿好多年。解放後在北京生活時,組織上給配了保姆,不知情的人誤以為母親是保姆,將保姆當作主人。遇到生活困難的人,母親總會慷慨相助,關照我們的同學、為災區捐款捐衣,當知道轉業回老家的勤務員生活困難,母親一直捐助。天津對口支援甘肅,母親每年都提前把衣物準備好。母親的樂觀和熱心,鄰里無人不知,無不稱讚。

母親為人正直,做事認真,性格剛強,從不向困難低頭。1984年父親去世後,母親與子女們生活在一起,時時處處替我們著想,儘量不給我們添麻煩,更不為組織增加負擔。我們從事與醫學有關的工作,母親多次教育我們做醫生要有“三心”:愛心、虛心和責任心,鼓勵我們向有經驗的醫生學習,不斷提高醫術水平。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要盡最大努力為病人解除病痛。針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母親強調絕對不能收病人錢物,不能讓病人及其家屬再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

母親的為人得到幾乎所有人的稱道,常有老戰友、老領導來看望。1989年春節期間,時任天津市委書記的李瑞環看望母親,1991年楊成武司令員專程到家裡看望母親。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1989年春節期間李瑞環書記看望母親

我的母親:從學生、教師到八路軍戰士,從軍人到老百姓!

1991年楊成武司令員與母親於天津家中

母愛似海,父恩如山!關於母親和父親的話題,永遠也講不完。他們為黨和國家的利益、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冒著生命危險在炮火中戰鬥,和平時期為國家建設繼續奉獻。他們是新中國的開拓者、締造者和建設者。我們永遠不忘父輩的奮鬥史,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和革命精神,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同時教育好我們的後代,為實現強國夢做出貢獻,以此告慰我們母親和革命先輩的英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