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我们在观看电影电视剧时,往往有时更喜欢反派角色,并且这些备受喜爱的反派给人们留下是一种难以释怀又无法言表的复杂情绪。为什么反派会抢了主角的风头呢?我们不妨举几个观众熟知的反面人物来分析分析。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如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小丑;新警察故事里的阿祖;沉默的羔羊的汉尼拔;神探夏洛克的莫娘;电锯惊魂的老头儿;四大名捕的财神爷;雷神里的洛基;无间道2里的倪永孝;绣春刀的师兄;让子弹飞的汤师爷;想你里的姜亨俊……经典的反派角色太多了。不过,不难发现,让人欲罢不能的反派角色有着几点共性: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一.疯狂

成功的反派角色大都是做了一些有违人性常理的事,他们不受法律约束,不受世俗道德限制,他们无恶不作。一些人认为反派角色的行为可以使人唤醒平时在循规蹈矩的生活里被束缚的自由。但小编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有些极端的,不过,我们无法否认,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会向往着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兽性状态,而小丑一类的邪恶形象正好填补了我们内心冲动的空白。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行为怪异,喜怒无常。这种表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边缘型人格的一些表现。就好像他们是魔鬼又或者是病人,他们用他人的恐惧掩饰内心的创伤与恐惧,会让人产生他并没有尝试及时治疗或并没有受到他人关心的同情和惋惜感,极端的作法往往来源于自我保护或自我证明的幼稚想法,就像人们常说的,天才和傻子只有一步之遥。这些反派的疯狂同时让人疑惑,到底谁是使他变恶的罪魁祸首?我们还能给造成心理重大伤害的记忆碎片定罪吗?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二.阴影式的复仇

我们常说任何观点都可以找到使其形成的原始事件,人也会因外界影响而心理失衡。比如犯罪心理学经常提到的童年缺爱,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身体缺陷,寿命将近,社会冷漠,孤独焦虑等等,这些成因会通过量和质的积累,使人发生一些变化,处理得当,会增加人的抗压能力,走向自立成熟,而若处理不当,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隐患,导致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当然,我们之前提到过,抑郁情绪是随不良心境(这里同样包含自我想象的夸张)恶性循环增加的。这就好比未能处理的心理问题囤积成了炸药桶,而只需一个导火索事件,就会使一个病人变成一个恶人。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观众们会在一些反派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经历过的类似心理创伤,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抛开道德视线之外的更加强烈的同理心。同情反派们的无法缓解,同情反派们的泥足深陷,同时又会在他们的复仇式攻击中得到快感。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这也形成了观影过程中角色与观众的一个单向治愈过程。人们会在情绪冷静过后,客观的去分析反派们的作法与命运之间的价值取向是否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这种极端的证明是否真的值得抛开现有的所有身份放手一试?相信内心尚有牵挂的人都会观影大呼过瘾,但不会去选择性价比得不偿失的作恶。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三.自我标杆儿

深受观众喜爱的反派还有和最大特点,就是自我原则极强。你没听错欧,那些道德沦丧,视生命为草芥,无恶不作的撒旦们,有着极其形散神聚的自我原则,他们的行为不受外界的标准约束,却有着自己准则鲜明的个人标杆儿来支配自己的怪异行径。毫不在乎冷漠人性与演绎律己的犯罪策划,充满矛盾的人格张力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叹。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四.超乎常人的逻辑与敏锐

深受观众喜爱的通常都是高智商形象,炮灰啥的,基本就被主角碾压掉了。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还有一类属于情商高的反派角色,这些反派会让在生活的社交关系中感到疲惫的人群们产生一种带入性的洞察人性的体验过程。这也是人们喜欢看高智商犯罪题材作品的原因,毕竟,人的欲望深处都会有着一丝向往读心术的蠢蠢欲动。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补充一嘴,反派形象受人喜爱是因为他们只是形象,他们的犯罪对观众们的生活并没有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剧中的受害者也没有和观众产生直接的情感连带,所以观众们有时会扩大形象上的积极面和脆弱面,而稍稍忽略受害者们的痛苦,卸下一些生活中的责任感,来单纯的审视作品。

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人物,给社会生活带来破坏,那就必须追究其作为公民身份的责任缺失和作为人的道德沦丧。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逃避问题,直到心理失衡的时候再去伤害无辜人,这对其自身的痛苦并不能起到缓解作用,往往是自断后路,没办法回头。

勾起人心中的恶魔,为什么有时大家更喜欢反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