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爲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我們在觀看電影電視劇時,往往有時更喜歡反派角色,並且這些備受喜愛的反派給人們留下是一種難以釋懷又無法言表的複雜情緒。為什麼反派會搶了主角的風頭呢?我們不妨舉幾個觀眾熟知的反面人物來分析分析。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如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小丑;新警察故事裡的阿祖;沉默的羔羊的漢尼拔;神探夏洛克的莫娘;電鋸驚魂的老頭兒;四大名捕的財神爺;雷神裡的洛基;無間道2裡的倪永孝;繡春刀的師兄;讓子彈飛的湯師爺;想你裡的姜亨俊……經典的反派角色太多了。不過,不難發現,讓人慾罷不能的反派角色有著幾點共性: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一.瘋狂

成功的反派角色大都是做了一些有違人性常理的事,他們不受法律約束,不受世俗道德限制,他們無惡不作。一些人認為反派角色的行為可以使人喚醒平時在循規蹈矩的生活裡被束縛的自由。但小編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有些極端的,不過,我們無法否認,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會嚮往著不受拘束,隨心所欲的獸性狀態,而小丑一類的邪惡形象正好填補了我們內心衝動的空白。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行為怪異,喜怒無常。這種表象很容易讓人想到邊緣型人格的一些表現。就好像他們是魔鬼又或者是病人,他們用他人的恐懼掩飾內心的創傷與恐懼,會讓人產生他並沒有嘗試及時治療或並沒有受到他人關心的同情和惋惜感,極端的作法往往來源於自我保護或自我證明的幼稚想法,就像人們常說的,天才和傻子只有一步之遙。這些反派的瘋狂同時讓人疑惑,到底誰是使他變惡的罪魁禍首?我們還能給造成心理重大傷害的記憶碎片定罪嗎?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二.陰影式的復仇

我們常說任何觀點都可以找到使其形成的原始事件,人也會因外界影響而心理失衡。比如犯罪心理學經常提到的童年缺愛,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身體缺陷,壽命將近,社會冷漠,孤獨焦慮等等,這些成因會通過量和質的積累,使人發生一些變化,處理得當,會增加人的抗壓能力,走向自立成熟,而若處理不當,則會產生巨大的心理隱患,導致不同程度的行為偏差。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當然,我們之前提到過,抑鬱情緒是隨不良心境(這裡同樣包含自我想象的誇張)惡性循環增加的。這就好比未能處理的心理問題囤積成了炸藥桶,而只需一個導火索事件,就會使一個病人變成一個惡人。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觀眾們會在一些反派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經歷過的類似心理創傷,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一種拋開道德視線之外的更加強烈的同理心。同情反派們的無法緩解,同情反派們的泥足深陷,同時又會在他們的復仇式攻擊中得到快感。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這也形成了觀影過程中角色與觀眾的一個單向治癒過程。人們會在情緒冷靜過後,客觀的去分析反派們的作法與命運之間的價值取向是否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這種極端的證明是否真的值得拋開現有的所有身份放手一試?相信內心尚有牽掛的人都會觀影大呼過癮,但不會去選擇性價比得不償失的作惡。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三.自我標杆兒

深受觀眾喜愛的反派還有和最大特點,就是自我原則極強。你沒聽錯歐,那些道德淪喪,視生命為草芥,無惡不作的撒旦們,有著極其形散神聚的自我原則,他們的行為不受外界的標準約束,卻有著自己準則鮮明的個人標杆兒來支配自己的怪異行徑。毫不在乎冷漠人性與演繹律己的犯罪策劃,充滿矛盾的人格張力讓人不由得心生感嘆。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四.超乎常人的邏輯與敏銳

深受觀眾喜愛的通常都是高智商形象,炮灰啥的,基本就被主角碾壓掉了。不過值得一說的是,還有一類屬於情商高的反派角色,這些反派會讓在生活的社交關係中感到疲憊的人群們產生一種帶入性的洞察人性的體驗過程。這也是人們喜歡看高智商犯罪題材作品的原因,畢竟,人的慾望深處都會有著一絲嚮往讀心術的蠢蠢欲動。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補充一嘴,反派形象受人喜愛是因為他們只是形象,他們的犯罪對觀眾們的生活並沒有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劇中的受害者也沒有和觀眾產生直接的情感連帶,所以觀眾們有時會擴大形象上的積極面和脆弱面,而稍稍忽略受害者們的痛苦,卸下一些生活中的責任感,來單純的審視作品。

如果是現實生活中的反面人物,給社會生活帶來破壞,那就必須追究其作為公民身份的責任缺失和作為人的道德淪喪。遇到問題,及時解決。不要逃避問題,直到心理失衡的時候再去傷害無辜人,這對其自身的痛苦並不能起到緩解作用,往往是自斷後路,沒辦法回頭。

勾起人心中的惡魔,為什麼有時大家更喜歡反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