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1

今天是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开幕的日子,正好也赶上去年FIRST最佳影片《北方一片苍茫》上映的第二天。而我又很荣幸担任了今年FIRST影展的初审评委。借此良辰吉日,我想在本文中与朋友们分享参与FIRST评审的一点想法和心得体会。

与FIRST结缘,起始于年初组委会突然找到我,希望邀请我担任初审评委。我要说不激动一定是撒谎,但心里也的确怀着一丝忐忑。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激动在于,不管是从影迷还是电影从业者的身份来讲,FIRST的名头都相当响亮——虽然自己大概也只是泛泛了解的程度。再加上FIRST系的片子我也看过不少——《美姐》、《心迷宫》、《黑处有什么》、《八月》、《我心雀跃》、《喜丧》、《老兽》、《中邪》等等。其中一些真的很喜欢。然而看归看,却一直没有对节展本身有进一步的关注。

忐忑在于,自知水平有限,也未有正式做评审的经验,还是会问问自己的“分量”能否胜任这样的任务?毕竟FIRST不是闹着玩儿的,更不是什么野鸡电影节,对待这事儿必须倍加严肃。当然,加上我总共会有五个初审评委,大家的交流协作也很重要。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郊区的鸟》

时隔几日,策展人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达近五小时的“面试”——其实也没那么正式,就是通过聊天彼此了解。从中国电影的现状,到各类节展的困境,再到FIRST的发展历程和今年的策展意向,彼此的想法意见都讨论得颇为充分。确认过眼神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看片,评分,选出入围片目。

一个半月的审片期限,需要看1300部左右的片子,工作量着实不小。但毕竟是看电影,对于我来说也算不上多累。当然,如此密集的强度,本质上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遗珠往往不可避免。这也是设置五个初审评委的必要性。组委会尊重每名评委的角度、眼光、口味和评判体系,没有制定任何具体的打分标准。我们也会选出各自中意的投稿作品,无须过度考虑其他因素。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评委证书

实际上,评分表起不了决定作用,它只能圈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最终决定谁能入围,还要以初审会的形式进行讨论。涉及到国内长短片、动画/实验和国际长短片五个部分,每个人都会有没入榜但不想放弃的作品,大量的不同意见激烈碰撞着。于是我们那天从上午十点开到了半夜一点,这回才是真累垮了。

2

子为姐说,每年的FIRST都做的很紧张很艰苦。诚然,国内民间性质的影展向来步伐吃力,需要各方面的打点运作,成本也是一大问题。尤其涉及到独立电影,政府、资本、产业、创作者这几股力量都不能无视。于是,当第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听子为姐和宋文老师边倒苦水,边聊些每年影展的趣闻和中国电影的未来,自然心有戚戚,又受益匪浅。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主要还是会关注世界各地的主流电影,其中以类型电影居多。但是在工作之余,会大量涉猎艺术电影,因此每年一些重要的独立影片也不会错过。像奥斯卡、欧洲三大,还有圣丹斯、鹿特丹、洛迦诺这样的独立电影节,基本覆盖了全部的艺术电影来源。加上我们自己也开始做影展,会更加关注一些具有一定历史地位或乏人问津的艺术佳作。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星期五的孩子》

但是反过来,对国内独立电影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当下中国独立电影人的生存状态,我知之甚少。所以这次参加初审工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了解机会。FIRST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青年电影节,可以让我借此通过作品和现实两个渠道去洞察当代国内独立电影和电影人的思想状态。

我们的独立电影史并不悠久,多数人将吴文光于1990年拍摄的纪录片《流浪北京》视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开山之作。随后,王小帅、贾樟柯、张元、娄烨这些“第六代”导演成为独立电影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政策与电审等原因,这批人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先后经历了被禁与解禁的过程。无论是作品本身的气质,还是被动的创作环境使然,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初期,无疑显露出鲜明的“地下”特征。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冬去春又来》

随着相对政策的放宽以及市场化浪潮、舆论导向等转变,独立电影的“地下”属性渐渐消退。如今,我们更愿意用“新锐”去描述这些作品。不管如何概括,独立影像那种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迥异于主流电影的题材、形式和手法,以及对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扬弃等色彩,都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它们善于呈现出一种粗粝的纪实主义美学风格,关注那些由于禁忌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我在审片时看到的绝大部分作品,依旧遵循着这些创作传统,同时,它们也从各个层面焕发出了新的特征。

起初,独立电影描绘的几乎全都是历史或当下的边缘群体,角色往往是受害者或被抛弃的典型代表。进入新世纪之后,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逐渐成为新的思路,这其中包含了流动人口,城乡冲突等主题。在影像表达上,中国独立电影倾向于阴暗压抑,无不显露出某种纪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色彩,利用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窥探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隔阂。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太行》

由于其边缘化、新锐性与敏感度,中国独立电影在发展中饱受争议,至今如此。研究者们既有肯定其影像文本方面体现的文化进步和人文关怀,也有诟病其视野狭窄,风格单一,甚至有指责它们“伪民间化”的声音。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优点与问题,却很难简单地归纳概括成中国独立电影的真正气质。

我倒认为,对独立影像本身多样性的探寻,早已进入到瓶颈期。这次的评审工作,也基本印证了我的担忧。比如今年动画/实验作品的全面溃败,以至于最终取消了这个单元,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抛弃创作惯性,提高对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对固有的电影语言进行创新性求索,也许是青年导演亟需解决的问题。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榴莲榴莲》

无论如何,FIRST对独立电影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尤其现在,通过连续几年的佳作输出能力,FIRST力量早已渗入中国主流电影界。现在大热的《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也是从FIRST走出来的。另外也包括已在主流影坛立足的郝杰、忻钰坤等。

总之,FIRST已经是青年导演谋求出路最有效的平台。组委会也明白自己的职责与担当,因此在选片时,大家尤为看重那些有潜力的新锐导演,且会重点帮助那些面临创作困境的作者。也许报名作品本身并不够好,但它背后显露出的锋芒、对影像的理解、创作上的能动性等素质,往往更值得鼓励与肯定。

3

初审评委也许是FIRST电影节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无论良莠,只要符合参赛规则的作品,都要去看。于是我们组成了第一道过滤网。而决定入围的片子,无论最终是否得到奖项提名,都要拿去展映,观众将直接面对它们。因此可以说,初审评委的片单决定了本届电影节的气质和价值取向。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困兽》

一个多月的审片工作下来,最大的感受就像蒂埃里·福茂书里写的那样:“我们看了1869部电影长片,超过1800次说‘不’。”当然,我们只看了1300多部,也并不限于长片,但是说“不”的次数未必比福茂少。顺带一提,组委会有只妖猫也叫福茂,长得可爱漂亮。

大多数影片经受不住丝毫的检验,这应该是当今一个普遍的现象。好作品永远是少数派,无论是选片、评奖还是大众市场上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摞厚厚的打分表,而排在后几页的那些越晚投稿的电影,具有入围价值的概率就越大。当然,这可以视为一种半开玩笑的规律,实际情况……也差不多。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母亲的乐园》

刚开始工作时,前几页的作品基本是不忍直视的,什么样的影片都有——如果有些东西真能称之为“电影”的话。但是,也有一些看起来不错的片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整体的投稿水平如何(在评审开始后,投稿时间仍未截止),所以这些作品只能纳入备选名单里,我们还在乐观地等着遇见更好的作品。

好在这并没有沦为爱斯特拉冈式的等待。最终入围的剧情长片中,我印象里只有《步行指南》是前五页的作品,按照序号,它应该是第四个报名长片。而除了《柔情史》和《旺扎的雨靴》,其他作品均为全球首映。这也是我们站在影展的角度,觉得比较欣慰的地方。毕竟没有哪个电影节愿意吸太多二手烟,否则含金量也会大打折扣。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旺扎的雨靴》

评审即是筛选甄别的过程,那么必然会有些许考试的意味在里面。短时间内的大量观影,不可能每部片子都会啃透,时间和精力上也不允许。因此,像一些视听上实在粗糙难忍的作品,或者一看就是浮夸的网大和不入流的烂片,我们就会很快跳过。一些缺乏表达或剧作上有重大缺陷的影片,自然也不会纳入考量范围。

这也涉及到一种技巧性的问题:如果有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开场,这部作品就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所以有的时候,开头下点功夫还是很有用的。当然,我们绝不会纯粹凭开场定夺打分,一些慢热型的作品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比如《青少年抑制》。

4

在集中看了大量青年导演的作品后,我发现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最主要的通病就是都爱堆砌情绪。在缺乏必要性叙述和铺垫的前提下,过度堆积状态戏,以至于呈现出一种自说自话、空中楼阁的表达效果。我戏称之为“散步电影”、“哑巴电影”。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创作者试图一味模仿大师的缘故。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遥远星系》

模仿大师并不是一个初阶创作者的好选择,甚至是一条绝路。它会让你的思维变得错乱、低效。一切艺术创作都遵循感性-理性-感性三阶段,用理性去处理感性,最终又要在作品中呈现感性。感情先于概念进行表达,从而揭示概念本身,而非反之,这是影像作品的本质特征。

对大师的模仿,恰恰阻碍了三个阶段的过渡,于是连通再现和语意的桥梁也被摧毁了。毕加索也不是一上来就搞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要知道,反类型是建立在对类型熟稔的把握之上,反情节则需要对情节有着深刻的理解。当我看到有部片子直接拷贝了伯格曼的《假面》时,当场哭笑不得。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夜班》

为什么同样是固定机位长镜头,同样是抽象的、散文式的、意识流的、实验性的影像主题,新导演就与侯孝贤、蔡明亮、贝拉·塔尔和马力克的作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除了经验和认知的局限以外,还因为他们的表意结构不是从哲学出发的,没有形而上的质疑和求索。155分钟的《都灵之马》,几无台词和场景变换,大量的长镜头,黑白画面,少得可怜的人物,令普通观众难以忍受。但就是因为它开篇的旁白,已经将明确的指向呼之欲出,加上高超的影像美学,全片不需多一句废话,亦可完全展现其艺术价值。

除此之外,青年导演普遍贫瘠的想象力,以及对日常生活洞察力的匮乏,也是令我遗憾的地方。这往往导致他们的作品表达路径单一,过度追求风格,形式与内容脱轨。或者为了先锋而先锋,为了另类而另类,过度运用迷影元素,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对文本有多重视,就对技术有多轻视。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江湖佬》

想象力与洞察力的缺失,还会引发一些细节上的失真。比如美术与场景设计不贴合,破旧的乡村建筑群中,人们的脸庞与衣服显得过于干净鲜丽。以及潜意识中的创作惯性,例如在其他影片中出现过成百上千次的对白挪用,以及想当然的情节编排,这些都在不断消解着作品的张力。

对于一些较新的风格和语法,新导演也容易不假思索地奉行拿来主义。也许他们会认为这种手法很酷,却没有注重与内容的统一连贯。在现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下,许多东西或许真是一次性的。尤其是一些过于鲜明独特的风格,首位使用者也许能让人感到惊艳,其他人再用就必定会失去新鲜感,难免让人感觉跟风。这次就有很多按照《心迷宫》和《八月》模式打造的影片,无疑都不怎么精彩。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造访》

这种单调性还体现在视听元素的编排上。例如一想表现主人公疏离、失落的心理状态,或者需要一个迷幻、堕落的氛围时,KTV包厢便是绝大多数影片的首选。我在一些描绘城市的作品中,看到过太多唱K的场景了。而当舞台换到城乡接合部时,便少不了麻将桌和棋牌室。当然,这或许可视为中国影像的独特元素,却仍有被滥用之嫌。

饭桌的场景也少不了,有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是兄弟朋友,有的是鸿门宴。其中绝大多数吃饭戏的镜头调度都很平庸。也许用李安对比他们显得很不公平,但既然我们拍过那么多饭桌了,是否可以对此再多一些巧思呢?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你的电影我的生活》

还有一些看起来更个人化的不满。首先是青年导演普遍对音乐的品味较差,许多作品的配乐要么跳脱于情境,要么只是很老套地提示剧情,要么进入的时机不对,而且多数配乐无法给人留下印象。许多采用黑白摄影的作品,最后也很喜欢来个彩色结尾,或者从黑白中提取出某种颜色。这种手法早已不新鲜,但若未与整体形成自洽,就会显得刻意。

另外,学院派看起来都很爱在场景中放一面镜子。

5

有别于过去,中国的独立电影在当下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形态。由于更宽松的环境、更多元的传播平台,加上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他们的作品不同于“第六代”的尖锐深刻,反而用一种更明亮的色调,更朴素平和的叙述方式去关照自我。比如以科班出身为主的“大学生独立电影”。

他们一方面与其他青年导演一样,普遍缺乏对现实的捕捉能力,另一方面将视角投射到身边群体中,展现21世纪中国青年的生活风貌和精神状态。他们视野不够宏大,更注重自我,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独立电影对青春题材的忽略。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2号球衣》

而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也开始以某种更加温和的角度窥探社会现实,这让独立电影在题材方面呈现出多样性态势。除了常见的“三情”(亲友爱),农村,过年,犯罪等以外,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对青春期烦恼与性冲动的勾勒,对死亡的探讨也是经常会看到的主题。另外,留守儿童、买房、婚外恋、性侵和LGBTQ题材也不少。这些自然都紧扣社会问题,是现实的横截面,也体现了多元化的作品立意。却无法掩盖影像本身的“伪多样性”。

在我看来,主题的丰富并不能让人忽视表达方式上的单调。中国的独立电影仍逐渐陷入某种创作僵局之中,这会让现实主义的道路越走越窄。这种现象并不意外,因为我们滋养独立电影的土壤并不健康,它最终指向的是高压下的畸形电影工业本身。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美丽》

在评审工作期间,我就一直思考自己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如果说是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电影语言,未免又显得太过高大而不接地气了。最终,我还是想先看到一些充满创作自觉性的作品。我希望看到蕴含着清晰的现实逻辑与艺术逻辑的作品,希望看到一位从始至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作者。

在最后入围的38部影片中,他们无疑都体现出某种创作上的自觉性。当然,基于我的主观喜好,一些入围影片我是并不太喜欢的。无论如何,这些影片都是经过充分讨论与必要妥协后,以最恰当的方式入选,亦是今年中国独立电影的最佳代表。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柔情史》

在这里我想重点提几部片子。

《步行指南》基本是因为动画/实验的取消而被挪到剧情长片中的,当然,它可能是今年在影像上走的最远的作品。对待这样一部充满趣味的Video Art,我们需要摒弃过往的审美经验,仅仅去体验即可。《造访》有着独树一帜的影像气质,最初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原因,我对这部片子纠结了很久,但它最终的完善让我不再犹豫。《美丽》也是如此,整体上我对这部作品持保留意见,但我也承认它的力度与技巧,尤其是表演,真是一把美丽的双刃剑。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步行指南》

《太行》和《柔情史》则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家庭结构与伦理关系的转变,二者是那批“缺乏生活洞察力”里的例外。《旺扎的雨靴》也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片子,也许它的原创性不太够,毕竟有点像伊朗那部著名的《小鞋子》,但是它仍然有独特的藏地文化包含其中,并且在风格上极为纯熟。它远不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答案,但我觉得至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然,我个人偏爱最多的还是《吾神》。随着相关介绍的陆续放出,这部影片可能会被人拿来与《中邪》或《哭声》做比较。但它实际上与二者千差万别。我当时看完后,将之描述为“一部当代中国农村的精神野史”,也许是兴奋过头说了大话。总之,它没有什么精巧的叙事结构,却在简单的框架下促成一种有序机理与无序混乱的冲突张力。其对逻辑语言和抒情语言的独到运用,还有它单一结构所激发的复调效果,让我印象深刻。对宗教的荒诞化处理,以及多义性的结尾,都令其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不敢说本片能否成为爆款,但我觉得它是有这个潜质的。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吾神》

国内短片上,每部都很独特。其中三部台湾影片《2号球衣》、《运转法则》和《你的电影我的生活》,均非常优秀。而五位评委首先全票通过的是《青少年抑制》,它也许仍显稚嫩,但在各个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国际长片大多已在国内外电影节经历了几轮展映,诸如《我心蔚蓝(Blue My Mind)》、《星期五的孩子(Friday's Child)》估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了。不过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彩虹实验(The Rainbow Experiment)》。整体来讲,国际部分还是要比国内部分水平高出一些的。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彩虹实验》

国际短片几乎部部是精品,最让我震撼的是《炼金术边缘(Edge Of Alchemy)》,将玛丽·璧克馥的默片形象进行创造性改编,以拼贴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呈现出一段奇幻梦境。《夜班(The Burden)》则是一部轻松有趣的动画小品,完成度极高。《影子怪兽(Shadow Animals)》很容易联想到兰斯莫斯的诡异荒诞,而《困兽(Fauve)》的无力感让我难以忘怀。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炼金术边缘》

这么一梳理,突然感觉今年还是有些大年的样子。虽然影展今天已经在西宁开幕了,但是现在动身来撒野,仍来得及。

FIRST影展开幕!今年我近距离见证了这股势不可挡的影像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