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撰文 | 李華

關注並置頂商業觀察家獲取零售新聞

阿里巴巴CEO張勇將新零售定義為“數據驅動下的人貨場重構”。

這一業務邏輯下,阿里體系內當下有四條新零售業務線。分別為以銀泰及阿里既有線上業務為代表的百貨新零售業務線。以蘇寧等為代表的電器新零售業務線。以盒馬—淘鮮達(大潤發)為代表的生鮮快消新零售業務線。以及最近才“確立”的以口碑為代表的,聚焦餐飲、本地生活服務的新零售業務線。

從這四條業務線看,高頻業務線的有兩條,分別為盒馬—淘鮮達(大潤發),和口碑。

《商業觀察家》近期將注意力聚焦口碑,既因為口碑最近在阿里體系內的“戰略地位”提升,彙報對象從螞蟻金服,轉為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還因為口碑當下的主要目標市場是線下餐飲。餐飲高頻,聚客、吸客能力強,擁有非常好的流量價值。同時,市場總盤足夠大。

/ 01/

聚焦

口碑最近的調整,一個明顯趨勢是,業務相比過去更聚焦了。

口碑過去業務體系內有一些快消零售業務,在這一次調整後,口碑將原有的快消業務劃給了“盒馬—淘鮮達”負責(保留入口)。

口碑的業務範圍,目前主要聚焦餐飲。雖然口碑會覆蓋本地生活服務項目,比如美容、按摩等。但由於餐飲市場容量更大,業務更高頻,可以看出,餐飲是當下口碑新零售的核心,所佔權重過半。

而對於餐飲業態如何進行數字化重構,《商業觀察家》認為一定要解決三個層面問題,才有可能重構,並創造效率。

一、商品數字化

簡單說就是控貨,只有控貨才有可能重構既有業務流程,創造效率。比如,你知道消費者的喜好,知道他喜歡什麼商品,但無法控貨,無法及時提供商品滿足需求,又有什麼意義?

由於中國人的熱餐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的餐飲口味換代快速,菜單研發、更換頻率遠遠快過歐美。

因此,在一個菜單“更替”更頻繁的市場,商品數字化可能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挑戰。

二、數字化運營

要能為B端餐廳創造效益。能通過數字化方案改造餐廳既有業務流程,實現更好的坪效、人效表現。

如果這些無法實現,餐廳的“人貨場”重構缺乏推行的意義。

三、消費端的便利性價值創造

在當下的餐廳就餐過程中,需要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便利性價值。

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才能粘住顧客。讓顧客變懶,顧客才會更依賴你,顧客才能留下數據。

有更便利的服務,顧客才會願意支付更多金錢“購買”更優質的商品與服務,進而提升客單價。

如果沒有更便利的消費體驗,對於消費端而言,就不存在人貨場重構,或者新零售。因為消費者是無感的。

/ 02/

選品

帶著以上三點疑問,《商業觀察家》近期與口碑COO陳盛作了一些交流。

《商業觀察家》瞭解到,口碑的新零售業務設想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最大化降低餐廳商業選址的重要性,而突出了選品的重要性。

這是口碑在餐飲行業推行新零售的亮點。

具體場景是,消費者如果想吃某個餐飲品牌的熱銷菜品,比如西貝的羊棒骨,如果消費者家周邊幾公里範圍沒有西貝餐廳,消費者要麼只能花時間外出,或者外賣下單等待更長距離配送,並支付更高的配送費用。

口碑想實現的是,讓消費者樓下的餐廳也能賣西貝的羊棒骨,消費者可以下樓就吃到,而不用外出到西貝餐廳就餐,或者從外賣平臺下單。

這個若能實現,確實將創造出更便利的購物體驗。對於消費者而言,更方便了。

背後則是整個餐飲的經營流程都改變了,如果消費者在樓下的餐廳就可以點西貝的菜品,或者小南國的菜品。商業選址的物理空間侷限就被打破了,餐飲的競爭變成了直接的菜品競爭和品牌的競爭。

“消費者要優惠,我要流量,於是我們就用優惠換流量,所以看到了團購的崛起。消費者要便捷,我要消費坪效,門店生意不夠,還要做線上生意,所以我們看到了外賣的崛起。消費者要品位,商家要規模,一個店不夠,兩個店也不夠,我們要連鎖店,要規模化。規模化之後,產品怎麼保證,怎麼保證品位。所以,到一定階段,隨著消費者品位提高,商家已經不是如何賣貨,不是如何生產貨,而是如何運營、如何流通貨。”

陳盛稱:“餐飲業以後只有選品,沒有選址,就可以實現餐飲大流通,從消費到商家,到生態,到阿里系整體網絡的集成。”

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 03/

雲POS

《商業觀察家》認為,要實現“只有選品,沒有選址”,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支撐,缺一不可。

一、菜品標準化

菜品如果不能標準化經營,不能控貨。樓下的餐廳是不可能經營西貝菜品的。而這,除了需要引入技術實現中式餐飲的標準化。更重要的是,能對各大餐飲品牌的中央廚房進行有效整合。

二、要有消費者用戶畫像,及線上流量基礎

如果不能形成消費者的餐飲喜好、收入水平、年齡結構等等“洞察”,那麼,就無法更好地將西貝的熱銷菜品“鋪貨”到樓下的餐廳。因為無法預估需求、確保銷售,及控制損耗。

同時,也要能在線上找到這些消費群體,能在線上觸達到消費者。也就是有線上流量基礎。

三、需要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技術系統

能打通線上線下的會員、商品、運營,並形成數字化。

對於口碑目前這三個層面的基礎能力,陳盛告訴《商業觀察家》,技術的進步已經能實現菜品標準化。

“現在,大家能從德國學習鎖鮮技術,從日本學到新的包裝技術,這是以前沒有的。因為資本和高精尖人才都進入線下服務業,所以過去沒有辦法被解決的問題,過去的菜品是由廚師解決的,但今天不是了,今天廚師是調味,味道可以通過算法標準化,通過機器檢測標準化,可以做到每道菜的味道都一模一樣。

陳盛表示:“比如說信良記的李總,李劍以前是做新辣道,新辣道已經上市了,後來他定位自己是標品供應鏈供應商的角色,不要做餐廳,餐廳是銷售網絡,他更多的是做商品標準化。標準化的過程中,他發現什麼容易被標準化,他找到了小龍蝦作為切入口。一旦標準化之後,食材是食材,料包是料包,加上溫度就變成了一道菜。”

五芳齋總經理吳大星則稱:“所有東西都已經是標品化的,比如說在餐飲上,實事求是的說,每道菜都不是廚師做出來的了,我們店裡的每個人都不會做餐飲裡的菜,都是通過中央廚房標準化實實在在做出來,這已經不是太難的事情。”

“十年前,我們覺得餐飲標準化好像很難,但隨著這幾年包括今天說的正餐或者是快餐,基於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強大的後廚中央工廠能力,我們判斷未來的餐飲應該都是產品化或者是食品化或者是零售化。”

而對於消費者洞察和流量基礎、以及線上線下一體化系統能力。

口碑當下則是背靠阿里巴巴這顆大樹進行整體資源整合,開發出了一套雲POS系統。

《商業觀察家》瞭解到,雲POS系統集成了阿里巴巴旗下的幾大流量入口,比如餓了麼、口碑、天貓、支付寶等。這些流量入口的價值,一是能觸達消費者。二是,流量即數據,能形成消費者洞察。

雲POS系統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打通,包括會員、商品和運營。比如商品,商家只要將菜品等商品數字化,就可以自動上架到阿里巴巴的幾大流量平臺。

讓《商業觀察家》有些意外的是,雲POS系統還輸出、集成了供應鏈入口。這看起來是對餐飲商家中央廚房,阿里體系內生鮮、快消業務的整合。

比如,消費者“樓下”的餐廳在安裝雲POS系統後,可以從中採購西貝等餐飲品牌推出的產品化菜品,還能從天貓生鮮採購水果、蔬菜等原材料,還有酒水等快消品。

這一套系統形成了一個阿里的業務閉環。從採購到銷售到會員。

一家餐廳裝了雲POS,可以在上面採購原材料,採購其他品牌餐廳的產品化菜品。可以直接在上面獲得流量、訂單,比如餓了麼的外賣訂單,口碑的爆款券、優惠券等等。

餐廳還可以在雲POS上共享數據資源。既包括進店消費者數據,其他餐飲品牌的會員數據,阿里巴巴整個業務生態的數據。形成餐廳周邊消費人群的用戶畫像。

看起來,這是一套非常可怕的系統,完整的一個業務生態、一個業務閉環,一套數據鏈條。

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獨家專訪黃明端:有大潤發助力,盒馬想加快就更容易了

新零售發展五大方向趨勢報告

零售覆盤:讀懂了2017!2018年就沒什麼“驚喜”了

步步高王填:阿里是蘋果系統,騰訊是安卓系統

騰訊、永輝聯手意向戰略入股家樂福中國

步步高公告稱擬簽訂重大戰略合作協議 “牽手”騰訊還是阿里?

阿里要做30萬億社消總額“數字化” 張勇:口碑就是新零售

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口碑餐飲新零售揭開面紗:商業選址不重要了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添加微信shangyegcj實名加入交流群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