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 大就業

為進一步抓實“落實在社區、落實靠社區”理念,新津縣以大力鞏固社區充分就業為抓手,關注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大力推進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就業”格局,形成“123”工作機制,為新津縣建設濱江公園城市高品質社區,提供高質量就業保障。

一是“一網化”,搭建就業e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就業”模式,依託“成都市統籌城鄉勞動保障四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掌握我縣城鄉勞動者的就業意願、培訓情況、就業動態等信息;進一步拓寬“新津就業”微信平臺功能,實現創業指導、政策信息、求職登記、企業招聘等通過微信一鍵掌握,讓“數據傳輸”替代“群眾跑路”,提供全天候人力資源服務。

二是“兩主線”,思想能力雙幫扶。加強轉變失地農民就業觀、生活觀、理財觀,以黨員“三報到”等活動為契機,發放《勤勞致富,踴躍就業》倡議書15000餘份、入戶宣講300餘次,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因地制宜引導涉農社區居民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通過成熟企業帶動小農戶的“大帶小”模式,實現創業推動效應,幫助200餘農戶人均增收2.5萬元/年。

三是“三結合”,技能培訓提實效。結合居家需求,引進雙流手工項目、成華“手繪幸福裡”傳統女紅項目,在方興社區、羅山小區等社區居家靈活就業基地,建立“基地+訂單”就業培訓模式,培訓婦女500餘人次,帶動就業326人,人均增收2000元/月。

結合村(社區)發展需求,找準切入點,針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村(社區)勞務合作社建設,開展焊工、木工、畜禽養殖等技能培訓4期,培訓418人,幫助以農為主的居民在農閒期通過散工零活方式促進增收。結合市場用工,以天府農博園、新能源交通等重點項目用工需求為導向,在社區開展農村實用技術、農業經理人、叉車培訓專班,為重點項目輸送技術人員819人,幫助社區居民實現就近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