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之有度

一俯一仰間,釣竿起落,風平浪靜,等一條魚的眷顧。垂釣的智慧在於學會等候,山水怡情,處處皆美景;也在於取之有度,權衡利弊,有舍才有得。成為一位徐徐而立、緩緩而歸的漁翁吧,享受生活的情調,也感恩自然的饋贈。

“漁”之有度

“漁”字看起來左水右魚,像個形聲字,事實上它卻是一個會意字。

會意,是漢字六種造字方法之一。會意字多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這樣的獨體字可以是相同的,如“ 林”“淼”;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小篆裡的“漁”字,左邊為水部“氵”,右邊為兩個上下疊合在一起的“魚”字,從水從魚。

“漁”之有度

安寧靜謐的贛江晨曦中,漁人早早起來,撐船划水,甩竿垂釣,開始新的一天。池曉虹/攝影

其本義為“捕魚”,講的是從水裡獲取不止一條的魚,指的是人們與水有關的行為,後來也發展為指從事捕魚活動的人——漁民。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中,漁民往往指代了詩人寄情山水、自遣自歌的理想。如十分有名的“獨釣寒江雪”所描繪的孤寂苦寒中,仍不問世事、隱逸千山的垂釣者形象;除此之外,柳宗元還作有一首專以《漁翁》為題的小詩:“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漁”之有度

安史之亂

地名中也有用到這個字的情況。今天北京、天津、河北的部分地區在歷史上稱“漁陽”,白居易《長恨歌》裡的“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講的就是發生在這一地區的“安史之亂”。此亂之後,盛唐轉衰,“漁陽鼙鼓”一詞流傳至今,成為國運喪鐘的又稱。

“漁”之有度

漁的甲骨文字形

“漁”字的構形再一次提醒我們,不能看到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就斷定它是一個形聲字。如果想探究一個漢字的造字方法,說出它的構形特點,需要探尋一下這個字的小篆字形,還要看一下它在字形形成過程中經歷過的變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在經典文獻中找到有關這個字形成、發展的論述,探尋它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模樣的蛛絲馬跡,才能較為準確地找到其成字源起。

“漁”之有度

用現代漢語語法的概念來看“漁”字的字源,它最初是一個動詞,之後又興起了名詞的含義。作為動詞,多有貶義,如“漁利”“漁色”,說的是“獲取利益”“貪戀美色”,意指得之不法、取之無度。這倒是讓我們可以多多少少思考一下“取利”之義的問題。

大凡取利,均有道義。取之有道,在於有度、有量。無義之財不“漁”,無度之利不受。但凡說到“漁利”,往往是指有悖規則的獲利。就像這個字的本義是“捕魚”,捕魚是要講方法、用工具的,若使用不當,或是捕不到魚,或是取魚過多、得利過厚,“漁利”的無度與不當就盡在其中了。

“漁”之有度

桂林地區仍使用原始方法捕魚的漁父

至於作為名詞所組成的“漁人”“漁父”等詞,除了寄託著古人的桃源之樂外,也有被動詞裡的不義之念帶累的情況。《戰國策·燕策》有一段和“漁人”有關的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縱橫家蘇代以鷸、蚌相爭的故事為喻,向趙惠文王縱論燕、趙不可長期對抗,否則會使百姓疲敝,給強秦以據有燕、趙之利。“(鷸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這段縱論後來演繹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形容有共同利益的雙方不可長期衝突、抗爭,避免為第三者從中漁利。

“漁”之有度

在縱橫家的眼裡,各方利益是平衡器上的重要砝碼,忽視任何一方,不僅害人,也會傷己,所以反覆權衡利弊是必須考量的事情。用今天的話來說,我們應當積極面對矛盾和問題,首要的是世界和平,大世界和平了,我們的小宇宙才會平安。為一己之利而漁,不顧鄰居、朋友和其他各方利益,無度、無序地“漁利”,必然會釀成大禍。

世界和平需要“漁利”有度,我們要遵守有關人類世界秩序的法則。同樣地,人類向自然的索取也要取之得當,得而有量。我們在自然界的江河湖海中“漁獵”,若只取一瓢羹,也當胸懷感恩之心,以湧泉相報,更何況我們取於自然的已經太多太多。為此,我們漁時當思“休漁之期”,獵而當想生態平衡,發展當思可持續,進步要用大智慧。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