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有人獲過諾貝爾獎嗎?爲什麼?

黃洪久


說北大清華無一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比如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她1951年考入了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學習。待屠呦呦畢業的時候,北京大學醫學院已經從北京大學獨立出來,成為了北京醫學院,所以在一些介紹中會看到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在2000年,這個獨立出去的北京醫科大學又重新迴歸北大,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除了屠呦呦,楊振寧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建而成。在1944年,楊振寧還獲得了碩士學位,是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楊振寧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一提的是那時他還是中國國籍。

李政道是1944年進入西南聯大學習,1946年經吳大猷推薦赴美留學。李政道1957年和楊振寧一起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那時他也是中國國籍。

現在看,從做出諾貝爾獎的成果到登上領獎臺,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北大清華仍然是中國的頂尖大學,而且現在有一些成就達到了諾貝爾獎的級別。相信再出現從北大清華走出去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刁博


據我所知,清北沒有獲得諾獎的人,國內目前獲得該獎的就只有屠呦呦和莫言。

就單從這兩個人的姓氏而言,可見都很特別。屠呦呦是醫學領域的成就,莫言則是文學領域,都是在2010年之後的事情了。很多時候我在想,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延續至今的國家難道真的就沒有一個可以摘得諾獎的人才嘛?當然不是嘍,我的發問是在屠、莫之前,民國成立後的一百餘年裡,想想民國那個文化璀璨、名人輩出的時代,沒有人獲獎真不應該。如果單純的從諾獎的那幾個評獎領域和頒獎標準來看,中國可以影響世界的物理、生物、化學、醫學、文學領域的人才是不多的,這裡我只說中國大陸,不說華裔,因為嚴格來說他們算不上中國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在諸多領域的優秀的人才,否則中國從落後的雙半社會走向今天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又作何解釋?

諾獎的評選是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響的,大家可以看看主要獲得諾獎的國家可基本都發達國家,他們對於世界的影響力不言自明。具體來說,諾獎是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一些因素影響的,除此之外還要看評選委員會的主要成員是否可以做到絕對的公平公正。

先說民國,從1912年到1949年,中國誕生了很多卓越的人才,尤其是文學、科學領域,真可謂是百花齊放的時代,如果公平公正的來做一次評選,我相信絕對會有人獲獎。只是身處一個積貧積弱的舊時代,國將不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落後只能被捱打、被歧視,所以我們在西方人眼中是被嚴重歧視的,即使我們取得成就,也會被他們否定。弱國無外交,所以我們的成就也會被西方評選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價分析,獲獎的可能性更小了。畢竟評選的委員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思想、有價值觀、有宗教信仰、政治情懷,評選的客觀性如果說不會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我是打死也不會信的。

再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新中國成立之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開啟了多方面的對抗,尤其是政治、軍事領域,所以諾貝爾獎的評選也多少會受到波及,你會發現同時期的蘇聯幾乎也沒有什麼得過諾獎的人,政治對抗已經嚴重蔓延到了科學領域,都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研究科學的人是有國家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這也難怪如此漫長的半個世紀裡,我們沒有一個獲得諾獎的人。

進入20世紀之後,中國曆經改革開放的積累後近四十年的韜光養晦之後,中國的強大逐步讓世界認可,中國在各領域的成就和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上,合作大於對抗,所以利益交集也越來越大,西方希望可以從和中國的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必然對中國的態度也會發生轉變,開始尊重,逐步回暖,他們必須摘掉有色眼鏡,客觀公正的去評價中國、評價中國在各個領域傑出的人才。所以只要成就突出,被諾獎提名甚至看重的幾率就很大了。

我從民國講到現在,也只想說明這兩點,一個是諾獎評選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的,它是會受到外界的無法隔離的諸多因素影響的;第二點就是諾獎的評選是與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強弱有關的。

其次,至於清北沒有獲得諾獎的人,我把原因大致歸於以下幾點:一,高校的體制化、行政化色彩過濃,自由受到束縛,框架約束太強,高校的頂尖學者、專業人才很難集中注意力去搞科研;二,當前功利化氣息濃厚的社會氛圍是不利於人才專心研究,研究目的發生了偏差,為名為利的多餘踏踏實實不受外界干擾的研究性人才;三,優秀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社會風氣不正,影響了孩子們的求學觀念,狀元進入清北者,為國為民者少,為己為利者多,也就是這個社會狀態造就了更多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第四 ,就是中國高等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多少是有問題,沒有做好引導,頂尖學著、人才脫離了基層,只看上,不看下。屠呦呦、莫言不會受到如此多的條條框框的影響,也不太會受到功利化思想的腐蝕、誘導,一直都是低調做學問和做研究。

第三點,我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要把是否獲得諾獎當作一個人成就高低的標準,說通俗點,就是不要“唯諾獎論”。沒有獲獎不代表我們沒有進步,更不代表我們的那些少數、真正的人才沒有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做出貢獻,我們的成就舉世矚目。諾獎終歸是由人頒發的,所以它難免會有失公允,更何況,現在的諾獎評選標準的含金量多少還是有點折扣的,特別是對某些人的提名和評獎也是受到質疑的,它不是真理,只是相對比較客觀的標準而已。

獲得諾獎認可是好事,但沒有獲得認可也不必過分的妄自菲薄,我相信諾獎的初衷是為了鼓勵人才去造福全人類,所以我們所做的只要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就夠了。

所以沒有必要為此而否定質疑一切,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國情,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盡全民之力,實現國家復興,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以上,請多指教。


王子不憂傷


首先,我要說的是得諾獎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共同特徵是什麼?

聰明?廢話上大學的腦子都不差,腦子好的多了去了。北大,清華什麼都缺,就不缺少腦子好的人。

那麼是勤奮?中華民族歷來的勤奮刻苦,考到清華北大的都不缺這個。

堅毅?不堅毅的人能夠輕鬆考上省狀元,在滿天的高考試卷中熬過來的能缺這個。我不信。

我不兜圈子了。表達一下自己比較奇特的觀點。是靈感。靈感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一秒鐘的靈感給了愛因斯坦然後才有了相對論。那顆蘋果曾經咋在無數人的蘋果,只有砸在了牛頓的腦袋上 ,才有了引力的發現。諾獎就是獎給這些人的。

雖然我不是很信星座。但是事實上得諾獎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1~3月。也就是說是天秤座和雙魚座的。

我沒有做過統計不知道清華北大的1~3月出生的人有多少。因為這個時間出生的人是冬天。出生人口是<其它月份的。而靠靈感可能考北大清華的人有點費勁。又要學理工科。還要有個好導師。是頂尖的那種。家裡還不是特別需要錢,支持孩子研發。而他本人又不放棄。統計下來,北大清華不會有太多這樣的人的。應該說相對於龐大的生員,這樣的人不多。而這不多的人又要拿諾獎。所以概率很小的。

我想說的是,當學習各類積累到了一定高的層次,帶領你突破的就是那一秒鐘的靈感。而這一秒鐘甚至是一剎那上帝給了天秤座和雙魚座一點偏愛。


小橋流水人家


有,但是很少,包括當時兩彈一星參與者,好多都是畢業於國外知名大學的華裔科學家。現在,有所成就的就是屠呦呦。主要原因,是填鴨式教育問題,如同選擇填空,答案只有一個,其他都錯,思想無法放的開,好像裝在套子裡,不但難有成果,更難有所創新。

還有,從小到大,再到高考大學,都好像在預先設定好的軌道上被動學習,全部的精力就是數理化語政英,某一領域的天才,為了高考那一點被扼殺,平時根本沒有精力去延展興趣和愛好,甚至對學習產生厭倦。

高等院校的行政化管理,也是個問題,涉及的問題很多,也不能再說了


孤峰雪影922


沒有,因為莫言和屠呦呦不是清北的。諾獎的獲得必須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某一領域獲得重大成就或突破,一般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研究或實踐才可能。像袁隆平,如果諾貝爾有設農業獎,就很可能得獎。當然,他也不是清北的。而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言,我們的清北正培養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這功利浮躁的社會,絕大多數人不願潛心學問,都朝著當官、發財、出國的方向去了。


老莊170655174


不要太在乎那諾貝爾獎,我們在自然科學方面雖然沒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我國科學家也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遠的不說,袁隆平、南仁東等等的中國專家夠不夠諾獎?現在的諾獎已經太政治化了,像寫《紅高粱》的這種諾獎我們得了又怎麼樣?


閒雲野鶴148252422


為啥非要糾結於諾獎!誠然,諾獎是代表了一定的高度,但那畢竟是屬於西方社會的獎項,而中國曆來都是受排斥的。中國大陸,即使沒有人獲得過諾獎,但並不表示我們沒有一流的科學家,當然,相對於西方社會確實是少了點兒,但這樣的現象,其本質在於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而絕不是中國人不行!所以,愚意認為,與其糾結於諾獎,倒不如改善一下我們的教育,不要肓目崇洋媚外,這樣既不利於人才的培養,更不利於民族骨氣的強壯!


遊離陰陽1


不太知道,不過諾貝爾獎、好萊塢都是西方人的遊戲規則,他們那個圈圈裡,很不喜歡和我們玩。所以特別不要在意有沒有,而是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總有一天,咱也弄個什麼獎的,讓他望塵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