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北宋《淳化閣帖》中收錄宋代以前的書跡頗多,為後世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但是,從書法考據的角度來看,其所收錄的諸多刻帖真偽難勘,問題種種。其中的虞世南六帖即為明顯例證。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人。少年時學於顧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於世。他在陳、隋二代為官,初為隋煬帝近臣,入唐後,為弘文館的學士,官至秘書監,貞觀七年封永興縣子。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後贈禮部尚書,並繪像於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詔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一、《去月帖》(《左腳帖》《朝會帖》)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虞世南《去月帖》

行書,六行。

釋文:

世南從去月廿七八,牽一兩日行,左腳更痛,遂不朝會。至今未好,亦得時向本省,猶不入內。冀少日望可自力。脫降訪問,願為奉答。虞世南諮。

明人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

世南從去月廿七八,率(一作牽)一兩日(一上二字合作曹)行左腳更痛,遂不朝會。至今未好,亦得時向本省,猶不入內,冀少日望耳(施作可)自力。脫降訪問,願為奉答。虞世南諮。

“可”或“耳”,根據大觀本(右圖),明顯是“可”字,釋作“耳”字,與文義亦不貫。帖末的“諮”雖與“諮”意相通,但在釋文中還是“諮”為宜。

此帖書法平正婉和,氣韻清朗。文見《唐文拾遺》卷十三。著錄首見《淳化閣帖》“歷代名臣法帖第四”。又刻入《大觀帖》、《絳帖》、《汝帖》、《東書堂帖》、《寶賢堂帖》、《聚奎堂帖》等。

《去月帖》確為虞世南真跡之佳品,此帖筆勢溫靜,當虞氏晚年手筆,正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帖中“少”字一撇,稍作顫抖。有人說以此可以想象虞世南年邁體弱時腕力不足,直接影響到他的運筆作書。筆者不敢苟同,我們可以從其傳世作品中可以得到反證這一點的許多證據,雖是有“人書俱老”一說,但是卻“燦爛至極”。此筆即是偶然之意,才為合理。

二、《大運帖》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虞世南《大運帖》

楷書,行數不定。

釋文:

世南聞大運不測,天地兩平;風俗相承,帝基能厚;道清三百,鴻業六超;君壽九宵,命周成算;玄無之道,自古興明。世南。

宋人劉次莊在《法帖釋文》中說:

“大運帖玄無之道,大觀諱“玄”字末一點,以宋太宗小字“玄朗”故。高宗臨《蘭亭》於天朗氣清,“朗”字亦闕“月”中兩小畫。”

我們現將該帖的局部和虞世南較為可靠的《孔子廟堂碑》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看出結字風格的驚人一致。(如下圖)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表格的對比結果表明此帖明顯為集《孔子廟堂碑》而來。那麼,關於帖文的真偽因無明顯可靠證據,暫存疑。

三、《賢兄帖》(臨樂毅論)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淳化閣帖》之虞世南三帖整合

虞世南《賢兄帖》(臨樂毅論)肅府本淳化閣刻本

行書,八行,《絳帖》未收,容庚《叢帖目》列為偽帖。

釋文:

賢兄處見臨樂毅論,便是青過於藍,欣忭無已數願(一作“記”)學耳(一作“存之”)。世南近臂痛,發書不覺(爾見)縷也。虞世南呈。十三日遣書。謹空。得書為慰可言也。

明人顧從義在《法帖釋文考異》中推斷:

“陳(與義)雲,與第六卷王羲之帖中“熙”字下一字筆畫相似,而次莊釋作“孝”字,故知此亦未必是“學”字也。案書法頭上作交叉與六卷存亡字不同,當做“學”。”

另外,關於該帖的釋文,王澍認為《臨樂毅論帖》“數願學耳”當是“數記存之”,且是帖當“筆駛少回鋒耳”。認為劉次莊釋“願學”亦通,但以學字草法不合、上下文義不貫,遂判定其為偽作。

其後又論述道:

“米以《臨樂毅論》帖為俗人偽作,信然。此書柔緩,全乏永興謹嚴意,且其文義至“遣書謹空”已盡,“得書”以下七字又以別帖續之。文義全部相屬,筆意亦與上下不類。其偽不疑。”

我們總結兩者的疑點主要有兩點,一為“數願學耳”與“數記存之”;一為“謹空”的書寫範式問題及該帖的風格。

1. “數願學耳”與“數記存之”

依照帖文,應該釋作“數記存耳”。結合陳與義的推斷和草法,“存”字的可能性比較大,若是“學”字,第一筆草法就不妥。“耳”字草法合理明顯,不須贅言。從文義上來講亦通。

2.“謹空”

唐宋人書札末尾用語,謂敬留空白以待批覆。而與此相近的“謹狀”雖也是行狀、書狀結尾常用語,但為敬謹陳述之意。使用“謹狀”的例子有南朝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謹狀。”

唐李德裕《與桂州鄭中丞書》:

“伏恐製序之時,要知此意,伏惟詳悉。謹狀。”

宋汪應辰《柴君墓誌銘》:

“謹狀叔父行實,授諸執事者,惟先生幸而銘之。”

清人焦循《揀選知縣李君濱石事狀》:

“今適當修府縣誌,奈何不編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賴以不朽。 循 不敢辭,謹狀。”

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二十九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謹空。”

顏真卿《與李太保帖八首》之一:

辭後明日至宅奉送,承己當時出(闕)不獲重捧袂,至今為恨。仲春漸暄,不審太保尊體何如?真卿粗爾,不審初到如何?佇承異績,以慰瞻仰。因中郎 張漵往,謹附狀不宣。謹狀。二月十四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張漵昨艱難時,首末得力,願在麾下,有容足處,庇之,幸甚!謹空。

蕃寇推退,為憲之功,忝沐深情,俱增喜躍。前後不逢之信,遂闕修狀;何時入奏未聞,悲系無喻。謹還狀不次,謹狀。閏月十有四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謹空。

《千手贊》已領訖,然尚少第二隔,恐在書府,希更根尋足。疏拙抵罪,聖慈含宏,猶佐列藩,不遠伊邇。省躬荷德,恩貸實深,兢慄之誠,在物何喻!仲春暄甚,不審太保尊體何如?所苦當轉勝也。真卿緣驛上無馬,私乘泡轉幾死,前進不得。今日始至藍田,即便取路,不獲執別。此情如何?珍重珍重!謹附狀不次,謹狀。二月十一日,陝州別駕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

不審所苦何如?奉計已痊復。真卿緣馬病,朝回已乏,未遂馳謁。謹勒參候不次,謹狀。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

《千手贊》檢得未?帖之。謹空。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祗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幹煩也。真卿狀。陰寒,不審太保所苦何如?承渴已損,深慰馳仰。所檢贊猶未獲?望於文書內細檢也。病妻服藥,要少鹿肉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許,幸甚幸甚!專馳謁不次,謹狀。二十九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謹空。

王安石《與王宣徽書》之一:

“某惶恐再拜留守宣徽太尉臺座。謹空。”

從顏真卿的《與李太保帖八首》

但是,米芾在《跋秘閣法帖》中根據此條與“得書為慰可言也”風格與前文不統一,言是帖“俗人偽作”。

除此之外,收錄刻帖中的虞世南書跡還有《鄭長官帖》、《疲朽帖》(又稱《東顧帖》,文見《全唐文》卷一三八,閣帖“第四卷”)、《潘六帖》(文見《唐文拾遺》卷十三)、《鄭長官帖》(《全唐文》誤入《東顧帖》內,著錄首見《絳帖》“歷代名臣法帖第八”)。

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誌銘》、《摹蘭亭序》等。

參考文獻:

1.曹士冕《法帖譜系》,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北京第1版。

2.劉次莊撰《法帖釋文》,中華書局出版,據百川學海本影印,1985年北京第1版。

3.黃伯思《東觀餘論》,《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281卷。

4.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見《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

5.文津閣欽定四庫全書《法帖釋文》提要,史部十四金石之屬,史部第227冊。

6.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證》,見《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

7.啟功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法帖全集》,湖北美術出版,2002年3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